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各與正統,各系其年號”:三朝史指的是哪三朝?

文|黃金生

在明代,學者對於元代“三國各與正統,各系其年號”修成的三史很不滿意,於是,重修三朝史的建議又多次被提出,楊維楨的主張得到學者的贊同。王洙修成《宋史質》一百卷,以宋為正統,立本紀,將遼、金列為外國,並且盡削有元一代之年號,不承認元朝為正統,於南宋末便以明朝繼之。清朝修史,對華夏族人的正統觀念十分敏感,在三朝正統問題上,認可楊維楨之說,以元承宋為正統而排斥遼、金,其目的就是為了證明自己政權的合法性和正統性。

“三國各與正統,各系其年號”:三朝史指的是哪三朝?

自班固著《漢書》,“正史”便成為史學的重要門類。《漢書》以一個皇朝為“正統”,符合改朝換代的政治需要,開創了“國亡史作”的先端,其後各“正史”多沿用其例。不可否認,這樣所編修的“正史”不可避免出現曲從權貴、為統治者“溢美”“隱惡”的情況,但中國史學“秉筆直書”的傳統和精神一直存在,“良史以實錄直書為貴”的思想一直是古代史學的主流思想。而且,用正統觀念把歷史聯絡起來,國家政權被列入“正統”系列而取得了在歷史上的聯絡,並使文化制度也得以延續下來,成為中國文明連續性的重要載體。正如白壽彝在《中國通史》導論中所言:“中國文明在文化發展史上未曾有斷裂現象,……學術傳統 (其中尤其是直接反映歷史連續性的史學傳統)的連續性,這是一種文化的精神內容的連續性。”

所以,二十四史中雖不免存在糟粕,但從總體上說,它們是認識、研究中國古代歷史的基本材料,是民族文化遺產的瑰寶,並對今天的人們一直有著潛移默化的影響。其中的精彩段落如《鴻門宴》《廉頗藺相如列傳》等因入選中學語文教材而伴隨著幾代人成長,至於高考,二十四史更是幾乎壟斷了文言文閱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