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病逝後,司馬懿終生不伐蜀國的原因,有3分是不敢7分是無奈

公元234年,諸葛亮人生最後一次伐魏,與司馬懿在“五丈原”對峙百餘天后病逝于軍帳之中,一代名相就此落幕。諸葛亮死後蜀軍秘不發喪,撤軍回到成都之後才對外公開死訊,一時間諸葛亮病逝的訊息傳遍大江南北,此事不僅震驚當時與之作戰的魏國,也成為了吳國人爭相討論的話題。

通常來說,作為三國中實力最為薄弱的蜀國,在失去了國家的“棟樑之才”情況下很容易引起另外兩家的夾攻,尤其對於魏國來說更是如此,理應趁著諸葛亮新逝的絕佳機會對蜀國開展軍事打擊以達到迅速平定兩川的目的,但是歷史事實是,魏國不但沒有做這種“趁你病,要你命”的事,反而對蜀國繼續採取“防禦為主”的方針,這看似不合乎常理的背後,其實透露著一個人的無奈與畏懼。

諸葛亮病逝後,司馬懿終生不伐蜀國的原因,有3分是不敢7分是無奈

作為魏國大將軍的司馬懿,可以說是三國亂世為數不多能夠與諸葛亮對壘並擊敗他的人物之一。公元234年,諸葛亮拖著病痛之軀與司馬懿率領的魏國大軍在五丈原對峙百天,在雙方都無法取得實質性進展情況下,諸葛亮抑鬱而終。

雖然在許多小說和戲劇裡,司馬懿已經透過占卜料先猜測到了諸葛亮的死訊,但是卻依然沒有對失去諸葛亮的蜀軍採取進一步打擊。其實,這一切離不開當時的魏蜀吳三方外交形勢。

諸葛亮病逝後,司馬懿終生不伐蜀國的原因,有3分是不敢7分是無奈

首先,諸葛亮雖死,但繼承者姜維是一個文武雙全,且謀略過人的賢才,姜維才能雖不及諸葛亮,但有他的存在加上“後諸葛亮時代”蜀漢群臣同仇敵愾,齊心協力足以自保。雖然期間出現了魏延與楊儀的爭鬥,但好在此事影響力並不大。

所以,在司馬懿看來,蜀漢內部並沒有因為諸葛亮的死而分崩離析,反而愈發團結,不僅如此,蜀國已經做好了針對司馬懿可能入侵而需要的防禦工事,這對於謀取兩川之地的司馬懿來說毫無疑問是不利的。

另外,諸葛亮在世時已經與東吳修復了破裂的關係,如果此時司馬懿舉兵攻入蜀地,沒有人能夠保證吳國人不會在南方戰線有所行動。

諸葛亮病逝後,司馬懿終生不伐蜀國的原因,有3分是不敢7分是無奈

另一方面,魏明帝曹叡在個人情感上對司馬懿頗有微詞,他一貫主張打擊朝廷中司馬家的勢力,雖然諸葛亮死後楊儀與魏延發生了不可調和的矛盾,楊儀透過陰謀詭計誅殺了魏延,導致蜀中一度短暫出現亂局,這對於司馬懿而言時千載難逢的伐蜀時機,無奈關鍵時刻魏明帝曹叡掣肘,反對司馬懿進軍蜀地而不得不作罷。

曹叡對於司馬懿的能力有所忌憚,但卻又深知司馬懿之於大魏而言是精神支柱一般的存在,所以對他防範有加,但曹叡內心裡對於司馬懿這樣集大權於一身的臣子並不信任,在他看來,蜀國和吳國遠在天邊的威脅甚至比不上週圍司馬氏族人對皇權的覬覦。

諸葛亮病逝後,司馬懿終生不伐蜀國的原因,有3分是不敢7分是無奈

最後也是最為關鍵的一點是,司馬懿之所以能夠被重新啟用,很大程度上也是由於諸葛亮的存在,如今諸葛亮已死,司馬懿知道自己對於曹叡而言已經失去了起初的利用價值,他雖然有意透過蜀魏之爭謀取利益,但是考慮到自己在朝中的地位和反對他的人愈發強大,所以,司馬懿並不會竭盡全力對蜀漢用兵,老謀深算的他,深知一旦自己此時攻入蜀國生擒後主,自己很快也會因為功高蓋主而成為政治的犧牲品。

綜上所述,所以司馬懿在這件事上顯得三心二意也不是沒有道理。而我們看到,不久後曹叡英年早逝,魏國陷入權力爭鬥的亂局,司馬懿趁機發動“高平陵之變”一舉奪取魏國大權,此後由於“淮南三叛”的因素司馬懿再度伐吳,但在期間病逝,再也沒有機會看到三國亂世平定的那一天。

諸葛亮病逝後,司馬懿終生不伐蜀國的原因,有3分是不敢7分是無奈

無論是諸葛亮還是司馬懿,都是當時那個年代的佼佼者和不可多得的帥才,自古許多文學家和歷史學家也十分樂意將二人的較量進行對比分析以達到輿論效果。但是,從史學和當時外交環境以及蜀魏兩國國內情況來進行重點分析的話,我們可以看到司馬懿對於諸葛亮死後蜀魏戰爭表現得並不熱情,他有他自己的考慮和理由,這其中既有司馬懿所無法控制的因素,也有司馬懿本人對於自己前途和家族未來的謀劃,所以,在當時那種一觸即發的緊張局勢下,司馬懿的判斷可以說是極為準確的,這也很好解釋了為何諸葛亮死後司馬懿再無伐蜀之心,鍾情於魏國權力框架重組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