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邦的泗水亭長到底是多大的官?

“亭”為會意兼形聲字,本義古代設在道旁供行人停留食宿的處所,古陶文從高(臺上建樓形)省,丁聲,丁亦兼意符,古時出門行旅的多為男丁。《說文·高部》:“亭,民所安定也。亭有樓,從高省,丁聲。”段玉裁注:“《風俗通》曰:‘亭,留也,蓋行旅宿會之所。’《釋名》曰:‘停也,人所停集。’按,雲‘民所安定’者,謂民在於是備盜賊,行旅於是止宿也。”《東觀漢記·衛颯傳》:“衛颯為桂陽太守,鑿山通路,列亭置驛。”趙效宣《宋代驛站制度》:“二十里有馬驛,有歇馬亭、草料、馬匹之供應。六十里有驛,驛有食宿,及乘、傳、錢、米之供應,以待四方賓客。”宋代的歇馬亭是漢代亭驛的延續。後“亭”又指基層治理單位,《漢書·百官公卿表上》:“大率十里一亭,亭有長。十亭一鄉。”此即為秦漢時的“鄉亭”制度,縣下置鄉,鄉下置亭,亭下置裡,十里為一亭,十亭為一鄉。亭不是鄉之下的行政機構,而是隸屬於縣的治安機構,其設定和某些職能類似公安派出所,漢高祖劉邦斬蛇起義之前,就曾任沛縣泗水亭長,亦即泗水派出所的所長。“亭”亦指設在邊塞觀察敵情的崗亭,《史記·匈奴列傳》:“築城鄣列亭至廬朐。”張守節正義引顧胤雲:“亭,候望所居也。”

由停留食宿處又引申指建築在園林中、風景名勝處或路旁,供人休息、觀賞用的有頂無牆的小形建築物,《正字通·亠部》:“亭,亭榭。”

劉邦的泗水亭長到底是多大的官?

歐陽修《醉翁亭記》:“有亭翼然臨於泉上者,醉翁亭也。”後又指像亭的小房子,如售票亭、報刊亭等。此外,“亭戶”古代指鹽戶,《新唐書·食貨志四》:“乾元元年,鹽鐵、鑄錢使第五琦初變鹽法,就山海井灶近利之地置監院,遊民業鹽者為亭戶,免雜徭。”“亭戶冒法,私鬻不絕,巡捕之卒,遍於州縣。”“亭場”古代指煮鹽的地方,《宋史·食貨志下三》:“煮海為鹽,曰京東、河北、兩浙、淮南、福建、廣南,凡六路。其煮鹽之地曰亭場,民曰亭戶,或謂之灶戶。”這可能跟古代煮海熬鹽的建築比較簡陋有關。海岱鎮(今併入龍港街道)有馬亭劉家、馬亭王家、馬亭張家,附近有鹽場(此處明代設有“馬停寨備禦百戶所”,轄鹽場等五個墩臺),“馬亭”之名或與“亭場”“亭戶”有關。

由亭的端正直立,又引申指直,《正字通·亠部》:“亭,直也。”晉戴逵《竹林七賢論》:“戎亭然不動。”我們現在仍然在用“亭亭玉立”來形容美女身材修長或花木等形體挺拔。又進而引申指平均、適中、均勻,《史記·酷吏列傳》:“乃請博士子弟治《尚書》《春秋》,補廷尉史,亭疑法。”裴駰集解引李奇曰:“亭,平也,均也。”司馬貞索隱:“使之平疑事也。”酈道元《水經注·三峽》:“自非亭午夜分,不見曦月。”“亭午”就是正午。又用作量詞,份或股的意思,《目連變文》:“家財分作於三亭,二分留與慈母,內之一分,用充慈父之衣糧。”古代戰爭類的演義小說,常會說“所部兵馬十亭折了三亭”,也是用的此義。

由行人止息又引申為停留、停止,段玉裁《說文解字注·高部》:“亭之引申為亭止。俗乃制停、渟字。”朱駿聲《說文通訓定聲·鼎部》:“亭,字亦作停。”《敦煌變文集·維摩詰經講經文》:“解奏宮商,織女而忽然亭罷。”停留、停止為“亭”的引申義,後為區別字義,加“亻”寫作“停”,“亭”“停”為古今字。杜牧《山行》:“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於二月花。”用的就是此義。黃縣話裡這種用法也不少,“停兒風”指風停息,“停兒雨”指雨停息。“停兒擺”原指釧擺停止擺動,泛指事情停頓。又引申為等或過一段時間,比如:你停上會兒再來;我停停再去。又引申指妥帖,《西遊記》第三回:“悟空將金冠、金甲、雲履都穿戴停當。”“停”與“當”為同義聯合。

凡從“亭”取義的字皆與停留、高立等義有關。

“渟”指水積聚不流,《廣韻·青韻》:“渟,水止。”《古文苑·揚雄〈蜀都賦〉》:“禹治其江,渟皋彌望。”章樵注:“渟,水所瀦也。”

“婷”多形容女人或花木(屬陰,故常以花木喻女)身姿挺直,身材苗條修長,婷婷靜立,給人一種即視感。“婷”又指顏色和悅,《玉篇·女部》:“婷,和色也。”一位身材纖細的女人靜靜站在那裡,當然給人一種和婉的感覺,不是痴跑野拉的野丫頭,所以很多女人起名字都會用到“婷”字。

“花葶”指由植物的地下部分(多為蓮座狀的基生葉)抽出的無葉花莖,明鮑山《野菜博錄》卷二:“野茴香,生田野中。苗初生搨地,葉似蒿葉,細小,於葉間攛葶,分生莖叉。稍頭開黃花,結細角,有小子。葉味苦。”

劉邦的泗水亭長到底是多大的官?

花葶

另外如可以食用的韭菜薹和蒜薹,就包括花葶和花。水仙和蔥開花前也要抽出花葶。如今此義規範用字為“梃”,但我感覺“葶”更加形象:葉片中間挺直高聳的一根棍兒。

部分圖片引自網路,著作權歸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