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領至少消費8000 旅遊團都“量體裁衣”?

本文轉自:光明日報

“工薪階層3000到8000,都市小白領段消費空間八千到兩萬”“根據你的職業,咱們量體裁衣別掉價”。近日,雲南某旅遊團喊話遊客購物的影片引發熱議,讓人不禁疑問,出門旅遊“被購物”都搞起精準營銷了?

據報道,遊客小敏和朋友報團參加6天5晚的雲南旅遊團,出發前旅遊定製師向小敏表示不是購物團,無強制消費。旅遊途中,導遊卻稱“知道家庭住址”“不消費會追繳回補貼”,還把遊客劃分為三個消費等級。

影片中導遊“理不直但氣壯”的發言,語氣坦蕩到讓遊客忍不住反思不買點東西、不留點錢是否是自己的問題,甚至按照遊客的工作性質劃分了消費等級,言語間精準的推廣、成熟的話術,不難看出該類現象的難纏和背後利益鏈條的複雜。

4日下午,昆明市旅遊監察支隊表示,工作人員正在調查此事,有結果將及時對外通報。但就流傳影片中“客人不消費,他是採取佔便宜的心態”“知道你家的家庭住址,你的身份證號碼我們都知道”,洗腦的同時還頗有強制、要挾的意味。而導遊的話效果如何,“小敏和朋友買了五六千元的東西,有一個團友買了13萬元的翡翠”給出了答案。

旅行社推出明顯低於市場價的“低價團”誘導消費,而旅行途中又透過種種形式強制購物賺取收益;消費者出門在外,活動的時間空間受限,個人資訊掌握在導遊等人的手中,很多時候只能被動接受。但這樣的迴圈帶來的,是消費者旅遊體驗不佳,當地旅遊業的信用受損等一系列問題。

到景點不購物或被言語侮辱、精神施壓,甚至被謾罵要挾詛咒,近年來各地因導遊強制購物引發的負面輿情一直未斷。導遊服務是旅遊業中的重要一環,而治理鏈條是貫通銜接的,個別“惡導遊”事件偶然發生是個案,但如果類似事件長期反覆的出現,也許是旅遊業生態存在問題。

隨著旅遊業成熟化產業化發展,無論是規範管理提供服務的商家,還是保障購買服務的消費者權益,針對旅遊市場亂象,還需要行業更高層面系統性的規劃創新,而非“出現一例解決一例”的公關思維。比如對服務於一線的導遊,“惡導遊”是否因為“餓導遊”,還需要考慮到這一群體的從業環境,推進市場化評價實現服務與收入“量體裁衣”;對於消費糾紛,可否落實事前防範和過程監督,為消費者提供更多維權渠道等。

據統計,7月1日以來,每日入滇遊客超過3萬人次。雲南旅遊熱度在強勁復甦,但“報復性旅遊”如果伴隨著“報復性宰客”,那結果可能就是遊客“報復性用腳投票”。被行業整體不景氣的痛點掩蓋的旅遊亂象,如果隨著市場活力恢復一同被釋放,也許會讓旅遊市場更加脆弱,對各地旅遊業的發展也談不上是好事。

影片中的導遊提到,“該交的費用你還給雲南就行了”,雖然購物的錢不知道會如何交給雲南,但這次事件的代價,顯然會再次由當地來揹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