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絕聖手王昌齡——《出塞》邊關不止有悲涼,還有你想不到的雄麗

王昌齡是個人緣極好的人,結識了李白,又與孟浩然相見,和岑參,王維也是喝酒談詩的好友。王昌齡是七絕聖手,後來王世貞評價王昌齡為:

七言絕句,少伯與太白爭勝毫釐,俱是神品。

能夠和李白爭長論短的人絕對不是平庸之人,事實也的確如此,他擅長寫七絕,今天我們就來了解他筆下的七絕,那氣勢真叫一動震山河,意象無盡也。

話說王昌齡少年時候學道,跑到長安,覺得沒有什麼作為,就離開長安,踏上出塞之路。別人去寫詩都是往山間跑,寫出山間明月的自然之感;他非要跑到黃沙漫天的邊關,大概覺得邊關的奇特之景更能刺激他的想象力。來到邊關之後,王昌齡發現,這那裡是什麼艱難之地,完全是人間仙境,馬上動筆寫《出塞》:

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

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

這首詩我們肯定是相當的熟悉,但凡讀過小學的都應該聽說過這首詩。通讀完整首詩,會覺得豪氣無比,這個就是盛唐的氣息。在晚唐時期就讀不出這樣的詩歌了,晚唐有寫“相見時難別亦難,東風無力百花殘”的李商隱,還有寫“誰謂傷心畫不成?畫人心逐世人情”的韋莊。但這些詩讀不出盛唐時期的奇特想象,也讀不出盛唐時的浪漫。

七絕聖手王昌齡——《出塞》邊關不止有悲涼,還有你想不到的雄麗

盛唐的邊塞詩主要以岑參和高適兩個人為主,他們兩個人有個特點,就是喜歡寫長詩,全詩都是較大的篇幅。不是我吹噓,別人寫詩最多不過幾行,他們倆一寫,就是兩位數起,光寫的篇幅就能把人給嚇死。王昌齡他不一樣,他偏要用小篇幅,畢竟小而精悍嘛。

王昌齡看見邊關的雄偉之姿以後,腦中開始想起這片雄關曾經廝殺的景象。和很多邊塞詩一樣,這首詩也從邊塞的蒼涼感入手,展現此地獨有的畫面。

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

寫情先寫景,邊關現在是一個什麼樣的狀態:一輪皎潔的明月,這裡的理解分為兩種,一種就是秦漢時候的明月照著這邊關,而另外一種是秦朝的明月照著漢朝的邊關。

但是不論根據哪一種理解,都是為了第二小句詩做鋪墊,“萬里”是一個數量詞,不是指真有一萬里這麼長,而是表現出徵之遠,邊關之長,疆土之大。他在描寫景色的時候拋棄大篇幅的描寫,用大線條就表現出邊關的景色,借用遠征軍士未歸來表現邊關的蕭瑟。這句話不過短短的十四個字,卻極其巧妙地展現邊塞的孤寂。

七絕聖手王昌齡——《出塞》邊關不止有悲涼,還有你想不到的雄麗

我們現在看見一座古城,基本就是說“太壯闊,太美太古老了”,但王昌齡直接用秦漢兩個時代來突顯年代感之久遠,但無論年月如何變化,邊塞卻從未停止過戰爭。

別的不說,光說這個漢朝就距離盛唐幾百年了,他要是不為表達感情,寫這個幹什麼。王昌齡絕對不像某些“尾爛”詩人,所謂“尾爛”就是說開頭詩歌還寫得不錯,要意境有意境,要美感有美感,但結尾的時候爛的簡直看不下去。比如說清代有個人叫鄭燮,說鄭燮好多人都不認識,但提起他的另外一個名字:鄭板橋,知道的就應該很多了。

他曾經寫過一首詩叫《詠雪》:

一片兩片三四片,五六七八九十片。千片萬片無數片,飛入梅花都不見。

原來,別人戲稱這首詩為乾隆所寫,因為乾隆也是一個高人,一個人的作品數量力壓《全唐詩》,請注意我的措辭,“數量”!他的詩歌寫的沒有太爛,只有更爛,純粹就是口水話,能寫出“畫不用筆用指頭”的詩句也是沒有幾人。

和王昌齡相比,那就是天壤之別,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這句詩歌中出現了“龍城”,“飛將”,“陰山”的詞眼,龍城也指“籠城”,說的是漢代將軍衛青奇襲籠城的事情,而“飛將”指的是李廣,因為李廣英勇,斬殺匈奴無數,匈奴畏懼他,稱他為飛將軍。

衛青和李廣都是漢朝有名的將軍,把這兩個人物詳加介紹,目的就表達得很明確,希望唐朝的時候也能有這樣的將軍,不然邊關不定,天下不寧。將士長年征戰在外,也只是徒增白骨,早些年,他放下筆,跑到邊關去,用現在的話來說就是投筆從戎,這樣的社會經歷使得他早有感悟,邊關的悲涼正是由於國家軍事能力衰落導致的,所以他軍事的渴望就是希望能有名將來率王軍,平定四方賊寇。

七絕聖手王昌齡——《出塞》邊關不止有悲涼,還有你想不到的雄麗

不是說好寫人嗎?怎麼突然寫馬,你是不是以為他寫錯物件了。其實不然,古代的外族擅長騎馬,每次騷擾邊關就是打了就跑,追也追不上,一來二去,看見胡人,乾脆叫他們胡馬蹄子。陰山在現在的內蒙古,是崑崙山的北支,也是當時北方的屏障。想要騷擾邊境,就非要跨越這個邊境。其實最後兩句不僅在訴說自己渴求國家有名將來平定戰亂的願望,更是在傾訴自己戍邊成功的期盼。

我們知道,王昌齡的一生,仕途也是要多慘有多慘,甚而至於慘到“做事不拘小節”的罪過都要貶謫。在朝堂上不如意,乾脆就不在朝堂上帶著,有著志向的人,到哪裡都是一個人才,所以說,王昌齡最快樂的詩歌不是在朝堂做官的時候,而是一個人跑到邊關來寫詩的時候。在這裡,他可以忘卻朝堂的勾心鬥角,有著雄關漫道來陪伴自己,足矣。

詩歌的魅力在於對語言文字的把控,這首詩看起來簡直是平凡的不能再平凡。全詩二十八個字,都是最簡單的文字,沒有生僻字,也沒有多義詞,但詩人卻用最平凡的手法表現出邊關的美感。這首詩最大的成功就是將岑參詩歌的瑰麗和高適詩歌的雄厚結合,使詩的意境雄渾深遠,既激動高昂,又耐人尋味。這樣的藝術造詣在後世也是少有人與其比肩,所以明朝李攀龍在讀到這首詩的時候,稱之為“七絕壓卷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