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斤野生大黃魚賣4萬多元,網友質疑“東海無魚”?專家解讀

7斤野生大黃魚賣4萬多元,網友質疑“東海無魚”?專家解讀

寧波漁民展示捕獲的大黃魚。圖源網路

“打漁40年,還是第一次捕到這麼大的野生大黃魚。”寧波漁民王啟福說,2月28日上午,他同兒子捕獲一條7。1斤的野生大黃魚,賣出4。2萬元天價;而在今年1月,象山漁民一次捕撈近5000多斤野生大黃魚,以957萬元的價格成交。這些訊息迅速登頂各大媒體平臺頭條,魚的珍稀讓“東海無魚”的說法在社會上廣泛流傳。

東海當真“無魚”?上海海洋大學海洋生態與環境學院副教授汪振華就此進行解讀。

汪振華表示,“東海無魚”並非是東海里沒有魚,而是指的整體產業情況。在東海仍然有著數量龐大的小型和低齡魚類,但是像大黃魚、小黃魚這樣經濟價值高的魚類,近年來在過度捕撈的情況下資源量銳減,從而導致從數量上看,魚的總量不少,但卻無法支撐起相應的漁業產業,因此應該用“東海無漁”的表述更加準確。

7斤野生大黃魚賣4萬多元,網友質疑“東海無魚”?專家解讀

上海海洋大學海洋生態與環境學院副教授汪振華。上海海洋大學 圖

當前出現的“一網撈千金”的情況,是在政府增殖放流30年和嚴格漁業管理多項舉措下的顯著成效,但汪振華也提出擔憂:“大黃魚的產量成也在‘網’、衰也在‘網’,網際網路讓更多的人瞭解大黃魚的價值,但也導致在利益驅動下高密度網具的過度捕撈,如果形成淘魚熱,野生大黃魚難逃被一網打盡的命運。”

過度捕撈對東海的魚類資源和海洋生態有很大的影響。汪振華表示,小黃魚的“性早熟”就是典型表現。對比60年前同樣齡期內的小黃魚性腺成熟比例發現,小黃魚的性成熟時間由原來的2-3年提前為7個月,同樣發現大黃魚、鮁魚、墨魚等東海海產品也出現了大面積“性早熟”傾向。

汪振華介紹,小黃魚和其他生物一樣都有生殖策略上的基因表達,在經歷了帆張網、拖網等漁具的高強度捕撈後,海洋中的浮游生物和其他小型餌料生物因缺乏大個體和高營養級的捕食者,會逐漸呈現生物量增加的現象,從而給小黃魚等經濟資源的剩餘群體傳導“餌料充足”的環境訊號,於是它們在基因層面做出調整開始提前繁殖,形成了“性早熟”的現象。

“從海洋經濟角度分析,小黃魚‘性早熟’的現象雖然利於種群的延續,但會導致魚卵質量下降、體型變小,並且在過度捕撈的情況下導致了產量驟減,這很難幫助漁民增產增收。海洋生態方面,在自我調節機制的作用下,小黃魚需要與浮游動植物主導的能量迴圈初始階段進行有效對接,否則營養過度集中在初始環節,不利於消減富營養化和赤潮現象。”汪振華說。

7斤野生大黃魚賣4萬多元,網友質疑“東海無魚”?專家解讀

拖網漁獲中的大小黃魚對比,下側為小黃魚,上側為大黃魚。上海海洋大學 圖

目前,汪振華所在的上海海洋大學近海棲息地修復團隊本著綠色發展的理念,探索構建大陳國家級海洋牧場示範區,以生態系統的視角來看待海洋牧場建設問題。與傳統捕撈的無節制相比,海洋牧場是一種可持續的資源產出模式,解決東海魚類資源小型化、低齡化、“性早熟”的問題,在實現漁業增殖、產業增長的同時,恢復健康的局地生態系統功能,並輻射到鄰近海域。

“自然界是很神奇的,海洋是一個生命共同體,”汪振華說,“漁業資源有強大的自我調節和恢復能力,保持合理的生態系統營養結構,就能解決面對東海無漁的尷尬處境,大小黃魚也不會一直‘早熟’,還能回到正常的生長週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