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稱《史記》為“二十四史”之首,這些差別其他史書鮮難媲美

為什麼稱《史記》為“二十四史”之首,這些差別其他史書鮮難媲美

兩千多年前,一位文人遭受了莫大的屈辱,卻

“不墮凌雲之志”

,以血作墨,心靈為紙,完成了堪稱

“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

的歷史鉅作。這就是司馬遷和他的《史記》。

《史記》記載了上起黃帝下至漢武帝約兩千多年的歷史,開創了中國史傳文學的先河。在《史記》之前,中國的歷史書只有兩類,一類是編年體,按年代來記述歷史,其中最有名的,像《春秋》《左傳》;另一類是國別體,按國家來記載歷史,比如《國語》《戰國策》。從《史記》以後,中國所有的正史,也就是我們所說的“二十四史”都是紀傳體。《史記》是紀傳體通史,而其他諸史都是紀傳體斷代史,就是一個朝代一個朝代、各自獨立的歷史。

《史記》為二十四史之首,它與其他各史相比明顯高出一籌。重要差別有三點:

第一,《史記》飽含愛憎。

實錄難,飽含愛憎的實錄更難。本來,一個史學家面對歷史,只需客觀公正地記述,不要求抒發感情;但是《史記》往往飽含作者強烈的愛憎之情,特別對一些悲劇人物,像《項羽本紀》中的項羽,《李將軍列傳》中的李廣,司馬遷都寫得悲歌慷慨,蕩氣迴腸;而對他憎惡的人物,像《平津侯主父列傳》裡的公孫弘,則不惜筆墨,從不同的側面給予揭露抨擊。值得一提的是,司馬遷在《史記》中批判最尖銳的兩個人:一個是大漢王朝的開國皇帝劉邦,一個是和他同時代的君主漢武帝。司馬遷寫劉邦廣招賢才,最終成就大業;更寫他心胸狹隘,殺戮功臣,語言粗俗等諸多不良行為。對漢武帝的揭露,更是毫不留情。批判開國皇帝,指斥當朝君王;如此書寫,往還千年,也鮮有聽聞。

第二,《史記》文采斐然。

《史記》片段之一《鴻門宴》,被選為我國高中語文課本的傳統教材長達半個多世紀,大家津津樂道的就是它的文學魅力。文章一開始,寫項羽“大怒”,表現了項羽在秦亡之後,看不清自己和劉邦的關係已由並肩作戰的友軍,轉為互爭天下的敵人,政治上的幼稚令人扼腕。全篇纖毫畢現、栩栩如生,儼然一部小說,竟令很多人懷疑它的歷史真實性。其實,《鴻門宴》在歷史上確有其事。縱觀《史記》洋洋灑灑五十三萬言,此類描述,比比皆是。對於人物的刻畫、場景的描寫、事件的記述,司馬遷都顯示出高超、多樣的文學技藝。

第三,《史記》平民視角。“刑不上大夫,禮不下庶民。”

平頭百姓不入史,這是《史記》之前的一定之規。但是,到了司馬遷這裡,“雞鳴狗盜”之徒也有了一席之地。《刺客列傳》《遊俠列傳》《滑稽列傳》《貨殖列傳》寫的都是社會底層的人物,或忠義,或智慧,五彩斑斕,妙趣橫生,以至於有學者認為這些篇目就是中國通俗文學的鼻祖。

司馬遷非常善於尋找一般史家忽略了的、而普通平民喜聞樂見的素材。正是《史記》的不拘一格,填補了我國古代人物史上的許多空白。《論語》記載孔子的言行,司馬遷在《史記》裡專門寫了一個《孔子世家》,第一次完整地勾畫了孔子的一生,這是迄今為止有關孔子第一篇、也是最權威的一篇人物傳記。中國人歷來講究

“知人論世”

,所以,今天要讀《論語》,首先要讀《孔子世家》,瞭解孔子的生平,才能正確地解讀《論語》。再比如屈原,他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偉大的詩人,但是,在《史記》之前,先秦的所有典籍中,都沒有屈原的記載,有些人竟以此否認屈原的存在。幸而有《史記》的《屈原賈生列傳》,才印證了中國歷史確有一個忠直愛國、九死不悔的屈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