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皇帝”的諡號一般沒人敢用,孫權何德何能,為何享有此諡號?

說起“大帝”這個稱呼通常都是歐美國家對歷史上很有作為的君主的美譽,比如歐洲人習慣稱凱撒大帝、拿破崙大帝、亞歷山大大帝等等,當然在歐美通常也會對一些中國歷史上偉大的皇帝冠以大帝的美譽,比如尊稱漢武帝劉徹為漢武大帝、永樂帝朱棣為永樂大帝、康熙帝玄燁為康熙大帝等等。

但是這些尊稱都不過是民間對於這些偉大皇帝的美稱而已,而且很多人還以為“大帝”這個稱呼是舶來品,屬於歐美文化輸出過來的,實際上“大帝”的這個稱呼是中國的皇帝諡號,中國歷史上僅有一位官方諡號為“大帝”的皇帝,這個人就是三國時期吳國的建立者東吳大帝孫權。

“大皇帝”的諡號一般沒人敢用,孫權何德何能,為何享有此諡號?

相比於諸如康熙、凱撒等等中外的大帝,孫權這個歷史上真正諡號的大帝所做出的成績就顯得寒酸多了,孫權雖然開創了三國之一的吳國,但是他只是割據中國南方地區的草頭皇帝,並不是真正意義上的大一統皇帝,所以孫權能獲得“大皇帝”的諡號也著實讓人費解。

其實嚴格意義上來說孫權算不上是中國歷史上唯一有“大皇帝”諡號的人,漢高祖劉邦在老爹劉太公

劉煓去世後,就曾給老爹劉太公上諡號為“大皇帝”,只不過劉太公和孫權不同,他一直是太上皇,從來沒有真正當過皇帝。

此後除了孫權之外,歷史上凡是擁有“大皇帝”諡號的人都是開國皇帝追諡自己先祖的諡號,除了孫權之外唯一正經當過皇帝還在死後獲得“大帝”諡號的人是唐高宗李治,在唐高宗去世後,他的老婆武則天篡位成了女皇,於是給他上了“天皇大帝”的諡號,但是武則天被迫退位後,唐朝官方修改了她給唐高宗上的諡號,只保留了天皇的諡號,所以唐高宗錯失了當“大帝”的機會,也讓孫權成了歷史上唯一諡號為“大皇帝”的皇帝。

“大皇帝”的諡號一般沒人敢用,孫權何德何能,為何享有此諡號?

不過要知道孫權的“大皇帝”是來自於他的諡號,並不是民間都認可對很有作為的皇帝給予的美譽。

諡號是源於諡法,而諡法起源於西周時期,古人按照諡法中用一個字或兩個字對一個人一生做一個總評,也就是蓋棺定論了。

在秦朝時期諡法一度被秦始皇廢除,不過到了劉邦統一中國建立漢朝之後又恢復了諡法,此後皇帝和王公大臣去世後享有諡號就成了歷朝歷代的傳統。雖然歷朝歷代都會對諡法進行一些略微修改,但是不論如何修改,通常在帝王諡號中最好的兩個字就是文和武二字。

“大皇帝”的諡號一般沒人敢用,孫權何德何能,為何享有此諡號?

在諡法中講究

“修德來遠,慈惠愛民,曰文”,

這意思就是得有德行,能做到與民生息,體貼百姓,推行仁政於天下的皇帝才能上諡號為“文”,而

“克定戡亂,威德海內,曰武”,

這意思就是說能夠平定戰亂,威震四海,也就是說得有武功的皇帝才能上諡號為“武”。

所以按照諡法的解釋,通常情況下開國之君都是很有武功的人,這些人都會被定諡號為“武”字,而第二代皇帝在開國之君平定天下之後,通常都會與民生息,這也就是推行了仁政,因此二代皇帝通常都會被定諡號為“文”字。

就像曹操的兒子曹丕逼迫漢獻帝退位讓國之後,就給已經去世的老爹曹操上諡號為魏武帝,而曹丕死後則被上諡號為魏文帝。

“大皇帝”的諡號一般沒人敢用,孫權何德何能,為何享有此諡號?

按照這個理論,那麼孫權的諡號也理應是“武”字,他應該被叫作吳武帝啊,可是要知道曹丕建立魏國是受漢獻帝禪讓,在禮法上魏國屬於傳承於漢朝的正統,因此曹操和曹丕父子有資格獲得武和文的諡號,而孫權屬於自立為帝,在禮法上不具備傳承,更何況他還是繼承哥哥孫策的基業,他從孫策手中接手時就已經佔據了大部分吳越地區,而且“武”字的諡號已經被孫權稱帝時給了老爹孫堅。

說白了孫權的一生所作所為和文武二字也沾不上邊,而且孫權不具備禮法傳承,也沒有拿得出手的功績,所以他的諡號和文武二字根本硬扯不上關係。

而且孫權去世後東吳群臣為了溜鬚拍馬,還想刻意讓孫權的諡號能壓曹操和曹丕父子一頭,因此他們開始苦思冥想比文武二字還更好的諡號,於是吳國的大臣們就想到了漢高祖劉邦,而孫權最後獲得“大皇帝”這個諡號和劉邦的諡號還有一定的關係。

“大皇帝”的諡號一般沒人敢用,孫權何德何能,為何享有此諡號?

漢高祖劉邦的稱呼其實屬於是民間的誤稱,劉邦的真正諡號是高皇帝,廟號是太祖,因此劉邦的正確稱呼可以稱之為漢高帝或者漢太祖,而漢高祖這個稱呼還是源自於司馬遷在《史記》中的記載,司馬遷把劉邦的諡號和廟號結合了,在《史記》中稱其為高祖皇帝,於是乎漢高祖劉邦的名號就傳了出來。

劉邦的諡號高皇帝也是有講究的,在西周的

諡法

中是沒有“高”字這個諡號的,在劉邦去世之後,西漢的大臣們為了吹捧劉邦,認為文武二字已經不足以表彰概括劉邦的一生了,於是就在諡法中的文武二字之上加了一個“高”字諡號。

而給“高”這個字做出的解釋則是

“殊業同天為高,德配萬物為高”,

這意思就是說擁有豐功偉績,像天一樣,道德休養也到了最高境界,可以恩澤萬物,這樣的皇帝才能上諡號為高。

“大皇帝”的諡號一般沒人敢用,孫權何德何能,為何享有此諡號?

實際上在西周的諡法中是有“大”這個字,諡法講究

“則天法堯曰大”,

這意思就是說像堯舜禹那樣的遠古時期的明君才能稱之為大,因此在西周流傳下來的諡法中以“大”字為尊。

可是那個時代的古人沒有敢自比堯舜禹的,都是比較謙虛的,因此“大”字也沒人敢使用,通常都是以文武二字為尊。

而到了劉邦時期,西漢的大臣們認為劉邦的功績遠勝堯舜禹,一個“大”字不足以表述劉邦的功績,況且“大”字還已經讓劉邦送給老爹劉太公了,因此他們就在“大”字的基礎上研究出了更高階的“高”字,於是劉邦就有了高帝的諡號。

“大皇帝”的諡號一般沒人敢用,孫權何德何能,為何享有此諡號?

到了孫權去世後,東吳群臣一合計,對面魏國的曹操和曹丕父子都敢上文武這種高階的諡號,那我們東吳也不能被他們比下去啊,於是就合計給孫權上什麼諡號。

本來東吳群臣是想給孫權上劉邦的“高”字諡號,但是要知道孫權屬於自立為帝,禮法上沒有繼承漢朝,況且東吳群臣還有些自知之明,劉邦可是結束了秦末亂世統一華夏的偉大皇帝,孫權和劉邦一比還是差了不少。

所以從劉邦的諡號這東吳群臣就想到了一直沒人敢用的“大”字諡號,孫權建立吳國,使得東吳地區政局穩定,百姓生活比較富足,也算是堪比堯舜禹了,因此東吳群臣就給孫權上了一個比曹操和曹丕諡號還高階的“大皇帝”諡號。

“大皇帝”的諡號一般沒人敢用,孫權何德何能,為何享有此諡號?

其實說白了孫權的“大皇帝”的諡號就是貧民版劉邦的“高皇帝”諡號,想一想也合理,畢竟孫權只是建立了三國之一的吳國,以功績而論遠不如統一華夏的劉邦,得到一個貧民版劉邦的諡號都已經算是對他很尊崇了。

孫權的“大皇帝”諡號就和同一時期蜀漢政權建立者劉備的“昭烈帝”諡號類似,劉備的諡號“昭烈”二字其實是參照東漢開國皇帝光武帝劉秀的諡號而來。

劉秀作為東漢開國之君他本來的諡號應該是“武”字,但是由於東漢從禮法上是延續了西漢政權,而西漢已經有了漢武帝劉徹,所以在劉秀去世後,東漢群臣給他研發出了“光武”二字為諡號,其含義就是代表著劉秀傳承延續了祖業,還使得祖業在他這發揚光大。

“大皇帝”的諡號一般沒人敢用,孫權何德何能,為何享有此諡號?

而劉備的“昭烈”二字含義與“光武”二字相類似,含義都是帶有傳承祖業,並將祖業發揚下去,這也符合劉備自稱西漢中山靖王劉勝後裔的身份。只是“昭烈”二字不如“光武”二字逼格更高,屬於是貧民版諡號。

不過畢竟劉備也沒有統一天下,只是割據巴蜀的草頭皇帝,他去世後,諸葛亮等大臣也比較謙虛講究,給他來了一個低調內斂的“昭烈”諡號。

因此孫權和劉備的諡號其實都屬於參照漢朝皇帝而制定的貧民版諡號,雖然孫權的“大皇帝”諡號看似囂張霸氣,其實這個“大”字從來就沒有皇帝敢用,畢竟誰也不敢桀驁不馴的自比堯舜禹,因此“大”字諡號久而久之就被人逐漸淡忘,而文武二字反成為公認的帝王最高諡號。

“大皇帝”的諡號一般沒人敢用,孫權何德何能,為何享有此諡號?

所以單看魏武帝曹操、吳大帝孫權、漢昭烈帝劉備三人的諡號,還是以曹操的武帝諡號最為尊崇,真說起來孫權和劉備的諡號逼格還是略低於曹操。

在孫權之後,歷朝歷代的皇帝除了追尊祖先之外,沒有皇帝在死後會被配上“大”字諡號,這還是因為劉邦死後西漢群臣發明了“高”字諡號,畢竟“高”比“大”更高階,所以通常開國皇帝都會被尊為高皇帝,就像明太祖朱元璋的諡號最後三個字就是高皇帝,還有清太祖努爾哈赤的諡號最後三個字也是高皇帝。

所以“高”字後來逐漸取代了文武二字成了皇帝最高階的諡號,那自然沒人會去選低一級的“大”字了,這也是為何孫權的“大皇帝”諡號成了歷史上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諡號。

“大皇帝”的諡號一般沒人敢用,孫權何德何能,為何享有此諡號?

最後再說一說諡號、廟號、年號的小知識,諡號是指的皇帝去世後,群臣按照他生平功績給他蓋棺定論上的諡號,廟號是指皇帝去世後在太廟裡接受供奉所享受到的牌位廟號,年號則是指皇帝在位時用的紀元名稱。

就像康熙皇帝,他的名字叫愛新覺羅·玄燁,康熙是年號,他的廟號是清聖祖,諡號則是

合天弘運文武睿哲恭儉寬裕孝敬誠信中和功德大成仁皇帝,簡稱仁皇帝。

看完這些有些人可能會發懵,就會問為什麼像兩漢時期都是稱呼皇帝為漢武帝、漢文帝這類以諡號稱呼的,為何到了明清時期就都是稱明太祖、清太祖這類的廟號了。

其實這是有分界線的,在唐朝以前,確切的說是唐高宗之前,都是習慣以諡號稱呼皇帝,但是到了唐高宗之後就變了,由於唐高宗之後唐朝歷經了女皇武則天篡權,唐朝皇室恢復皇權之後,為了鞏固唐朝的皇權,就開始給皇帝們加諡號。

“大皇帝”的諡號一般沒人敢用,孫權何德何能,為何享有此諡號?

本來唐高祖李淵的諡號是太武帝,唐太宗李世民的諡號文帝,結果都給改成了十多個字的諡號,而後世的皇帝也不再那麼謙虛紛紛效仿唐朝給諡號加字數,導致了後世朝代皇帝的諡號字數越來越多,到了清朝就像上面說的康熙皇帝的諡號已經都達到了二十多個字,字數這麼多,說起來多繞口,因此自唐朝之後稱呼某某皇帝都是以字數簡短的廟號來稱呼。

所以這麼對比一下孫權的“大皇帝”諡號倒不誇張,畢竟孫權這個諡號只是堪比堯舜禹而已,相比較之下後世那些不停的在諡號上加字數的皇帝,早就已經遠超堯舜禹了。

其實本來古代帝王的諡號大多數都是讚譽過度,畢竟古人講究為尊者諱,皇帝自然也得往高了抬一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