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死前留下一個錦囊,劉禪沒看懂,兩千年後人們才恍然大悟

在小說《三國演義》中,諸葛亮作為智慧的化身,在諸多重大事件中,都擔任著重要角色。

其未卜先知,運籌帷幄的非凡能力,至今仍被人們津津樂道。

諸葛亮死前留下一個錦囊,劉禪沒看懂,兩千年後人們才恍然大悟

然而正因為智商過於突出,因此在諸葛亮施展計謀之初,常常使其他人不明所以,不僅將對手搞得暈頭轉向,即便是己方的隊友,在聽到諸葛亮的安排之初也是一頭霧水,經常對其安排持反對意見。

而當事情逐漸發展到一定程度時,諸葛亮的安排才逐漸明朗起來,人們也不得不歎服諸葛亮智力超群,遠在自己之上。

諸葛亮不僅在生前能未卜先知,甚至能夠將死後之事料理得十分妥當。

其為自己安排後世的錦囊,劉禪始終未能參透其中玄機,而時至今日,人們才發現諸葛亮的高明之處。

諸葛亮死前留下一個錦囊,劉禪沒看懂,兩千年後人們才恍然大悟

遠超常人的智慧

公元208年,曹操率大軍揮師南下,大有席捲江南之勢。面對曹操的大軍壓境,東吳君臣人人自危,心驚膽顫。對於這場戰役,幾乎所有人都喪失了信心。似乎投降才是唯一的出路。

在這樣的情況下,魯肅作為東吳的使臣,完成了一項歷史性的使命。

在魯肅的引薦之下,諸葛亮得到了一個前往東吳與孫權會面的機會。正是這一次會面,開啟了赤壁之戰的序幕。

然而對於諸葛亮的到來,東吳方面在最初表現得極不友好。在這些東吳臣子看來,以東吳的兵力,對抗實力雄厚的曹操,無異於螳臂擋車。而與劉備組成聯軍,本質上毫無意義,因為劉備的兵力可以忽略不計。

如此一來,看上去似乎是孫劉兩家聯合抗曹,實際上無非是以東吳的力量,為劉備消災解禍。

此戰若勝便皆大歡喜,若戰敗東吳便萬劫不復。而一無所有的劉備幾乎毫無損失。

對於東吳君臣對此戰的觀點,諸葛亮心知肚明。因此,在面對東吳君臣咄咄逼人的發難之時,諸葛亮顯得格外沉著。而首先展開攻勢的,便是孫策臨死前囑託孫權“內事不決,可問張昭”的張子布。

在張昭看來,諸葛亮尚未輔佐劉備之時,劉備尚且有安身之所。在諸葛亮成為劉備的軍師之後,劉備反而變得沒有了立足之地。而諸葛亮卻號稱自己有管仲樂毅之才,可謂大言不慚。

面對張昭的責難,諸葛亮解釋道,劉備身為漢室宗親,仁義之舉遍佈四海。由於不忍奪取他人城池,以至於兵微將寡。

然而即便如此,在對抗曹軍的過程中,仍讓曹軍聞風喪膽。

而至於地盤,諸葛亮則表示不足為慮,因為他考慮的是更遠大的目標,而不是尺寸之地的爭奪。如果僅以這一點作為評判標準,實在太過於狹隘了。

從這一番對話便不難看出,諸葛亮的眼光和志向非尋常人可比,其思考問題的思路與角度自然也有著天壤之別。

諸葛亮的錦囊

諸葛亮的錦囊在《三國演義》中如同護身符一般,無論遇到多麼兇險的情況,只要按照諸葛亮的錦囊妙計執行,便可以逢凶化吉。最著名的錦囊便是劉備過江時,諸葛亮留給趙雲的三個錦囊。

正是由於諸葛亮的神機妙算,劉備才能在身處極端危險的情況下,安然離開東吳,順便還帶回了孫權的妹妹。

而在劉備被陸遜火燒連營之時,更是以可抵十萬精兵的八卦陣困住了東吳的追兵。

可以說諸葛亮的錦囊妙計,從來就沒有讓人失望過。而諸葛亮臨終前留下的最後一個錦囊,更是讓當時的人們捉摸不透。

在最後一次北伐的過程中,諸葛亮的生命已經走到了盡頭。

這位忠誠的丞相,在劉備三顧茅廬之後便追隨著他南征北戰,為了興復漢室的偉大目標鞠躬盡瘁,實現了三足鼎立的局面。

然而此時的諸葛亮已是強弩之末,多年的嘔心瀝血讓他的身體已經很難再支撐下去。

自知時日無多的諸葛亮為自己留下了人生中的最後一個錦囊。

當諸葛亮去世以後,人們開啟錦囊後,發現諸葛亮的這個錦囊是對自己的後世進行的安排。

錦囊中明確寫道,自己死後要由四名士兵負責運送棺槨,前往定軍山進行安葬。

而讓人不解的是,錦囊中並未明確說明棺槨的安葬地點,而是讓這四名士兵用木棍和麻繩將棺材抬起,在抬棺的路途中,不論任何地點,只要麻繩斷裂,此處便是諸葛亮的葬身之地。

在看到諸葛亮為自己做出的這一安排之後,所有人都十分不解,尤其是後主劉禪。諸葛亮作為丞相,在蜀國有著極其崇高的地位,劉禪更是稱呼他為“相父”,以此來表達對諸葛亮的尊敬。

在封建社會,人們對於鬼神之事十分嚴肅,因此死後的安葬絕對不會草草了事。而諸葛亮對於安葬之地的選取卻如此草率,在當時人們看來實在有些匪夷所思。

諸葛亮的遠見

雖然劉禪無法理解諸葛亮的做法,但仍然按照錦囊上的方式進行了安排。四位被挑選出來計程車兵扛起諸葛亮的棺槨便向定軍山進發。

然而諸葛亮的棺槨實在過於沉重,四名士兵出發後不久便難以支撐。

而固定棺槨的麻繩又十分粗壯,絲毫沒有要斷裂的跡象。於是,在達成共識之後,四名士兵割斷了麻繩,諸葛亮的棺槨被就地掩埋。

之後這四名士兵便回去向劉禪覆命。而劉禪根本不相信捆綁棺槨的麻繩會這麼快就斷裂。在一番拷問之後,四名士兵說出了實情。劉禪一怒之下便將四人斬首示眾。

然而在殺掉這四名士兵之前,劉禪卻忘記了詢問諸葛亮的葬身之處。

至此諸葛亮的最終歸宿成為了無人知曉的秘密。

而之後發生的事,足以證明諸葛亮的遠見。隨著南蠻王孟獲得反叛和曹魏的進攻,蜀國的局勢開始變得風雨飄搖。

在這種情況下,沒有明確的埋葬地點的諸葛亮,反而在死後得到了久違的安寧。

結語

隨著人們思想意識的不斷進步,對同一問題的看法和認知也在不停地轉變。時至今日,人們對於死亡的認識與古人相比已經大不一樣。現在的人們早已不再執拗於死後以怎樣的形式,葬身於何處。

然而受到認知侷限的古人,卻很難做到這一點。正因如此,諸葛亮看似難以理解的行為,實際上是一種超脫時代侷限的開闊眼界。正是這種超然世外的認知,才使得諸葛亮在當時能夠經常做出驚人之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