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有位頂級戰略家,才華不輸郭嘉,卻因性格問題導致成就不高

劉曄,三國時期曹魏集團的頂級謀士,但是未留給世人特別深刻的印象——以另一位知名謀士郭嘉做比較,郭嘉有《三國演義》“遺計定遼東”的驚才絕豔,有曹操兵敗赤壁的思念,因此留給世人極大的衝擊力和印象。其實,

論戰略眼光,劉曄不亞於郭嘉,他的成就之所以不高,是因為他更多地扮演了悲劇的先知

三國有位頂級戰略家,才華不輸郭嘉,卻因性格問題導致成就不高

第一次關鍵建議,是曹操打下漢中,劉曄建議曹操乘勝南下入蜀,此時蜀地震恐,可以傳檄而定,曹操沒聽。過了一個星期後悔了,劉曄表示這會兒精神衰弱可能投降的人已經被劉備砍完了,時機已經失去,為時已晚。

三國有位頂級戰略家,才華不輸郭嘉,卻因性格問題導致成就不高

第二次關鍵建議,是劉備征討吳國,曹丕打算接受孫權的稱臣求和,獨有劉曄建議跟劉備一起幹死孫權。孫權不可能同時守住東西兩線,必定崩潰;劉備聽說曹魏來分豬肉,必定也著急搶戰果,如此一來三分天下之勢得以終結,曹魏作為優勢方,局面將會簡單得多。曹丕沒聽,孫權得以存活。

三國有位頂級戰略家,才華不輸郭嘉,卻因性格問題導致成就不高

劉曄的這兩次建議,都足以終結三國時代,讓曹魏在早年完成統一大業。但可惜,這位頂級戰略家的構想沒有得到實踐。

三國有位頂級戰略家,才華不輸郭嘉,卻因性格問題導致成就不高

幾乎被劉曄終結的三國時代

先知是寂寞的,劉曄特立獨行的提議,都沒有得到重視。可惜的是,劉曄沒有做到“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他逐漸不再堅持,

昔日提出具備洞見前瞻的逆天謀士不見了,變成了八面玲瓏、兩頭討好的混子

反正我說的話你們都聽不懂,我也不說了,你們高興就好,我混得好就行。

比如,曹叡準備伐蜀,但群臣反對,大概一方面山高路遠,另一方面諸葛亮威勢太強。劉曄充分發揮了自己的智慧——用在了兩頭討好上。

三國有位頂級戰略家,才華不輸郭嘉,卻因性格問題導致成就不高

他在曹叡面前,就同意曹叡的意見,說可以打;跟同僚在一起,就順應同僚的意思,同意不打。劉曄充分發揮了“人嘴兩張皮”的能力,左右逢源,無論意見是贊同和反對,都能說得一套一套的。

甚至這個把戲穿幫了,劉曄都有本事圓回去。關於伐蜀的議題,中領軍楊暨作為“鴿派”代言人,有一次跟曹叡辯論了起來,曹叡吵煩了直接diss他:你個書生,懂個錘子。楊暨不甘示弱,搬出頂級戰略家劉曄來,你說我水平不夠,兩次差點終結三國時代的劉曄大神水平高吧,他可是同意我的!

三國有位頂級戰略家,才華不輸郭嘉,卻因性格問題導致成就不高

曹叡一聽什麼鬼,劉曄跟我可不是這麼說的,於是劉曄被喊來對質。質詢現場,劉曄一言不發。事後,劉曄單獨和曹叡聊天,還責怪起了皇帝:伐蜀是國家大事,這是軍事機密,對別人是要保密的,才能起到出其不意的效果。曹叡一聽有理,就道歉了。到楊暨那邊,劉曄說你太直了,勸皇帝要懂得策略,就像釣大魚,你要先順著他,然後再用巧勁。如此一來,劉曄明明是個兩面派,卻還能全身而退。

三國有位頂級戰略家,才華不輸郭嘉,卻因性格問題導致成就不高

但是這種事情幹得多了,總會被人看破的。後來,劉曄的仇家就跟曹叡說,劉曄並沒有竭盡自己的忠誠設謀,只是迎合陛下而已,不信的話,下次皇上您就把您的意圖,反過來試探劉曄,看看他怎麼說。如果劉曄跟你唱反調,那就說明以前不是迎合,我講錯了;否則的話,就說明劉曄只是應聲蟲。

曹叡就試了幾次,發現劉曄真的說什麼都同意,沒有自己的堅持。

既然你一個謀士自砸招牌,問你什麼都跟沒問一樣,那你還有什麼存在的價值呢?

從此,曹叡疏遠了劉曄。

三國有位頂級戰略家,才華不輸郭嘉,卻因性格問題導致成就不高

劉曄鬱悶死了,

我以前說真話你們不聽,我現在說假話也不行,太難做人了

!脆弱的神經受不了這樣的打擊,劉曄開始出現發狂症狀,於是被改派了大鴻臚這掌管外交的閒職,抑鬱而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