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樣的人是幹大事的人才?鬼谷子:不僅會說話,更會給方法!

什麼樣的人是幹大事的人才?鬼谷子:不僅會說話,更會給方法!

請聽題:秦國能富強,靠的是儒家,還是法家?你認為,會說的和會做的,哪個更重要?

儒家能在戰國時期成為顯學,不僅與其提倡的仁政思想有關,更與儒家特別善於說話有關。

是的,你沒看錯,與我們一貫認知不同的是,儒家的人特別會說話。比如,儒家最經典的著作叫《論語》。

你不奇怪嗎?為什麼叫“論語”呢?有人認為“論”是“倫”的通假字,所以是倫理的意思。然而,讓人信服的是清朝學者趙翼的解釋:語者,聖人之語言;論者,諸儒之討論也。

也就是教科書上的解釋:《論語》是記載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書。儒家師徒不僅愛說話,還要記下來。

自古儒家有“真三不朽”的說法,即“立德、立功、立言”。注意,聖人是要“立言”的,也就是聖人之言。

因此,我們可以得出一個結論,儒家的聖賢們是很會說話的。

什麼樣的人是幹大事的人才?鬼谷子:不僅會說話,更會給方法!

你以為我要拿子貢舉例?其實我想說的是孟子。

在我心目中,孟子的口才在諸子百家裡,可以排到前三,我甚至想歌頌他為“辯論之神”。或許你會拍案而起說我胡鬧,可是人家孟子自己都說“予豈好辯哉?予不得已也”。

意思是說,俺是不得已才熱衷於辯論的啊。

本文且不說孟子在《滕文公下》中玩的把戲,用“賦稅”和“偷雞”做類比,故意偷換概念。這兩天,古代的魏國的國都大梁,也就是現代的開封地區接連暴雨,讓我想起了魏惠王和孟子的一番對話。

梁惠王說:寡人之於國也,盡心焉耳矣。河內兇,則移其民於河東,移其粟於河內;河東兇亦然。察鄰國之政,無如寡人之用心者。鄰國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寡人對於魏國也算是盡心盡力了,黃河以北遭遇水患,就把那裡的百姓遷移到黃河以東,把黃河以東的糧食運到黃河以北;黃河以東遭遇水患也是這樣。可是寡人發現,鄰國的君主們,沒有像我這樣用心的。但鄰國的百姓並不更少,我的百姓並不更多,為什麼呢?”

恕阿信直言,魏惠王應該去找法家的人請教,畢竟魏國的富強跟“變法”有直接關係,先有“李悝變法”,再有“吳起變法”。

現在明白為什麼商鞅會在魏國了嗎?戰國時期,魏國才是最早變法的諸侯國,也是受益者,一度在魏惠王的父親魏武侯魏擊時期達到巔峰,制霸中原,後來的超級大國,秦國和齊國被打的蹲在角落裡,大氣不管出一口。

商鞅實際上是在魏國學手藝的,學完了以後才去的秦國,施行的商鞅變法,而且“商鞅變法”的很多內容是抄魏國變法的作業。

梁惠王問政孟子,就好比是,跟瞎子問路——找錯人了。

但這也是沒辦法的事情,魏武侯把強大的魏國留給了魏惠王,可是魏國的實力卻不斷的下滑。像極了很多老闆眼看著慘不忍睹的業績乾著急,便飢渴的找個成功學“大溼”詢問對策。

魏國的問題出在了哪裡?古今畢竟統一的說法是,魏國的式微是人才儲備出了問題。比如,公叔痤把商鞅留給了魏惠王,結果他自己把商鞅拱手讓給了秦國。我們稍微盤點魏國遺失了的那些絕世人才:吳起、孫臏、商鞅、張儀、公孫衍、樂毅、范雎。特別是孫臏幫齊國打殘了魏國,商鞅的助力下,給魏國埋下了滅亡的種子。也因此有了“亡才失魏”的說法。

因此,如果你的企業除了問題,業績不斷下滑,請相信我,主要問題就出在了人才上。上天其實很眷顧魏惠王,把一個又一個不世出的人才推送到他面前,哪怕抓住一個也行啊,結果魏大哥粗暴的說:小學生才做選擇題,成年人的選擇是,我都不要。然後深情的看著孟子說:我覺得你是個人才。

孟子確實是個人才,但是個辯論的人才。

根據上述分析,我們很容易得出結論,魏國實力下滑的主要原因是人才問題,用人才去改革政治,用人才去合縱連橫,用人才去遠交近攻。

可是,孟子給的答案是什麼呢?

什麼樣的人是幹大事的人才?鬼谷子:不僅會說話,更會給方法!

孟子說:王好戰,請以戰喻。

什麼意思呢?大王喜歡打仗,請讓我用打仗來作比喻。

很顯然孟子並沒有,也沒打算直接回答問題,而是先把主旨藏起來,從側面、反面、外圍入手,逐漸引向自己想表達的觀點。如本意要講實行仁政,卻先以戰設喻,從反面入手,使梁惠王不知不覺中跟著他走。孟子很努力的想把魏惠王忽悠瘸了。

戰國時期的人禍是戰爭,魏國想立足是不得不加入到戰局中去的。魏國雖然強大,但由於地理原因,導致“天災”頻發,諸如黃河氾濫,使得魏惠王不得不積極賑災。

而孟子則忽略了“天災人禍”,直接用譬喻的方式指出魏惠王還不夠努力,是“五十步笑百步”,這其實就是鬼谷子的“以象動之”的把戲,即用“象”來打動對方。孟子做了個“逃兵”的象,告訴梁惠王他還不合格,因為不夠盡心。像極了你問成功學“大溼”,你已經很努力了,為什麼還不成功的問題時。“大溼”則會告訴你,你還不夠努力。

那麼:什麼樣的努力才算努力?為什麼忽略客觀現實,魏惠王問的問題是“為什麼魏國人口沒增多”,孟子則舉了個譬喻,忽略了“天災人禍”的客觀現實,用“五十步笑百步的”打仗逃兵,來形容魏惠王並沒有盡心“賑濟百姓”和對待百姓。試圖回答梁惠王因為對百姓還不夠好,沒有施行仁政,所以人口沒增加。有人說孟子是光罵不幫忙,其實孟子已經很努力了,他建議魏惠王應該鼓勵農耕,發展漁業,保護林業。

看起來很正確,我們不妨看一下商鞅抄魏國的作業“立法重賞罰,開荒重農耕,爵位重軍功,政治重效率”。同樣是發展“農業”,商鞅則是下“墾荒令”二十條鼓勵開荒,增加土地面積。減少“中產階級”,增加農民數量。

再比如,同樣是鼓勵農耕,孟子一句“不違農時”就概括了,商鞅則意識到了官僚對農民的影響,提出“百官之情不相稽,則農有餘日;邪官不及為私利於民,則農不敗”的觀點,即,加入如官僚的政務不相互拖延,那麼農民就會有充裕時間來耕田。奸邪的官吏沒有時間到百姓中謀私利,那麼農民就不會受到危害。農民就不會受到危害,就會有充裕時間來從事農業生產,那荒地就一定能得到開墾了。

這就是業餘和專業的區別,孟子只給了不切實際的方法和想當然的結果。商鞅不僅給了可執行的方法,也給了可實現的結果。論說話,現實主義的商鞅恐怕說不過理想主義的孟子。論做事,理想主義的孟子又做不過現實主義的商鞅。

如果是你,你想富國強兵,你會用孟軻,還是商鞅?在戰國時期,你會用王道,還是霸道?

當秦國任用商鞅變法圖強時,魏惠王卻跟孟子坐而論道。用什麼樣的人才,成就什麼樣的事業。真正的人才不僅能口若懸河的說到,更能腳踏實地的做到。我突然想起了黎叔的那句臺詞:

21世紀什麼最貴?人才!

本文由鬼穀道、鬼谷子智囊團創始人鬼谷信原創出品。

想了解更多精彩內容,快來關注鬼穀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