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慮媽媽群體逐漸增多有人急到大哭,爸爸們都去哪兒了?

當了媽的人似乎更容易焦慮:從孩子餵養到讀書上學,每一個階段都會發生讓媽媽們感覺崩潰的事。

此前,UC大資料釋出了國內首份《中國媽媽“焦慮指數”報告》。資料顯示,全職媽媽的焦慮指數位列第三,僅次於從事金融與網際網路工作的媽媽們。而在所有媽媽焦慮的問題中,排在前三位的是:孩子的健康、孩子的教育以及夫妻關係。

可以看出,媽媽們焦慮,大多和孩子有關。

從兩三年前開始,杭州市第七人民醫院心身障礙科副主任唐光政接診的患者中,焦慮媽媽這個群體漸漸增多。

媽媽們都在焦慮什麼?什麼情況下最焦慮?錢江晚報記者採訪了幾位媽媽,聽聽她們的故事。

悠然,75後,女兒12歲

厭惡媽媽群帶來的焦慮,卻不願退群

“多麼希望自己能像群裡的暱稱一樣‘悠然’,但現實卻是,當了媽之後,基本上就是‘煩躁’,矛盾吧。我現在手機上加的各個有關女兒教育的群,我明明很厭惡群裡蔓延的焦慮,但總怕漏掉一些有用的資訊,一邊糾結,一邊還在群裡待著。”悠然(化名),一個75後媽媽,在一家公司做文職,女兒今年小升初,從懷孕時剛剛流行的準媽媽論壇到目前的微信群,她一直是忠實參加者。

“論壇也好,媽媽群也好,對我最大的意義就是資訊的聚集地,尤其是同城的群,有些資訊是很實用的,諸如杭州哪所醫院哪個醫生更擅長小兒咳嗽治療,杭州哪個培訓機構具體到哪個老師比較好,群友們的親身體驗總是很有說服力。”

在女兒不同時期,悠然加入了不同的群。她以前並沒覺得加入幾個群有多影響自己的生活,但是自從女兒進入小學高年級段,尤其今年的小升初時期,悠然深深被影響,很焦慮,曾一度想退群,但還是忍住了。

“說白了,就一個原因,怕錯過一些自己需要的資訊。”她說,自己也很清楚,焦慮來自於自己對女兒教育的不確定,所以很容易受外界的影響,看到有的人在群裡發誰家的孩子多麼厲害,總會不自覺地對照自己女兒。

尤其今年上半年,小升初是她所在幾個群裡的關鍵詞,各所民辦學校的招生條件及資訊,各個輔導機構的專項培訓班,浪潮般湧現,她也如浪潮般一陣一陣地焦慮。

直到女兒最終去了一所——用她的話來說不算好也不算差的民辦中學,“焦慮稍微好點了,但肯定還要繼續啦,因為中不溜秋是最易焦慮的。”

程璐,35歲,兒子5歲

朋友聚會談的都是孩子教育,焦慮到大哭

和長久不見的朋友聚會回來後,35歲的程璐躲在房間裡大哭了一場。她抑制不住地焦慮,因為兒子。

程璐的兒子5歲,讀幼兒園中班,朋友的兒子小一歲,讀小班。

“本來我們覺得兒子讀了幼兒園後,挺有進步的,結果和別人家的孩子一比,落差太大。”

這位還在讀小班的小男孩,有一個虎爸,從兒子上幼兒園之初,就定下計劃,將來要讀民辦小學,備戰隨之而來。

“小男孩認識快1000個漢字,上了四個英語培訓班,能閱讀英文繪本,除此之外,還在學拼圖,鋼琴,又考上了學而思的尖子班。幼兒園每天只上半天,剩下半天就是上輔導班。”

程璐對兒子的教育雖然沒有像朋友一家那樣,但也非常上心,給兒子報了圍棋班、跆拳道,每週陪兒子上圍棋課,回來輔導他作業,平時生活中,看到兒子感興趣的漢字,也會教他識字。

程璐是一家公司的中層,有極強的進取心,但自打兒子上幼兒園後,她就一直跟自己說,不要拿自家的孩子去和別人比,可是聽到朋友兒子的表現,她還是忍不住有點崩潰。

和朋友聚會那天,她剛好陪兒子做圍棋作業,小傢伙懶懶散散,漫不經心,5盤棋輸了4盤。

“應該是之前積壓的焦慮突然就爆發了,我一直想的是生活要自己努力,一起前行的人也要努力,包括孩子,所以看到他懈怠,我就心裡難受。想想他未來求學的路還長,還要面對多少這樣的時刻,真是鬱悶得眼淚止都止不住。”程璐說,那一刻,她覺得特別傷心,一是孩子怎麼這麼敷衍,二是感覺自己特別失敗,“我也在很用心地教孩子,但面對他的不上心,耐心節節敗退。”

老公聽到她的哭聲,跑來安慰,可又不理解她的焦慮。

“他覺得,這有什麼好焦慮的,他說順其自然,給兒子一個快樂的童年。“程璐嘆了口氣,”現在這個時代是不進則退,你還敢逆流?現在快樂了,以後怎麼辦?”

這場本來是久不見面的朋友之間的聚會,讓程璐失落的還有一點,“本來想長久不見,彼此聊聊天,說些輕鬆有趣的話題,沒想到,從頭到尾,全是圍繞孩子教育。”

朋友告訴程璐,她加入了一些媽媽群,裡面會討論如何教育孩子,包括一些優質培訓班的訊息,“我聽聽都不敢加入,聽她說說我就焦慮,如果進那樣的群,豈不是每天都抓狂。”

哭過之後,她開始寬慰自己,“每個孩子都有優缺點,我們家的就是特別樂觀,想想我讀書時,開始成績也不好,後來才上去的,我不該太著急,總不能拔苗助長。”

楊桃,85後,女兒1歲

拉黑媽媽群,世界終於安靜了

產後第三天,楊桃終於順利實現母乳餵養,在微信上問一個寶媽朋友“怎麼判斷寶寶吃沒吃飽”時,朋友迅速把她拉進兩個本地的母乳媽媽群。

這兩個群的群主都號稱是“專業哺乳顧問”,一個群裡有三四百成員。

楊桃說,當她還是“小白”階段,媽媽群確實挺管用,乳腺發炎了怎麼辦、寶寶為什麼無端哭鬧、身上怎麼多了幾個紅點,總要到媽媽群求教一番,而群裡的熱心媽媽,也總會給出靠譜的建議。

除了時不時有玩拼多多的寶媽求大家幫“砍一刀”以外,沒覺得有啥問題。

都說要“贏在起跑線”,其實,新手媽媽的焦慮,是從給寶寶喂第一口奶開始的。時間久了,她發現群裡也有鄙視鏈:全母乳餵養的自然高人一等,混合餵養的媽媽只恨自己不是“奶牛”,整天詢問如何追奶;而每當有個餵奶粉的媽媽說寶寶身體不差,自己也輕鬆,總會有幾個媽媽跳出來冷嘲熱諷。在她們眼裡,只有母乳是最棒的,如果不能實現全母乳餵養,一定是媽媽偷懶。

每當群裡有媽媽抱怨上班背奶太辛苦,或者有媽媽已經被確診生病,醫生建議暫停母乳餵養,還是有媽媽會給她們打氣:“再堅持一陣,寶寶的口糧最重要!”這讓她瞠目結舌。

不久,她的寶寶在四五個月時睡眠倒退,從小睡神變成小睡渣,一個晚上醒好多次。她不得已去群裡求助。沒想到,這一下“炸”出很多同病相憐的媽媽。有過來人還說:到幼兒園就好了!

她當場被嚇到,於是轉投了另一個付費的睡眠群。這個群裡的媽媽眼裡,孩子的睡眠比天還大,自主入睡才是最好的。終於,受不了群裡的媽媽得瑟孩子一覺到天亮,自己卻每天黑眼圈,她忍無可忍退出了群。

隨著寶寶一天天長大,餵養和睡眠問題都一一理順,她才發現自己之前的擔心都是多餘的。說到底,只要大方向不錯,養育孩子就是靜待花開的過程。

而她和母乳群媽媽的蜜月期也沒維持太久。群裡不停地有媽媽加她,通過後才發現都是微商,銷售著專供朋友圈的紙尿褲、外貿原單童裝、看似高大上的“智慧機器人”,還有的媽媽直接把她拉進“買買買群”,整天在群裡發來各種團購資訊。

終於,她拒絕了來自群裡的任何好友新增請求,也把之前加的寶媽一一拉黑。這下,她的世界終於安靜了。

焦慮的總是媽媽,爸爸去哪兒了

心理醫生說來就診的幾乎都是媽媽,老師也感覺媽媽更焦慮

有媽媽坦言:朝兒子一巴掌打下去,我就知道自己出問題了

媽媽們為什麼焦慮?

杭州市第七人民醫院心身障礙科副主任唐光政介紹,近幾年到他那就診的幾乎都是媽媽;賣魚橋小學一位一年級班主任老師王雪華表示,假期她家訪時,也明顯感覺到,焦慮的新生媽媽要多於爸爸。

難道女性就比男性更容易焦慮嗎?一位媽媽直言,媽媽群中蔓延的焦慮主要是孩子的教育問題,當然是誰管娃多,誰就更焦慮了。

唐光政表示:“除了性格原因,很多媽媽的焦慮,是在和別人家的孩子對比時產生的,而且往往是拿自家短處比他人的長處。”

畢業班媽媽更焦慮

“因為孩子教育產生焦慮,來就診的患者,大約佔到10%,每個月有10多例吧,挺多的,而且有日漸增多的趨勢。”杭州市第七人民醫院心身障礙科副主任唐光政說,這些家長有低年級段的,也有高年級的,“一般來說,低年級段的家長,焦慮的主要原因是給孩子立規矩、規範行為的時候,孩子不配合,或者做作業磨蹭,不認真。高年級段的家長,基本是集中在畢業班,比如初三、高三。”

家長的焦慮主要表現在兩方面:一是情緒失控,比如朝孩子或家人發脾氣,甚至歇斯底里;二是失眠。

唐光政印象深刻的是一位媽媽,孩子讀小學三年級。平時輔導孩子時,因為孩子表現不太好,已經有些焦慮,但她會努力剋制自己,“那段時間,她剛好工作上壓力也比較大,結果控制不住爆發了,教育孩子的時候打了孩子一個耳光。這一巴掌下去,她也呆住了,不知道自己為什麼會這樣。意識到有問題,就趕緊來諮詢就診。”

據唐光政的觀察,來就診的患者中,幾乎都是媽媽,很少有爸爸過來。

“一是因為分工不同,多數家裡還是媽媽管孩子多一些,二是因為女性更容易出現情緒上的波動。”

不過,唐光政也表示,媽媽們的焦慮很多時候是綜合因素,“特別是職業女性,還要承受工作上的壓力,家庭壓力,這個時候牽涉到孩子的教育,就更容易爆發。”

針對容易焦慮的家長,唐光政給出一些建議,“一是要堅持運動,比如散步、跑步、瑜伽、快走,可以幫助人舒緩壓力;二是要有個人的興趣愛好,不要把關注點都放在孩子身上,或者生活圈子都是圍繞孩子,也要給自己一些空間。”

誰管娃多誰焦慮多

為什麼媽媽就容易因孩子教育問題而焦慮呢,爸爸去哪兒了?

採訪中,多數女性直言,“爸爸不是不關注孩子的教育,而是媽媽管得多,誰管娃多自然誰焦慮多。”

目前,大多數家庭,確實媽媽管娃多。受訪的媽媽們表示,男主外女主內是傳統家庭模式,相對而言,家庭中男人的經濟貢獻一般都要高於女性,管孩子,大多由媽媽負責。而媽媽群中,討論的主題本就是圍繞孩子的種種,關於孩子的教育問題又最容易蔓延焦慮。

大資料也從另一方面說明了媽媽焦慮的現實狀況。

此前,UC大資料釋出了國內首份《中國媽媽“焦慮指數”報告》,報告顯示,媽媽焦慮指數排名前十的城市均為一二線城市,其中最焦慮的是上海媽媽,以超70的焦慮指數高居榜首,杭州媽媽的指數為53。38,排第九。而在年齡分佈上,80後媽媽成最焦慮人群,在她們焦慮的因素中,學區房、子女入學、二孩壓力佔很大比重。

“我曾接觸過很多媽媽,其中有不少焦慮媽媽。但提及焦慮的原因,她們也坦承,很難概括,有的時候一件小事也能引發。曾有一位媽媽和我說,有時就因是否需要多報一個輔導班就能引發,媽媽自己也覺得不可思議,本來挺簡單的事,不想報就不報,想報就報,但就會複雜化,不報會不會就這方面落後了,報了是不是讓孩子壓力太大,有選擇,就有焦慮。”鄭春霞,教育學博士,曾出書《中國媽媽的親子課》,她還組建了一個名為“中國媽媽”的微信群,目前有300多人。身為一個初中生兒子的媽媽,她對教育話題深有感觸。

“媽媽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贏在起跑線上,至少在人生的關鍵節點上比較優秀,不被淘汰。所以對孩子的各方面會比較上心,這是無可指責的。但關心的這個度需要媽媽把握,因為教育孩子不是一個短期行為。很多問題,從長遠的角度考慮,或許會換一種心情。”

全班35人,22人由媽媽管

王雪華是賣魚橋小學今年一年級新生的班主任,在暑期的家訪中,“誰主要負責輔導孩子學習”是她要了解的內容之一,“我們班上,由爸爸輔導學習的是6人,由媽媽輔導的有22人,還有7人是爸爸媽媽雙方一起輔導。”這個資料在意料之中,但她明顯感覺到,新生媽媽一般都很焦慮。

“焦慮主要是兩方面:一是行為習慣,擔心孩子不能儘快適應小學生活、坐不住、吃飯慢;二是學習,覺得孩子識字量不夠、大人下班晚沒人輔導孩子學習。令我感到驚訝的是個別媽媽對孩子的要求特別高,識字量不少了,卻還在擔心。”

姜樂樂是一名教學多年的小學語文老師,同時她還是一名心理諮詢師。她說,目前,孩子教育方面,的確媽媽會更焦慮。這是有原因的,除了媽媽照顧孩子多一些,媽媽一般和孩子的感情紐帶更深切些。老話說,孩子是媽媽身上掉下的一塊肉,這種心態也讓媽媽更關注孩子。

樂樂老師表示,媽媽的焦慮有來自自身的,諸如與孩子的分離,自己未完成的工作事業等。也有現實層面的,比如對於孩子的生活和教育方面自己不懂的一些地方,或者因為別人家的孩子引發的焦慮。不同的焦慮,要不同對待。

媽媽自身的焦慮,輕度焦慮可以自我調整,自我覺察,嚴重的要尋求專業幫助。

現實層面的,自己不懂的,要主動學習,諸如孩子成長的心理特點,生理特點,常見問題如何應對等。

對於別人家的孩子引發的焦慮,要學會正確認識自己和自己的孩子,有一個合理的期待,積極接納自己的孩子,不要盲目去比較。

關於化解焦慮的具體的策略,樂樂老師指出,媽媽們首先要確認需求,打個比方,一件事情要不要做,要確認到底是孩子的需求還是自己的需求。其次,應該學會轉移自己的焦慮,找一些自己感興趣的事,成長自己。再次,要信任孩子,積極示範。最後,尋求支援系統,諸如夫妻互助、家長互助,抱團取暖,共同面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