今日秋分,晝夜平分,能量轉換,你知道這些民俗知識嗎?

今日秋分,晝夜平分,能量轉換,你知道這些民俗知識嗎?

秋分,是24節氣最早被確定的節氣之一,所以意義非凡!

秋分,24節氣的第16個節氣,也是秋季的第4個節氣,在9月22、23或24日,這一天,太陽到達黃經180°,直射赤道,南北半球24小時晝夜均分。

董仲舒在《春秋繁露·陰陽出入上下篇》中說:

至於中秋之月,陽在正西,陰在正東,謂之秋分。秋分者,陰陽相半也,故晝夜均而寒暑平。

一、秋分起源

古人觀象授時,透過觀察天象,尤其是透過觀察太陽的視運動規律,確定了24節氣,以指導生產生活,特別是農業生產。比如關於秋分的農諺就有:

“白露早,寒露遲,秋分種麥正當時。”

“秋分天氣白雲來,處處好歌好稻栽。”

既然是節氣,也就承擔著節慶的功能,秋分最早是源於我國古代“祭月節”,是古人“月亮崇拜”的重要祭祀日子。

《禮記》記載:

“天子春朝日,秋夕月。朝日之朝,夕月之夕。”

又有“春祭日,秋祭月”之說。

早在周朝,帝王就有春分祭日、夏至祭地、秋分祭月、冬至祭天的習俗。

八月十五中秋節,就是來自“祭月節”

,也就是“秋分”這一天,只不過24節氣以太陽曆為標準,秋分不一定是月圓之夜,比如2022年的秋分為9月23日上午9點3分31秒 , 農曆八月廿八,接近晦月,殘月都不一定能看到,此時祭祀顯然是很尷尬的。

為了避免這種情況,八月十五中秋節就誕生了。

還有一種可能是,信仰太陽曆和太陰曆的兩個或多個不同部落的融合,促成了祭月儀式在農曆八月十五這一天統一,民俗是文化歷史變遷的重要反映。

二、秋字由來

秋分,是最有秋天特徵的節氣,畢竟立秋還有“秋老虎”的餘威,處暑之後才慢慢涼爽,白露凝珠,秋分漸涼,“貼秋膘”、“穿秋褲”就提上了日程。

“秋”字,甲骨文和金文的造型都是一隻“蟋蟀”。

今日秋分,晝夜平分,能量轉換,你知道這些民俗知識嗎?

取意“蟲以鳴秋”,另一寫法,是蟋蟀形下加“火”字,表示秋天禾穀熟,似火灼。

今日秋分,晝夜平分,能量轉換,你知道這些民俗知識嗎?

籀文又新增“禾”旁,本義:收成,成熟的莊稼

為什麼是蟋蟀?而不是其他昆蟲動物?

我記得小時候,在農村,收完玉米,會把玉米秸稈打成捆,堆放在田地裡,等再去拉時,翻開玉米秸,底下一片蟋蟀。

可能古人在秋天收割完莊稼後,也發現了這一有趣現象,會把豐收的喜悅賦予蟋蟀,因而蟋蟀就成了秋收的符號,進而成為文字“秋”的原型。

蟋蟀,悉率,有全部、統率、囊括之意。

春生、夏長、秋收、冬藏,在秋天,還有什麼比五穀豐登、農業豐收更讓人喜悅呢?

三、秋分《易》象

秋分,對應《易經》“兌”卦,兌有“悅”的延伸意。

《易經》的“兌”卦,有交流、兌現之意,加“心”,為“悅”!春天播種,秋天收穫,老天爺兌現了承諾,讓五穀豐收,百姓喜悅,正是值得慶祝的季節。而慶祝怎能少了“酒”這一催化劑,秋分節氣,對應12地支正是“酉”!

今日秋分,晝夜平分,能量轉換,你知道這些民俗知識嗎?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勝春朝”,天涼好個秋,酒逢知己千杯少。

從《易經》12訊息卦來看,秋分仍然對應風地觀卦,金九銀十,旅遊觀光的好時節。

今日秋分,晝夜平分,能量轉換,你知道這些民俗知識嗎?

從觀卦的卦象來看,四個陰爻,兩個陽爻,陰能量比重優勢明顯,天氣也就越來越涼了。

而從“觀卦”外卦的爻辭來看,秋分時節,的確是一個暢意抒懷,無憂喜悅的好時節。

六四。觀國之光,利用賓於王。

九五。觀我生,君子無咎。

上九。觀其生,君子無咎。

今日秋分,晝夜平分,能量轉換,你知道這些民俗知識嗎?

undefined

四、秋分三候

我國古代將秋分分為三候:

“一候雷始收聲;二候蟄蟲坯戶;三候水始涸”。

5日一候,前三候一節,後三候一氣,各15日,30天一個節、氣。

1、一候雷始收聲。

秋分,太陽直射赤道,此日過後,北方的日光照射時長變短,晝短夜長模式開啟,也就是陽消陰長,雷為至剛至陽,秋分過後,陰氣能量上升,很難有雷聲了。

2、二候蟄蟲坯戶。

秋分開始,天氣變冷,蟄居的小蟲開始用細土將洞穴的門戶封起來,以防寒氣侵入。坯,封土的意思。

3、三候水始涸。

秋分過後,降水量減 少,秋燥,十分蒸發快,所以很多江河湖泊開始乾涸,也就是到了所謂的“枯水季節”。

五、秋分諺語

早晨冷,午後熱,要想下雨等半月。

白露早,寒露遲,秋分種麥正當時。

秋分天氣白雲來,處處好歌好稻栽。

秋分節日後,青蛙仍在叫,秋末還有大雨到。

秋分日晴,萬物不生。

秋分有雨,寒露有冷。

秋分只怕雷電閃,多來米價貴如何?

關於秋分的國學民俗,今天咱們就分享這些,

關注一堂國學,瞭解更多好玩有用的民俗文化。

作者:一堂國學 中國民俗學會會員 山東省民俗學會會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