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思想的三個核心“仁善心”,一篇文章全面瞭解孟子思想精髓

大家好,這裡是小播讀書,前面我們完整分享了《孟子》的全部七篇內容,今天我們來簡單回顧和總結一下孟子的思想,透過一期影片來全面瞭解孟子其人和他的思想概要。首先,簡要來了解一下孟子。

孟子思想的三個核心“仁善心”,一篇文章全面瞭解孟子思想精髓

孟子出生在公元前372年,是山東鄒城人,他是子思的學生,也是孔子的第五代傳人,孟子一生學習孔子儒家思想,也實踐孔子的儒家思想,和孔子一樣,後半生大部分時間都在遊歷各國,希望他們接受自己的“仁政”治國理念,但實際上在戰亂紛飛的戰國末期,仁政思想很難得到大家的真正實踐,所以可以說孟子終身不得志。但是他成為了孔子儒家思想的傳承人,後世與孔子並存“孔孟”,是古代著名的思想家。

孟子其實與莊子幾乎是同時代的人,但是不管是孟子,還是莊子的著作中,幾乎都很少提到對方。莊子的道家思想在《莊子》一書中表現得自由寫意,生動形象,當然也非常發人深省,是古代道家思想的經典,而相比於莊子思想,孟子的思想就要嚴肅認真很多。《孟子》一共七篇:梁惠王,公孫丑,滕文公,離婁,萬章,告子,盡心,每一篇分為上下兩個部分,一共十四篇。分別是孟子和各諸侯國國君,以及孟子的學生的對話整理集,在思想體系上其實並沒有什麼太強的邏輯結構。《孟子》的內容非常廣泛,包括了治國理念,道德倫理,修身之道,處世原則,《孟子》還是儒家哲學思想的奠基之作,尤其為後來的“陸王心學”奠定了基礎。

孟子思想的三個核心“仁善心”,一篇文章全面瞭解孟子思想精髓

當然孟子的人格特質在這本書中也體現得淋漓盡致,孟子是一個有理想、講原則、有氣節,有情懷的思想家。一方面,孟子雖然一生不得志,但是依然堅持“仁政”治國理念,在各國之間奔走相告,對國君更是苦口婆心地勸說,在齊國三次逗留而久久不肯離去,就是希望齊宣王能回心轉意,採納自己的建議,但依然沒有換來國君的重視。壯志未酬的孟子,說出了那句氣勢磅礴的話:“如欲平治天下,當今之世,捨我其誰也?”

孟子除了是一位非常有氣魄的政治家,也是一位非常有情懷和抱負的思想家,孟子曾感慨,從堯舜到商湯,過了500多年,商湯還聽說過堯舜;從商湯到周文王,過了500多年,周文王也聽說過商湯;從周文王到孔子,也經歷了500多年,孔子也是聽說過周文王,但是從孔子到現在也就區區100多年,現在就已經很少人談論孔子了,更別說有人繼承孔子的思想。孟子希望自己成為孔子思想的真正傳人,繼承和發揚孔子的儒家思想。

孟子思想的三個核心“仁善心”,一篇文章全面瞭解孟子思想精髓

雖然政治抱負沒有實現,但是傳承思想的志向完成的非常好,孟子游歷了齊、宋、滕、魏、魯等國,前後有二十多年,最後歸隱故土,和弟子們著書立說,寫成了《孟子》一書,成為了後世儒家經典。宋代大思想家朱熹把《孟子》,《論語》、《中庸》、《大學》並稱《四書》。《四書》是中國古代的儒家思想的靈魂和基礎,《四書》是宋代每年的科舉考試必考的內容,也將孟子的地位推向了高峰,孟子成為儒家思想的代表,開始以“孔孟”並稱,被譽為“亞聖公”。

《孟子》一書共有三萬多字,在古代著作中,算比較長的了,《孫子兵法》《大學》《中庸》《老子》這些經典都只有幾千字,而另外一部儒家經典《論語》也只有一萬多字,所以,《孟子》是四書裡面文字最多的一本書了。那這本書究竟講了哪些思想觀點呢?我梳理了三條主線,概括起來是三個字:

仁、善、心

孟子思想的三個核心“仁善心”,一篇文章全面瞭解孟子思想精髓

首先,在治國理念上的“仁”。 孟子繼承和發展了孔子的“德治”思想,發展為“仁政”學說,成為政治思想的核心。孔子提出了以 “禮”與“仁”為核心的治國理念,他主張“為政以德”,用道德和禮教來治理國家是最高尚的治國之道。而孟子進一步提出了“仁政治國”的理念,區分了“王道”和“霸道”兩種完全不同的治國理念,“以力假仁者霸;以德行仁者王”,在春秋戰國時期,“霸道”盛行,比如之前也出現了以齊桓公為代表的“春秋五霸”。在霸道盛行的春秋戰國,孟子依然選擇了“以德行仁”的“王道”,而王道的思想核心思想就是“仁”,提出了:“國君好仁,天下無敵焉”。

孟子思想的三個核心“仁善心”,一篇文章全面瞭解孟子思想精髓

孟子仁政思想,有兩個重要的方面“內聖外王”和“以民為本”。國君自己要嚴於律己,成為身邊人的榜樣,做到內聖才能外王;在對外策略要以民為本,得到老百姓的擁有,才是治國之本,提出了著名的:“

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

”。

孟子認為君王應以愛護人民為先,為政者要保障人民權利。具體的策略包括“養民”和“教民”,讓百姓辛勤勞作、吃飽穿暖,讓民眾學習孝悌忠信的道理,另外君主還要減少賦稅,減少刑罰等等。總之,要“樂民之樂,憂民之憂”,孟子說:“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這是一種典型的“民本思想”。孟子的治國理念,在中國的近現代歷史中,發揮了巨大的影響,比如辛亥革命和中華民國的建立,以及今天我們的治國理念,都是孟子仁政治國理念的實踐。

其次,在倫理道德上,核心關鍵字是:善。“性善論”是孟子的主要標籤,孟子說:“人之性善,猶水之就下也”,在儒家思想中,孟子講性善,而荀子講性惡,相互對立,但其實並不矛盾,人性的有善的一面,有惡的一面,只不過孟子看到了人性都有向善的一面,而且鼓勵透過教導,引導人民向善的一面發展;而荀子看到了人性中有惡的一面,所以希望懲惡揚善,通過後天的教育引導人們向善。所以,其實孟子和荀子雖然側重點不同,但都殊途同歸,把人引導向善的方向發展,雖然立場不同,但目的是一樣的。

孟子思想的三個核心“仁善心”,一篇文章全面瞭解孟子思想精髓

孟子在人性向善基礎上,進一步提出了“四端說”,繼承和發展了孔子以“仁義”為核心的儒家思想,孟子說: “ 仁,人心也。義,人路也”。孟子在仁義的基礎上,發展出了以“仁義禮智”這四種基本的道德品行,並且找到道德的人性的基礎。孟子說:“惻隱之心,仁之端也;羞惡之心,義之端也;辭讓之心,禮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孟子說,仁義禮智並非來自外在,而是來自人的四種本性,孟子構建了由內而外的倫理道德體系。

另外,孟子在相處之道上也是以“善”為核心的,提出了“與人為善”的相處之道,孟子說:“取諸人以為善,是與人為善者也。故君子莫大乎與人為善”, 學習別人的優點來提高自己善良的品德,就是幫助別人行善,有道德的人,最優秀的特徵就是幫助天下的人行善。

最後,孟子思想核心第三個關鍵字:心。在儒家哲學思想上,孟子起到了奠定性的作用,尤其是為後世的陸王心學奠定了基本的理論框架。而這個框架的核心就是:心。在孔子的“仁”這個道德觀念基礎上,孟子進一步提出了“心”,仁是心的本體或者說本質特徵,孟子把“心”放到了主體性的地位,心是人倫理道德的主體,也是自我認識的主體。

孟子認為,心是道德的主體,或者說,人的道德觀念都是從心發展出來的。孟子著名的“四端說”,就是闡述了仁義禮智四種道德品行,都發端於人的四種本性或者說本心,孟子說,仁義禮智,這四種道德品質,發端於惻隱、羞惡、辭讓和是非,這四種本心。孟子在“心”這個主體上,擴充了四心,並發展出了“仁義禮智”的四種道德品性,在此基礎上構建了儒家的倫理哲學。

孟子思想的三個核心“仁善心”,一篇文章全面瞭解孟子思想精髓

孟子在《告子》裡面說:“仁,人心也”,“仁者愛人”。仁就是人的本心,善良的本心,愛人的本心。心就像一個實體或者主體,仁就是心所具有的根本屬性,具有這種屬性的人,就可以表現出仁者愛人的道德品質,這是孟子以“心”為核心構建的倫理哲學體系。

另外,在認識論上,其出發點也是“心”,孟子提出了著名的:“盡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則知天矣”,從盡心、到知性、最後到知天。孟子提出的“認識論”基本思路,從心開始,可以透過盡心,知性,最後到達領悟天道的境界。孟子認為,要認識天道,並不需要什麼藉助於外在的東西,充分認識人的本心就可以達到。孟子說:“人之所不學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慮而知者,其良知也”,這其實給後來儒家認識論哲學體系的展開奠定了基礎,尤其是後來的陸王心學,就是在這個思路上具體展開的,王陽明的心學經典“致良知”,以及陸九淵的“吾心即宇宙,宇宙即吾心”的“心學思想”都是發端於孟子。

好了,今天我們簡要回顧了孟子的生平以及他的主要思想,可以概括為三個方面:仁政治國,性善論和心學的發端。當然孟子一書的精彩內容遠不止於此,要詳細瞭解孟子的思想,可以閱讀原著或者譯本,我比較推薦傅佩榮老師的《傅佩榮譯解孟子》。

好了,今天的內容就是這些,如果喜歡我的文章,請關注小播讀書,我們下一篇文章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