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初見某人,莫名喜歡或厭惡,是你內在關係模式的投射

很多時候我們第一次見到某個人,就會打心底生出一份沒來由的喜歡;

但也有一些人,初次看到就讓你覺得哪哪都不舒服。

為什麼會有這些莫名其妙的感覺呢?

心理學:初見某人,莫名喜歡或厭惡,是你內在關係模式的投射

用心理學的理論去講,這種現象就是你內在關係模式投射的結果。

心理學家張德芬在《遇見未知的自己》中有一句經典語錄“親愛的,外面沒有別人,只有自己”。

其實就是在告訴我們生活中的所見所感都是我們內在關係模式時刻投射的結果“。

所以在關係中,我們可以藉由他人認識自己,覺察並領悟身上的愛恨情仇。

精神分析講到的客體關係理論中說:

心理學:初見某人,莫名喜歡或厭惡,是你內在關係模式的投射

一個人最初的重要客體(主要指父母或重要撫養他人)構建的關係,會內化到一個人的內心深處,併成為一種內在的關係模式,這就是性格、人格或自我。

概括一句話:性格,是一個人的內在關係模式。

概括一句話:性格,是一個人的內在關係模式。

心理學:初見某人,莫名喜歡或厭惡,是你內在關係模式的投射

性格,在關係中形成,關係中展現,並在關係中改變。

所以,性格是關係的產物,如果想把人際關係處理得更好,就必須去了解自己和他人相處的關係模式。

成年後,就會把這種內在的關係模式投射到現實的人際關係模式中去。就構成了自己的命運。

外顯行為就是內在關係模式在現實客觀世界的投射結果。

心理學:初見某人,莫名喜歡或厭惡,是你內在關係模式的投射

心理學上把人的內在關係模式分為了四種:

“內在的父母”行,“內在的小孩”也行。

這種內在關係模式是最好的狀態。說明孩子的童年是在父母的愛和陪伴中長大,被細心地呵護,並給予足夠的自由。

這種人格會把被人需要作為自己的價值來源,把照顧別人產生的成就感作為核心價值。

日常生活中多扮演服務或照顧別人的角色。

人際關係中,邊界意識比較弱,責任不清晰,容易侵犯他人的邊界,剝奪他人的主動權,慣用的口頭禪是:我是為你好。

心理學:初見某人,莫名喜歡或厭惡,是你內在關係模式的投射

01.“我行,你也行”

“內在的父母”行,“內在的小孩”不行。

父母在物質上很愛孩子,但在思想上比較控制,對孩子要求極其嚴格,甚至出現謾罵體罰。於是,在內心深處,內化出低自尊自卑的信念。

生活中,這類人通常自我感覺良好,驕傲自戀,渾身上下散發著優越感。這種自信狀態會讓他們充滿魅力,並有著巨大的競爭力。

心理學:初見某人,莫名喜歡或厭惡,是你內在關係模式的投射

但是當這種人遇到危險的時,就會採取鴕鳥把頭埋進沙堆裡的策略。

應對模式不太健康,人際互動中一旦失去心理優勢,容易封閉自己,自欺欺人,逃避難忍的羞恥感。

這種人的行動力很強,也非常有力量。在一段關係中,如若認定一個人,或是認定一件事,不會拖泥帶水,果敢且堅定。

心理學:初見某人,莫名喜歡或厭惡,是你內在關係模式的投射

這種人在表達自我感受時,多會直接強烈,多半以“攻擊”的形式。所以與這種人相處時,恰恰要特別注意。

在職場上,喜歡發表煽動性的演講,對下屬說一不二;在親密關係中,喜歡對伴侶指手畫腳、責備和嘲笑。

歸根結底,這種人在關係互動中,必須時刻保持強大的心理優勢,否則心理有隨時崩塌的風險,同時會伴隨強烈的挫敗感和自卑感,最終導致難以面對的羞恥感。

02.“我行,你不行”

“內在的小孩”不行,“內在的父母“行。

03.“我不行,你行”

父母沒有把孩子當成獨立的生命個體,只是自己生命的附屬品。我愛你,但是你必須聽話,按照我的意願來行事。

這種教養模式下長大的孩子,多會出現討好型人格,沒有獨立的主見,更不懂尊重自己的感受,如同木偶。

心理學:初見某人,莫名喜歡或厭惡,是你內在關係模式的投射

他們會有一個堅硬的保護殼,遇到問題,立馬把自己縮排殼裡。

人際關係多以取悅為主,老好人一個,用討好和迴避的方式作為主要的人際溝通方式。

發生衝突時, 拒絕或迴避,不敢表達內心訴求,壓抑自己感受,即便被欺負了,很委屈,也不會說的一類人。

他們的自我保護意識很強,但卻被動,被欺負後不會直接反擊,而是選擇被動攻擊的方式去緩解。

做事有自己的節奏,雖慢,但無論遇到多大困難,都會溫柔且堅定地闖過去。

心理學:初見某人,莫名喜歡或厭惡,是你內在關係模式的投射

這種人格被稱為“小奶狗”或“小可愛”,給人軟粘感受,依賴性較強。

“內在的小孩”不行,“內在的父母”也不行。

父母對孩子缺乏關愛,甚至在6歲前是分離衝突的,和父母形成了迴避型的依戀關係,這種環境下長大的孩子,嚴重缺乏安全感,自卑且低自尊。

對世界充滿敵意和懷疑,只有思想,沒有感情,極其冷漠,自我防禦感強,不合群,人際關係超淡。

他們不喜歡無意義的社交,只喜歡有利益的互動。正因為只講究利益,所以很難交到知心朋友。

這種人就是超乎尋常的理性派,自私自利,專做損人利己的事。

心理學:初見某人,莫名喜歡或厭惡,是你內在關係模式的投射

比如:大家一起吃東西,即便自己吃不下也要多拿一些佔著,滿足內心的私慾。

關係互動中多以佔便宜尋價值為特點。關係中只顧自己感受,永遠不關注對方的真實存在。

04.“我不行,你也不行”

要想了解自己或他人,就要多去關注關係互動模式,因為模式中隱藏著人的心理特性,從而給出匹配的相處模式,便可建立一段舒服和諧的關係。

心理學:初見某人,莫名喜歡或厭惡,是你內在關係模式的投射

關係,即命運。命運,就是你遇見了誰。

遇見誰,我們容易認為是外在力量決定的命運。但最終會發現,現實常常是我們內心投射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