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講的是衛青,還是李廣?

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

王昌齡的這首詩千古流傳,很多人都能倒背如流,但詩中的“龍城飛將”指的是誰,千百年來卻議論紛紛,沒有定論,目前比較流行的說法主要有三種。

“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講的是衛青,還是李廣?

第一種:“龍城飛將”指的是衛青。

持這種說法的人,主要依據為“龍城之戰”是衛青的成名之戰。

公元前129年,匈奴入侵,漢武帝親自部署作戰,派四路大軍出擊,結果其中公孫敖、公孫賀兩路失敗,李廣一路無功而返,只有衛青率領的一路取得了勝利。衛青率領一萬騎兵直搗匈奴的龍城,並且斬首700餘人,因此功衛青被封為關內侯。

在此之前,雖然衛青先後擔任建章監、侍中、太中大夫等職務,但都是跟隨在漢武帝左右,難免被別人認為他是靠了姐姐衛子夫受到漢武帝寵愛的緣故,為大家所瞧不起。

龍城之戰中,漢武帝任命衛青為車騎將軍,並且單獨率領一路騎兵,未必沒有為其正名的意思。而衛青也果然不負所期,取得了大捷。從此之後,衛青迅速展露出自己傑出的軍事才能,在對匈奴作戰中七戰七捷,成為古今名將。可以說,龍城之戰是衛青的成名之戰,也是他走向輝煌的起點。

“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講的是衛青,還是李廣?

以“龍城”代指衛青,似乎也說得過去,但仔細推敲起來,還是站不住腳。

以地名、官名、爵位、諡號等代指某人,在古代文學中屢見不鮮,但對衛青來說,龍城之戰雖然重要,卻顯然不是最重要的。所以,如果真的要用一場戰役來代指衛青,那也應該是衛青俘虜右賢王一戰,或者漠北之戰,絕不會是龍城之戰。

比如三國時的周瑜,他指揮的經典戰役是赤壁之戰,所以有“赤壁周郎”的說法,但從沒有人用周瑜攻破皖城之戰來稱呼他“皖城周郎”。

因此,只是因為衛青曾經打贏過龍城之戰,就認為“龍城飛將”是指衛青,未免太牽強。

“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講的是衛青,還是李廣?

第二種說法:“龍城飛將”指的是李廣。

持此說法的人,主要依據是李廣有一個外號叫做“飛將軍”。

司馬遷在《史記》中,對李廣極為推崇,曾寫道匈奴人對李廣十分畏懼,稱他為“漢之飛將軍”,在李廣鎮守右北平郡的時候,匈奴人數年不敢犯邊。

廣居右北平,匈奴聞之,號曰“漢之飛將軍”,避之數歲,不敢入右北平。——《史記·李將軍列傳》

在唐詩中,李廣可謂名副其實的“紅人”,懷念他的詩句比比皆是。但是,不知道大家有沒有注意到,大部分時候,李廣並非以名將的身份出現,而是詩人借他的遭遇抒發自己懷才不遇的心情。

“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講的是衛青,還是李廣?

“衛青不敗由天幸,李廣無功緣數奇。”很多人都認為,李廣在邊關對抗匈奴數十年,立下了無數戰功,只因運氣不好而沒有被封侯,這是受到了不公平的待遇。當後世文人感嘆自己懷才不遇的時候,就會與當年沒有封侯的李廣產生了共鳴,因此古詩詞中,詩人經常用李廣的典故,形容自己懷才不遇的心情。

比如,王勃的《滕王閣序》“時運不濟,命途多舛,馮唐易老,李廣難封。“李白《古風五十九首》“誰憐李飛將,白首沒三邊。”李嘉佑的《送李庶子致仕還洛》“自嘆馬卿常帶病,還嗟李廣未封侯。”陳子昂的《感遇詩三十八首》“何知七十戰,白首未封侯。”

除此之外,還有描寫李廣愛兵如子的,比如“君不見沙場征戰苦,至今猶憶李將軍。”有讚歎李廣武藝高強的,比如“林暗草驚風,將軍夜引弓,平明尋白羽,沒在石稜中。”但卻幾乎找不到稱讚李廣戰功卓著的,不信大家可以找一下試試看。

所以,因為李廣有“飛將軍”的外號,就說“龍城飛將”指李廣,也未免牽強。

“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講的是衛青,還是李廣?

第三種說法:“龍城”“飛將”分別指衛青、李廣。

這種說法,就是典型的“和稀泥”了。

古文古詩中,這種並列的用法不是沒有,但都是採用同一種代指方法,如果用地名就都用地名,如果用官職就都用官職,絕不會出現一個地名、一個官職的情況。

就好比“南陽”後面跟人名,一定是“諸葛亮”,而不可能用“南陽周瑜”來指諸葛亮、周瑜兩人。“常山”後面一定是“趙子龍”,而不可能“常山張飛”來指趙雲、張飛兩人。

而且,李廣的軍功,和衛青相比相差太遠,如果真的要並列,也應該是衛青和霍去病才對。大家不要覺得李廣名氣大,實實在在的軍功,他是無法與衛青相提並論的。

所以,“龍城”“飛將”分別指衛青、李廣這種說法最不值得反駁。

“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講的是衛青,還是李廣?

第四種說法:“龍城”代指邊關邊塞,“飛將”指守衛邊關的將士。

前面說過,主流說法有三種,但我個人卻有不同的理解,姑且稱為第四種吧。

“龍城”,本是匈奴人祭天的地方,這是這個詞的本義。但是,在實際應用的過程中,“龍城”的引申義慢慢擴大,變成了“匈奴人重要的城鎮”,或者“漢匈之間的邊關邊塞”。

這樣的用法,在唐詩中俯仰皆是。比如“長相思,望歸難,傳聞奉詔戍皋蘭。龍城遠,雁門寒。”比如“朝見馬嶺黃沙合,夕望龍城陣雲起。”“鐵馬胡裘出漢營,分麾百道救龍城。”等等。

這裡的“龍城”,詩人們捨棄了其本意,將其藝術化為一個典故,借指邊關邊塞。其實這種以某個具有代表性的地名,代指某一區域的用法,在古文中屢見不鮮,比如“未央”本是漢朝劉邦所建造宮殿的名字,但在李白詩中卻寫道“天子居未央,妾侍卷衣裳。”顯然,“未央”在這裡並不是指西漢的未央宮,而是代指皇帝居住的宮殿。

“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講的是衛青,還是李廣?

而關於“飛將”的理解,則要根據整首詩來判斷。這首詩的前兩句為“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可見,詩人寫下此詩,並不是要歌頌讚美哪一個將軍,而是寫給千千萬萬出征還未歸來的人們的。

有了這個認識,再看下面兩句,“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按照上下文一致的原則,這一句仍然應該寫的是將士們,所以“龍城飛將”應該理解為“在邊關守衛的將士們”。

全詩應該這樣理解:無論秦漢,正是有了那些拋家舍業、駐守邊關的將士們,才保衛了國家,沒讓外族入侵進來。

如果非要把“龍城飛將”理解成某個人,那麼後兩句的意思就是:只要衛青(李廣)在,就不會讓匈奴入侵進來。整首詩就變成了緬懷衛青(李廣)的意思,可這與前兩句的意境就不太“搭配”了,仔細感受一下,這樣整首詩的味道就不太對了。

“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講的是衛青,還是李廣?

綜上所述,我認為,“龍城飛將”既不是指衛青,也不是指李廣,而是應該理解為“在邊關守衛的將士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