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保佳講論語47」子貢問曰:孔文子何以謂之‘文’也?

「李保佳講論語47」子貢問曰:孔文子何以謂之‘文’也? 子曰:敏而好學,不恥下問,是以謂之‘文’也。

翻譯:子貢問孔子:孔文子為什麼可以得到“文”的諡號呢?孔子說:他聰敏卻又好學,不以向自己地位低的人請教為恥,所以可以得到“文”的諡號。

諡號,是一個人死後,後人給予的評價性稱號。我們學習歷史中的人物,看他的諡號是什麼,就大概可以瞭解他的生平。秦始皇在位的時候,因為害怕後人給他殘暴的統治行為擬定一個諡號,就廢除過諡號制度,不過到了漢朝之後又恢復了。社會把這個制度當作約束王公大臣生前行為的工具,不怕你活著的時候怎麼得瑟,死後給你安上一個不好的諡號,遺臭萬年。當時,如果活著的時候國家治理有方,人民安居樂業,死後也會有一個好的諡號,流芳百世。

敏而好學,不恥下問這兩點,在孔子的理解中,如果能做到,就可以得到“文”的封號。這就說明了這兩點很重要,而且一般人做不到。

敏而好學

一個人很聰明,但是依然很好學。

聰明人有很多,想必我們上學的時候,班上總有那麼幾個人,平常不怎麼學習,甚至上課都睡懶覺,但是每次考試就是名列前茅,非常氣人。班裡面那些刻苦學習的,成績卻只能在中上游徘徊。

班級裡面那些聰明人為什麼不會努力學習呢?就是因為自己太聰明瞭,輕而易舉就能考到班級前幾名,所以為什麼還要努力呢?一般這些很聰明的人,不會努力學習。

但是孔文子卻是一個非常聰明,學習卻又很努力的人。他就是我們常說的那種:比你聰明的人不可怕,可怕的是比你聰明的人比你還努力。

不恥下問

所有人都希望自己有知識,怕被別人看出來自己沒知識。在和別人交流的時候,遇到一個不懂的問題,雖然自己明明沒聽懂,也會說自己明白了,不懂裝懂。

但是如果不懂裝懂,就容易陷入一個死迴圈:自己缺知識,所以別人說了 一個東西自己不懂,但是不懂又不問,非要裝懂,結果自己繼續缺知識。

而孔文子和我們普通人不一樣,不怕別人說自己沒知識,哪怕對方地位比自己低,也還是會向對方請教,這不僅是對知識有很高的渴望,更是有一個很率真的內心,敢於把自己的不懂暴露出來,不怕別人評價,不偽裝自己。

所以孔子認為孔文子因為能做到敏而好學、不恥下問,是可以得到“文”的諡號的。

「李保佳講論語47」子貢問曰:孔文子何以謂之‘文’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