句解《中庸》:天命之謂性

《中庸》簡介

什麼是中庸?

中庸就是處理問題恰到好處,不偏執一端,做事情不冒進,懂得適可而止。、

《中庸》本來是《禮記》中的第31篇,作者是戰國時孔子的孫子——子思。南宋朱熹將其與《大學》、《論語》、《孟子》一起併成為四書。《中庸》主張:處理事情應該不偏不倚,把握好分寸,認為過猶不及,是儒家核心倫理觀之一。

下面逐句解讀中庸第一章

句解《中庸》:天命之謂性

天命之謂性

天命

——有兩層意思:①上天的意志 ②上天的給予

先說第一層意思,上天的意志就是天道。《道德經》裡面說,天之道,利而不害,所以,聖人之道,就要做到為而不爭。協作而不爭奪,協作而不對立。儘可能做到雙贏而避免互相傷害。懂得先人後己,克己奉公,其實完全可以在大我之中實現小我,二者的利益並不矛盾,這就像一滴水很容易乾涸,但投身江河湖泊就可以川流不息。

天命即天道法則,做人做事,遵循上天的意志,遵循天道法則,就不會失去客觀公正,能夠做到客觀公正,自然就可以避免過與不及,這就是中庸之道。

率性之謂道

率,就是遵循的意思,率性,可不是隨心所欲,為所欲為。你要分清什麼是心,什麼是性。心,指的是妄心,雜念,是主觀意識。而性,指的是天性,自性,合乎客觀存在的規律和法則。

道德經說,道生萬物,藏於萬物,萬物同於道

性,就是道化生先天一氣進而成性。

也就是說,這個性,就是世界萬物恆常不滅的核心組成,類似於傳說中的靈魂,但又不完全一樣。

明心見性,自性即道,心,即凡心,凡心得以澄靜,自性就會顯現。

人人都有聖賢的稟賦,因為人人都有相同的自性,所謂,人人本來是佛,人人本心即道,之所以不能得道成佛,只因為妄念妄心太多,所以,金剛經說,無所住而生其心,道德經說,道常無為而無不為,中庸說,率性之謂道,其實都是一個意思,領悟透徹,你就會發現,釋道儒本是一家。

句解《中庸》:天命之謂性

修道之謂教

修道,不是嘴上說說,念念,是要實修的

所謂知行合一,不能行,還是不知,不知必然迷惑,迷惑就會妄為,妄為必然顛倒錯亂。局面會怎麼樣,可想而知。

道,此處指的是天人合一,中庸之道

萬物和你其實是心靈相通的,你的心正了,周圍的能量就是正的,你的內心平靜,祥和,謙遜,慈愛,和善,你就身處一個正的能量場,反之,你的內心焦躁,乖張,暴力,險惡,你就處在一個負的能量場。

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可離非道也

因為道生萬物,藏於萬物,道即是物質,又是規律,即是本源,又是法則,放之四海而皆準,三千大千世界,都因道而生,循道而行,所以,道就像一個人的魂靈(打個比方,性質還是不一樣),是不可以片刻脫離的,萬事萬物,即由道組成,又在道的規律法則之內生生不息,道就是萬物,萬物就是道,萬物片刻都不可能離開道。可以離開的就不是道。

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

恐懼乎其所不聞。

莫見乎隱,莫顯乎微,

故君子慎其獨也。

人在眾目睽睽之下,都能做到堂而皇之,

一人獨處的時候,就難免私慾橫生,

所以,沒人看見的時候,是最危險的時候。

正因為道無處不在,無時不在,無所不在,當然也就包括別人看不見,聽不到的地方,當然也包括一人獨處的時候,別人看不見,聽不到,但是天道法則不會有絲毫的增減,越是這個時候,越需要剋制妄心,迴歸本心,因為這個時候,最容易恣意妄為,無所顧忌,不要以為掩藏,隱蔽就無人知曉,正所謂,暗室私語,神目如電,此時此刻所有的行為,哪怕一舉一動,都必然對自己將來某時某刻,產生決定性的影響,所以,謹言慎行,哪怕一人獨處,也要自正其心,自淨其意。

句解《中庸》:天命之謂性

喜怒哀樂之未分謂之中

喜怒哀樂之未發,就是說,思慮雖然此起彼伏,但並沒有生成情緒

或者說,雖有妄心,但不會妄動

發而皆中節謂之和。

發而皆中節的意思,就是起心了,也動念了,表現出來了,但符合節度,怎麼算符合節度?就是不失控,情緒控制不住,那不行

不管什麼時候,記住情緒不要不失控,能做到起碼的自律,感覺內心情緒湧動,這個時候是最危險的時候,因為人在衝動的狀態下基本上是弱者加腦殘,這個時候的一舉一動,很可能給自己帶來追悔莫及,此時,告訴自己,別說話,先冷靜下來,如果你不知道怎麼做,那我告訴你一個最簡單有效的方法,住嘴,手腳不動,先冷靜一分鐘!

我們所熟知的樂嘉,就因為屢屢在節目現場情緒失控,以至於醜態百出,令人鄙視

還有一些人,在大街上,僅僅為一句口角,大打出手,甚至有人丟了性命,這都是做不到發而皆中節,結果怎麼樣,害人害己,悔之晚矣

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

中,就是平和自然,平和,就是不會冒進,不會過,也不會退縮避讓,不會不及,

自然,自,就是自身,然,就是規律

做事情,依據的不是主觀意識,而是事物自身的規律,這樣才行

中,就是無為而為,什麼是無為而為?就是既不能無所作為,也不能胡作非為,

把握好這個尺度,就要避免兩個極端,然後,按照依道而行,率性而為的原則做事做人。

句解《中庸》:天命之謂性

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

佛家認為,人生、修行應不取兩邊,而應該取其中道,少欲知足

雖起心,但,不動念,念頭起來了,那是心在活動,只要是肉身凡胎,就控制不了心的活動,但是,完全可以不為所動,一切由它去,道德經所謂,多言數窮,不如守中,多言,不僅僅是多說話,多思慮,多妄為,都是多言,守中,就是守住自性。

進一步說,修道參禪,如果能達到不在兩邊,取其中間,身心置於四大不著之處

佛家講不執著一物,不黏著一處,

道家所謂心善淵,做到這些,就可以不受外物所累,體會真正的大自在,大境界。

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

如果天地萬物都可以遵循天道法則,

那麼就可以天地各安其位,萬物井然有序。

丟掉主觀意識,遵守客觀規律

這樣才能做到發而皆中節,這樣才能做到中和

這樣才不至於過,也不會不及

這樣才可以做到中庸。

這就是天理,這就是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