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再把草狗比作人了,“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或被篡改過!

《道德經》:“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

天地

別再把草狗比作人了,“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或被篡改過!

在道家的哲學體系中天地之間的萬物都有自己的“道”,說“道”可能不好理解,我們可以把它稱為“規律”。

這些規律有的恆定不變,被稱為“常道”,比如父母、兄弟姐妹、血親直接的倫理關係是恆定不變的,所以它是“常道”的一種;還有些規律是變幻莫測的,比如天地大道,天地的規律變換無常被稱為“非常道”。

我們常說“天長地久”,天地為什麼會長久呢?老子說:“因為它不自生故能長生”,天地不會為了自己的存在而去改變世間的事物,因此它反而長久存在了。

所以道家先賢把天地的“非常道”總結成“無為”二字。

什麼是“無為”?

“無為”就是天地之道——像天地一樣不以自己的意願去改變事物的發展,讓世間萬物自然存在,所以老子在道德經中又說“道法自然”。

芻狗

芻狗,通常解釋為祭祀用的草狗,狗在遠古文明中具有非常意義,古人認為狗可以通靈,它可以為亡靈引路,所以在古代的喪禮中,死者的親人會用一根紅繩繫住一隻狗,焚化給死者,讓狗給死者引路。

別再把草狗比作人了,“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或被篡改過!

後來文明進步了,人們不再焚化活狗為死者引路,而用草扎個草狗燒給死者,這草扎的狗被稱為芻狗。同樣在民間祭祀中活狗也被草狗取代。

芻狗與古代禮制也有關係,在古代的祭祀禮制中,

君王祭祀被稱為“太牢”,君王用的祭品是牛肩,

諸侯王的祭祀被稱為“中牢”,諸侯王用的祭品是羊肩,

民間百姓的祭祀被稱為“少牢”、“小牢”,百姓用的祭品是豬、狗、雞,其中狗最為常用,民間大小事情都有人祭祀,所以“芻狗”隨處可見。

聖人

說天地有“道”,那人間有“道”沒?人間當然有“道”,不過人間的都是“小道”,所以人要向天學習“大道”才能像天地那樣長久存在。

“天道”在人身上體現出來被稱為“德”,德至高之人被稱為“聖人”,當然這裡說的聖人並不是孔子孔聖人之流,而是四海共主“聖人天子”,也就是君王,春秋時期的思想家們常常感嘆“海內無天子”,就是因為找不到一位至德之人來統領天下,所以春秋時期處於諸侯國割據的狀態,說白了就是誰也不服誰。

別再把草狗比作人了,“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或被篡改過!

周天子,周穆王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

天道無為、不仁,它對待世間萬物就像被人丟在一旁的芻狗一樣,不聞不問;所以聖人要像天地一樣對待百姓,無為、不仁,視如芻狗,如此才能長久。

把草狗(芻狗)比作人,雖然能夠表達出《道德經》中這句話的意思,但把狗比作人終究有些不妥,感覺有點像罵人呢……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或許被篡改過,道教正一派創始人張道陵在《老子想爾注》中引用道德經中這句話是這樣的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

芻苟

;聖人不仁,以百姓為

芻苟

”】,古人將飼養的家畜分為芻類和豢類,芻類指牛、羊、馬;豢類指豬、狗,而芻苟,就是飼養芻類家畜用的野草。

別再把草狗比作人了,“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或被篡改過!

所以《道德經》最初的原話或許是把人比作隨處可見的野草(芻苟),而不是用草扎的草狗(芻狗)。

關注作者可檢視更多有趣文章

想了解更多精彩內容,快來關注

大王氏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