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友蘭:人生有四重境界,境界決定了人生格局

1

馮友蘭(1895-1990),字芝生,中國當代著名哲學家、教育家。歷任清華大學教授、哲學系主任、文學院院長等職,著有《中國哲學史》、《貞元六書》等,是20世紀中國哲學界的重要經典。

馮友蘭:人生有四重境界,境界決定了人生格局

錢鍾書先生說:“做人的成功,不僅意味著事業上取得成就,還包括人生境界的提升。”

一個人的境界,就是精神和心靈所能達到的層級,是一個人的人生意義和價值所在。

人生境界不同,人生格局也不同。不同境界的人,人生的意義是不一樣的。

在《中國哲學簡史》中,馮友蘭提出了人生的境界學說。他認為,

人生有四種境界: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

馮友蘭:人生有四重境界,境界決定了人生格局

2

第一重境界:自然境界

馮友蘭認為,自然境界的人,他的行為完全依照本能或約定俗成的習俗,就像小孩和原始人一樣,他對其所做的事情並沒有思考。

如同有個冷笑話所說,一個小孩在放羊,大人問他,你放羊幹什麼啊?放羊賣錢。賣錢幹什麼啊?娶媳婦。娶媳婦幹什麼啊?生娃。生娃幹什麼啊?放羊。

他看著別人怎麼過,自己也怎麼過,稀裡糊塗地活幾十年,最後稀裡糊塗地離開這個世界,這就是自然境界。

活在自然境界的人,展現的更多是一種動物性。

而人和其它動物的根本區別就在於人有思想,正如哲學家帕斯卡爾在《思想錄》中說:“人只不過是一根蘆葦,是自然界最脆弱的東西,但

他是一根有思想的蘆葦。

第二重境界:功利境界

馮友蘭說:“他可以做些事,其後果有利於他人,其動機則是利己的。他的人生境界,就是功利境界。”

在這個境界中的人,他行為的動機就是

“利己”

二字,處在這種境界的人,他的行為一切出發點都是自己的利益。

可以說,現實中大多數人都處在功利境界。正如《紅樓夢》中道士所唱的《好了歌》:

“世人都曉神仙好,惟有功名忘不了;世人都曉神仙好,惟有金銀忘不了。”

“無利不起早”,“道義放兩旁,把利字擺中間”,這些話就是對功利境界中的人最好的形容。

但功利境界也是有區別的。

如果一個人做事完全是損人利己,甚至損人不利己,這就只是一種比較低階的功利境界。很多無良商家,為了利益不擇手段,就是比較低階的功利層次,比如我們看到報道的毒大米、毒蔬菜,商販自己從來不會吃,卻將他們賣給別人。

如果人能做到利己的同時也利人,則是一種高階的功利境界。

馮友蘭:人生有四重境界,境界決定了人生格局

第三重境界:道德境界

馮友蘭又說:“瞭解到這個社會是一個整體,他是這個整體的一部分。有這種覺解,他就為社會的利益做各種事,他所做的各種事都有道德的意義。他的人生境界,就是道德境界。”

道德境界,就把別人的利益和自己的利益看得同等重要。

功利境界的人是求個人的利益,道德境界的人是求社會的利益。道德境界中的人,出發點不是自己,而是社會和大眾,以社會之福祉為自己奮鬥的意義。

儒家學派中的

君子

,就是

道德境界

中的人;小人,就是功利境界中的人。在《論語》中,反覆談君子和小人的區別。比如“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小人反是”,“君子求諸己,小人求諸人”等等。

儒家推崇君子,希望人們以君子為榜樣,向君子看齊。而小人則是當做反面教材,希望大家引以為戒。

第四重境界:天地境界

天地境界是一種至高的境界。馮友蘭先生對此解釋說:“他不僅是社會的一員,同時還是宇宙的一員。有這種覺解,他就為宇宙的利益而做各種事。這種覺解為他構成了最高的人生境界,這就是天地境界。”

在馮友蘭看來,天地境界的人不僅能盡人倫人職,而且能盡天倫天職,即能事天、樂天。也就是說,只有天地境界的人,才深悟人之所以為人之理,盡人之性,成就理想的人格。

天地境界的人,他的生命力量來源於天地,真陽充沛;他以自然界的最高法則為信仰,不計得失,不懼生死。

天地境界的人,消除了“我”和“非我”的境界,是天人合一、萬物一體的境界,這是一種超越了自我的有限性的審美境界。

如果說,生活於道德境界的人是賢人,那生活於天地境界的人就是聖人。

柏拉圖在《理想國》中說,哲學家必須從感性世界的“洞穴”上升到理性世界。哲學家到了理性世界,也就是到了天地境界。可是天地境界的人,其最高成就,是自己與宇宙同一,而在這個同一中,他也就超越了理性。

倉央嘉措說:世間事,除了生死,哪一樁不是閒事。

一個人,如果能看破生死,那就真的達到了天地境界,這樣的人少之又少。

莊子也許就是這樣一個人。莊子妻子死的時候,他卻“鼓盆而歌”;莊子自己快要死的時候,他的弟子打算厚葬他,莊子就對弟子們說:“我把天地當做棺材,把太陽和月亮當做路上的朋友,把滿天星斗當做珍珠,把天下萬事當做送葬品。這樣的葬禮難道還不夠完備嗎?”

弟子們說:“我們怕您被烏鴉和老鷹給吃了”。

莊子說:“我的身體露在地上被烏鴉和老鷹啄食,埋在土裡被螻蛄和螞蟻吃,從烏鴉和老鷹嘴裡奪下來給螻蛄和螞蟻享用,有什麼好擔心的呢!”

莊子還說:

“天地與我並生,而萬物與我為一。”

這就是一種獨與天地往來的至高境界。

只有達到這種境界的人,才能“乘雲氣,御飛龍,而遊乎四海之外”。

這種境界,我們絕大多數人雖不能之,但也總會心嚮往之。

馮友蘭:人生有四重境界,境界決定了人生格局

3

筆者認為,對一個人來說,這四種人生境界的區分也不是絕對的。也就是說,一個人的人生境界可以既有自然的成分,也有功利的成分,也有道德的成分,而不一定是單純的某一種境界。

一個人的境界,也並非固定不變的。一個境界較低的人,如果透過不斷的學習、修養,提升自己的覺解程度,境界也會提高;一個境界較高的人,他也可能退回到功利境界,甚至自然境界。

同時,一個人不可能生來就能達到很高的境界,都是在不斷反思中境界得到提升的。

蘇格拉底說:

“沒有反思的人生不值得過。”

有的人蠅營狗苟終其一生,也沒有反思過自己的人生,他的人生境界永遠停留在低層次;有的人,不斷反思自己的人生,並透過行動提升了自己的人生境界。

馮友蘭:人生有四重境界,境界決定了人生格局

馮友蘭也指出,人生境界說並不是遊離於人的社會實踐之外的臆說和空想,而是根植於人們生產生活之中的體悟和反思,它不能脫離社會生活的實際。

個體生命是有限的,但是有了對人生意義和人生價值的不懈追求,一個人的人生境界就大不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