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六次北伐,謹慎的讓人難以理解,蜀國在哪些方面處於弱勢

諸葛亮的《出師表》磅礴大氣,慷慨誓師北伐曹魏,然而六次北伐的過程中,於氣壯如山的誓師陳詞有著巨大的反差。以至後人一直評價,諸葛亮真的不適合打仗,那麼到底是諸葛亮戰術的失誤,還是戰爭背後有其他不為人知的隱秘呢。

首先小編要說的是,諸葛亮的所有戰術,都沒有問題,只是蜀漢的地理條件限制了戰術的執行。

諸葛亮進攻祁山的時候,當時曹魏政權的三個鎮南安、天水、安定,幾乎大軍一到,就直接背叛曹魏,投靠了蜀漢。從這裡就可以看出,諸葛亮的軍隊,在初期是佔據很大的優勢。

諸葛亮六次北伐,謹慎的讓人難以理解,蜀國在哪些方面處於弱勢

可是就在這個時候,面對大好的時機,諸葛亮猶豫了不前了。

正是這個舉動,史料上有很多的記載和評價。

裴松之《袁子》中這樣描述:三郡投降之後,蜀軍沒有金兵決戰,在諸葛亮遲疑之時,魏國大軍揮兵而至,及時收復三郡,導致蜀國失去了大好機會。

《孫子謀攻篇》也說過“三軍既惑且疑,則諸侯之難至矣,是謂亂軍引勝。”,也是說的這個問題,主帥的疑惑,會造成整個軍隊的疑慮,從而擾亂的軍心,失去勝利的機會。

其實諸葛亮為什麼做出這樣的決定,要從蜀漢的地理環境說起。

蜀漢的漢中地區,曹魏控制的關中,在兩者之間有一個天然的屏障,橫貫著雄壯的秦嶺山脈。憑著秦嶺的天險之勢,蜀漢可以做到自保,可是位於崇山峻嶺之中,也造成了蜀漢的交通閉塞,通訊不暢。

自從劉備去世之後,蜀漢一直在休養生息,很多年沒有任何軍事行動。這樣的行為,給曹魏造成了一個假象,荊州大敗之後,蜀漢已經無力向東征伐,因此對其放鬆的警惕。

諸葛亮六次北伐,謹慎的讓人難以理解,蜀國在哪些方面處於弱勢

正式由於這個錯覺,曹魏在兩國交界之處,並不放大量的防守兵力,守城的將領也比較平庸,這是三郡投降的主要原因。

可是對於諸葛亮來說,一切都要詳細籌謀,不知道曹魏的具體情況,自然不敢主動進取,乘勝追擊,因此失去了戰機。從表面上來看,是諸葛亮的戰術不當,倒是蜀漢失去了一個佔領隴右的機會。實際上“未知中國強弱”,是諸葛亮遲疑的原因。

另外還有一個問題,從諸葛亮本身來說,行動遲疑、決斷不果斷,一直都是諸葛亮戰術的表現。司馬懿也成這個樣說過“亮慮多決少”,這種性格適合當一個謀士,作為一個臨陣大將,就有所欠缺了。

此外還有一個原因,

蜀漢真的沒有太多的人才,失去任何一個都是天大的損失。劉備稱帝之前,劉巴就建議“暫緩稱帝,示天下不廣”。天下分九州,劉備只佔一個益州,地盤是在是太小了。

雖然益州國富民強,物產豐富,可是於中原相比差的不是一點點。蜀漢偏安一隅,這也限制了它的政治格局,缺少人才的吸引了。蜀漢政權建立之後,就出現了一種情況“遠人不復至矣”,也就是說人才的收攏,出現了斷層的情況。

諸葛亮六次北伐,謹慎的讓人難以理解,蜀國在哪些方面處於弱勢

當時曹操為何會放棄漢中地區,就已經看出了漢中地區的弊端,將防線收縮,牢牢控制關中防線,對蜀漢形成嚴密的包圍,起到巨大的震撼作用。在守城方面,易守難攻,可是在主動出擊方面,也會造成巨大的困難,尤其是軍隊的後勤補給運輸就會造成很大的困難。

蜀漢的經濟力量,也是諸葛亮北伐中謹慎的一個重要原因。

雖然為了北伐,諸葛亮在此之前,做了大量的準備。比如225年,諸葛亮主動出擊,平復了南中的叛亂,實行賦役制度,大力的發展南中的經濟,為北伐準備軍需物資。

除此之外,諸葛亮在蜀漢開始整治軍隊,加強訓練,一直持續了一年之後,才上書表示北伐“匡扶漢室”的決心。

尤其是魏延的“子午奇謀”上,就可以看出很多的問題。

按照魏延的想法,當時曹魏的關中防務,是曹操的女婿、夏侯淵的兒子——夏侯楙,從軍事戰略上來看,他就是一個缺少作戰經驗,缺少謀略的公子哥。

於是魏延請戰,讓諸葛亮給其5000精兵,從子午道向北,十天之內突襲長安。夏侯楙只是一個毛頭小夥子,看到這種情況,必定會落荒而逃,到那個時候,長安只剩下御史和京兆太守。

諸葛亮六次北伐,謹慎的讓人難以理解,蜀國在哪些方面處於弱勢

並且佔領長安之後,曹魏倉庫、百姓的散糧,足夠5000精兵食用。曹操大軍來援,至少需要20天的時間,到那個時候,蜀漢的大軍一定可以趕到。到那個時候,咸陽以西都在蜀漢的控制之下,大事可成。

魏延所獻“子午奇謀”,可謂是大膽新穎奇特,可是諸葛亮卻沒有采用,而是選擇了從漢中出發,經過祁山,佔領隴右,再取關中。按照諸葛亮的想法,隴右不是關中的要害,曹魏不會再這裡權力爭奪,蜀漢更容易拿下,然後在對曹魏的關中形成包圍之勢,在慢慢的蠶食。

諸葛亮採取如此保守的方法,放棄魏延的計策,是有想法的。

如果按照魏延的辦法,如願的佔領長安、隴右,曹魏大軍必定全力反攻,蜀漢根本沒有能力支援後續的戰爭。

這就要從蜀漢的經濟說起,224年,諸葛亮下令全國“務農殖穀,閉關息民”,看起來比較樂觀,可是實際上也只能算戰爭的修養期而已,根本達不到國家休養生息的程度。

228年,諸葛亮正式北伐,短短的四年時間,蜀漢經濟能發展到什麼程度,大家可想而知。一直到234年,諸葛亮就已經進行了五次北伐,連年的征戰,蜀漢早已經是“百姓疲弊”的狀態。

諸葛亮六次北伐,謹慎的讓人難以理解,蜀國在哪些方面處於弱勢

尤其是最後一次北伐,諸葛亮只能採取長久戰的形式,缺少糧食已經成為制約軍隊的主要因素。相反在看曹魏的情況,早在38年前,就已經推行屯田政策,雙方在軍事經濟力量上,根本不可同日而語。

而曹操於諸葛亮對抗的方法,直擊要害,完全在經濟上與之周旋。

196年,曹操就開始實行屯田制度,專心農業,積極備戰,保住了軍事經濟的優勢。與此同時,曹魏也不主動征伐,一直積蓄糧食,經過幾十年的發展,早已經是兵強將廣。

從這幾個方面來看,諸葛亮北伐一直比較“謹慎”的軍事活動,是蜀漢經濟脆弱,根本沒有能力冒險的反映。也就是說,蜀漢的情況,根本支撐不住諸葛亮的宏圖大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