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珅因貪財被判死刑,臨死前給子女下兩道密令,保全後代200多年

和珅因貪財被判死刑,臨死前給子女下兩道密令,保全後代200多年

色明如許,嗟餘困不伸。百年原是夢,廿載枉勞神。—和珅

中國近千年的封建王朝統治,可謂是將“權”與“勢”這兩個字發揮到了頂峰。在高度的中央集權制度的保障下,皇帝成為歷代王朝權勢最高的人,除了要做到總領百官,勤政愛民,還要管理和監督國家經濟,社會,文化等各方面的執行事務。於是,為了減輕國事負擔,皇帝們都會培養一些自己信任的人,來幫自己分擔政務。

而這些人也慢慢發展成皇帝權力實行的代理人,擾亂朝綱,貪汙受賄,為禍人間,成為歷史上臭名昭著人人喊打的“大貪官”“大蛀蟲”。

而我今天說的這位,算是在貪官集團中混得最好,活得最精明的一位。他就是清朝一品大貪官和珅。為什麼說他活的“最精明”呢?因為歷史上大多的貪官的下場都是家破人亡,誅連九族。但和珅是個例外,他的兒女後代都活了下來。這不得不提一段民間軼聞:“

和珅貪財被判死刑,臨死前給子女下了兩道密令,保全後代200多年

。”

和珅因貪財被判死刑,臨死前給子女下兩道密令,保全後代200多年

經歷曲折,博學多才

和珅原名叫鈕祜祿·和珅,出生於清朝一個沒落的武侍家庭。在他三歲的時候母親就因難產而死,九歲的時候任職三等輕車都尉的父親意外去世,於是年僅十歲的和珅便帶著剛剛出生弟弟靠著家丁的保護,繼續維持著家族的生計。

後來,和珅靠看自己的聰慧與才識考上了當地遠近聞名的一個官辦學校“鹹安宮官學”。進入學校後,和珅便熟讀四書五經,善寫書作畫,還精通滿語、漢語、藏語和蒙古語四門語言。深受老師吳省蘭的喜愛與稱道。

也在這時,他遇到了人生中的第一個貴人—直隸總督馮英廉,這位馮大人特別欣賞和珅的才華,於是將自己的孫女嫁給和珅為妻,為其解決生活物資,讓和珅認真研學,考取功名。

但和珅的功名之路並沒有那麼順利。前前後後參加了無數次科舉考試,但每回皆是名落孫山。也是這一經歷讓和珅敏銳地認識到並不是自己的學識不夠,而是科舉考試的腐敗讓他沒有機會透過科舉這條路進入官場。

看破了這一切的和珅,意識到了倘若自己要想進入官場、飛黃騰達,最有效的方式便是要贏得至高無上的皇帝的賞識,讓皇帝直接提點自己才是入仕最佳途徑。於是和珅便回家繼承了父親‘’輕車都尉‘’的職位,開啟了他征戰官場的一生。

深得聖意,名震朝野

乾隆四十年,和珅因善於理財,深得皇帝賞識,升為御前侍衛,常伴乾隆左右,也是這一段的伴君經歷,為他後來的榮寵加身打下了初步基礎。接下來幾年,和珅徹底地摸清了乾隆的日常習慣,性格傾向和一些個人癖好,每當乾隆談話做事時,他總能從一些表情動作中判斷出皇帝內心的想法,因此更加受到乾隆的喜愛和器重,聖寵更甚。在皇帝的偏愛下,和珅的仕途更是一日千里,步步高昇,從戶部的一個小小的侍郎到掌管軍機的大臣再到後來的正一品忠襄公,再加上自己的長子與皇家十公主結為慕眷,和珅一躍能力皇親國戚,權傾朝野,名震天下。

貪汙受賄,名聲敗壞

隨著手中的權力越來越大,和珅開始洋洋得意,脫離本心,陷進了貪汙腐敗的慾望旋渦。

和珅除了能夠精確揣測聖意,還擁有一手高超的理財技能,靠著這個技能為乾坤斂了不少的金銀花費,給乾隆賺足了花天酒地,七下江南的資本。

隨著次數越來越多,和珅便打起了小九九,每次出行辦事都會為自己刮搜大量的金銀財寶,不久就遭到朝中不少大臣的彈劾與非議,但每回和珅仗著皇帝的信任和偏愛,死裡逃生,化險為夷。有時候皇帝也會因時勢所迫,將和珅打入大牢,但等風聲一過,又將其放了出來。由此可見,當時統治階段的黑暗與腐敗。

睚眥必報,報應不爽

早年的科舉不順,讓和珅對文官存在一種怨恨心態,更加上受到的朝廷彈劾大多來自文官集團,一下子激發了和珅心中的仇恨,私下利用自己的職權,將反對自己的文官統統送進了監獄。

為了彌補自己當年的遺憾,和珅將手伸入科舉考試,規定科舉學子必須向他報備,得到他的同意之後,才能夠考取進士,否則就會名落孫山,永不錄用,同時將機會一些投機取巧之士入朝為官,擴大自己的勢力範圍。

後來又大興文字獄,拉下了許多朝廷官員,搞著當時整個朝廷人心惶惶,敢怒不敢言。直到新帝登基,嘉慶就在內廷羅列出和珅的種種罪名,將其抄家並投入大牢,於次日賜凌遲自盡。

官兵在抄和珅府的時候,府下地窖裡兩三擺滿了大大小小的奇珍異寶,黃金白銀更是數不勝數,價值估計十多億兩,這都相當於清王朝十五年的國庫收入了。

和珅一生,玩盡權術,流轉於官場之中,能名利盡收,保全自我,也算得上大智慧之人。

和珅所處的年代,皇帝乾隆貪圖享樂,驕奢淫逸,逢年過節宣揚自己的功名,七下江南大興土地,整個統治階段瀰漫著一種腐敗享樂之風。說到底,乾隆深諳馭臣之道,怎會對和珅所做所為而不自知呢,其實和珅也只不過是當朝皇帝為自己斂財的實用工具和“擋箭牌”,也是有了和珅的存在,才會讓當朝皇帝沉溺聲色的同時而不被後人詬罵。

聰明的和珅也意識到了這點,才會留下兩道密令,一是不留家族名譜,二是不設宗祖祠堂,讓司法之人無從下手查殺,自己的子孫後代得以保全性命,延續不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