魔力十足的東北方言,碰上就被同化,堪稱方言中的“吸鐵石”!

文┃拾荒雜談

(本文為拾荒雜談原創,歡迎轉載!)#為什麼東北話容易傳染#

臨近春節,春晚節目彩排開始接近尾聲。在歷年的春晚節目之中,語言類節目以“一騎絕塵”的身態穩坐榜首。

語言類節目一般由兩大分支組成,一是以天津、北京本土文化為主的相聲。二就是以東北方言為基礎的小品。

魔力十足的東北方言,碰上就被同化,堪稱方言中的“吸鐵石”!

哪怕是在號稱不看春晚已經十年的“潮流青年”中,提及對春晚最大的印象,無非還是趙本山的小品以及天津味的相聲。

相聲和小品之所以有如此大的魅力,究其根本還是因為區域文化的功勞。而區域文化的代表就是以方言為主要體現的語言文化。

說得直白點,相聲和小品就是以地方方言為基礎衍生出來的喜劇表達形式。這也是為什麼我們總覺得天津人和東北人為人處世比較樂呵的原因。

相較於具有一定“反諷”基礎的天津話,通俗易懂,容易學習的東北方言無疑更普及一點,也更受歡迎一點。事實上,凡是接觸過東北方言的其他方言持有者,只要不是山西人,大都會被這神奇的方言所同化,原因嘛,就是因為東北話太魔性,語調平順簡單。

魔力十足的東北方言,碰上就被同化,堪稱方言中的“吸鐵石”!

東北方言又稱為“東北官話”,是在一級方言——官話之下的二級方言。

官話是我國覆蓋面積最大、覆蓋人口最多的一級方言,北方大部加上西南地區大都處於官話的“統治之下”,除了“方言城堡區”——山西。

正如地區歷史文化不同所產生的漢族民系一樣,許多地方由於風俗文化不同也產生了區別之用的方言。官話區這麼大,自然也涵蓋著很多的民系風俗文化,所以,依照歷史風俗文化、地理氣候等因素又在官話之下細分八大二級官話分支,上面的東北方言就是脫胎於松遼之處形成的區域方言。

現如今的東北官話主要分佈在東北三省大部、內蒙東部、河北東北部等廣義上的東北區域。

由上面的介紹來看,東北方言就是很普通的二級方言,為什麼會和其他的方言有這麼大的不同,讓接觸的人都能受到“傳染”呢?

魔力十足的東北方言,碰上就被同化,堪稱方言中的“吸鐵石”!

這就涉及到東北方言的歷史發展以及特色上面了。

東北部分地區具體劃歸中原王朝的統治可以追溯到遠古時期,是大禹劃分“九州”之中的冀州所屬區域,同時也是後世流傳的“漢地十三省”中山東的所屬區域(山東下設遼東都司,隸屬山東管轄),是正宗的華夏漢地。所以其境內早期的方言與華夏方言發展的溯源基本是一樣的。

上古時期便已經意識到各地本土語言不通,為了便於交流,統治者規定了以都城洛陽為基本音的“雅言”來作為各地貴族以及官員之間交流的官方話語。通俗點說,官方話就是河南洛陽話。鑑於學習資料和方式比較有限,因此雅言只通行於中上層階級。

到了春秋時期,封國文化界限初步形成,至戰國初期達到頂峰,這時候各大諸侯國境內已經形成了比較具有特色的“諸侯國方言”。

魔力十足的東北方言,碰上就被同化,堪稱方言中的“吸鐵石”!

九州大致分屬

而在戰國時期,“雅言”的學習經過數百年的演化,已經開始普及起來,但依舊以貴族官員為主,只不過多了文人。底層的平民則還是根據諸侯國的封國界限文化,使用著具有區別性的語言。比如

楚國境內百姓用的語言為“楚語”,秦國境內百姓用的語言稱為“秦語”,燕幽地區使用的是“燕幽語言”,也稱“燕語”。諸如此類。

所以這就形成了語言上的階級分層,中上層以及文人享受著更多的資源,語言通用“雅言”,因此可以共同交流,彼時各地出使異國他鄉也都是以“雅言”為交流語言。而底層的黔首百姓只能使用本國境內的特有語言在固定的地方進行交流。

上層文化互通,底層文化…不對,底層在這樣的情況下很難形成文化,所以談不上互通還是堰塞。

但不管上層雅言還是底層特殊語言,東北方言的前身——燕幽語言在戰國時期已經顯露雛形,只不過和現代的東北方言依舊有很大的出入。這是因為此時期的燕幽區域尚且還在陰山和燕山山脈以南徘徊,未曾徹底佔據大興安嶺以東的區域,東三省尚未明確,真正融合還未開始。

魔力十足的東北方言,碰上就被同化,堪稱方言中的“吸鐵石”!

到了中古時期,統治者們延續上古的語言體系,依舊以河南洛陽都城處的語言為官方語言,只不過這時期將其換了一個名字——官話,現代所設立的一級方言官話區就是中古時期的核心統治區。

東北地區在漢武帝時期經過平箕子朝鮮而設立玄菟郡和遼東郡,將“官話區”向北推進數百里。

此時期的東北地區,主流語言和上古時期並無什麼分別,依舊是上層官話加底層燕幽方言,於今天依舊有所區別。

真正等到燕幽語言開始演變轉化的時候還要推到唐朝時期。

唐朝時期,現東北三省全境被納入中原王朝,原先燕山以北的民族或被驅散或被同化,同化下來的民族為了教化,官方統一對其加以“官話”學習,這一批學到官話的原燕山以北民族在身份上仍屬於底層,但在語言上卻是有著中上層才會的官話,所以底層之間的“官話”和“燕幽語言”開始真正進行交融,從而呈現出一個新的地方語言,研究歷史方言的人喜歡稱其為松遼語言。

魔力十足的東北方言,碰上就被同化,堪稱方言中的“吸鐵石”!

松遼語言和之前的官話以及燕幽語言大有不同,最明顯的地方就是松遼語言在很多方面延續下來,在今天的東北方言中有所體現。

如果說上古時期的官話在現今的東北官話基因中佔比兩成,燕幽語言佔比三成的話,那麼松遼語言則是這兩種語言的佔比總和還要多一點,幾近於六成。

最關鍵的是松遼語言的形成,讓底層和中上層之間專用的語言體系產生了交集

,官話對於百姓來說開始聽得懂,偶爾會說。

松遼語言於唐朝末期形成,至遼朝時期達到完善。

但真正讓松遼語言變成今天的東北官話還缺少至關重要的四成基因。其中一成在滿清,三成在“闖關東”。

魔力十足的東北方言,碰上就被同化,堪稱方言中的“吸鐵石”!

闖關東末期照片

東北地區是滿清的“龍興之地”,清朝在入關後全面推行漢化,但是在推行漢化的途中同時也在鞏固自己的文化,最明顯之處就是在東北地區進行滿漢交融,滿人學漢話,漢人通滿話。

原本在東北地區屬於少數民族的滿族開始將自己的母語加註到松遼語言之中,經過長達一個世紀的相互交融學習,滿族語言徹底加入了脫胎於燕幽語言和官話的松遼官話。直至今天我們仍能從東北方言中聽到許多滿族專有名詞。

同時,滿清要交融的不僅僅是語言,更重要的是民族的融合以及地區經濟的結合。因此不管是官方支援,還是民間自發,“闖關東”在清朝時期開始活絡。

一大批的山東、河北、山西等地的人開始湧入遼東,其中尤以山東人為主。山東人不僅在遼東安營紮寨,開墾土地,還為東北帶來了同是脫胎於官話和地方語言的膠遼官話。

魔力十足的東北方言,碰上就被同化,堪稱方言中的“吸鐵石”!

由於“闖關東”而來的山東人實在是勤勞肯幹,只要哪裡有允許開墾的荒地,那必定有山東人在此聚居。久而久往,山東人的膠遼官話和東北地區的松遼語言開始相互融合。至此剩下三成的東北話基因也被補全。

東北官話在清朝中後期基本形成。

長春師範大學教授鄒德文提出的東北方言四個歷史交替層次大致也是如此。

上古燕幽語言為雛形根基。

貫徹上古、中古以及近古的官話為模板。

唐朝時期平箕子朝鮮,民族交融的語言是其最重要的演化。

滿清時期的滿語和松遼語言進行結合,加上“闖關東”而來的膠遼官話,正式形成了現代意義上的東北方言。

魔力十足的東北方言,碰上就被同化,堪稱方言中的“吸鐵石”!

歷史的悠久,加上多民族多語言的融合,使得東北官話在文化發展上就極具特色。

當然歷史發展只是它充滿魔力的一小面。東北官話最讓人著迷的還是它的語調以及說話的“簡便”。

漢語講究平仄聲調,高低起伏。簡單來講,除了平順的平聲,其他情緒流轉的都算是仄聲。在古代不管是詩詞還是曲賦,一定要講究仄起平收,平仄相對,這樣子讀起來十分鏗鏘有力,吐字也清晰。

然而

東北方言卻是不太講究平仄,沒有那麼多的仄起平收

,因此有時候如果離得遠了,對方說話便比較難分清。所以這就形成了東北方言的“傳染”兩大特點之中的——省力氣。

魔力十足的東北方言,碰上就被同化,堪稱方言中的“吸鐵石”!

另外的一大特點就是富有濃厚的感情色彩和感染力。

這看起來是一個矛盾點,實則不然。東北方言雖然在平仄上不太講究,但是他們

重語調和語速

。調門高,對待緊急和輕緩的事情都可以本能地改變語速和語調,所以東北方言在表達情感上面格外突出。

極具特色的歷史文化發展,省力氣的平緩聲調再加上張揚表演性的感情表達語調,這三點構成了如今極富“傳染力”的東北官話。

魔力十足的東北方言,碰上就被同化,堪稱方言中的“吸鐵石”!

東北話一級“感染者”——湖北人賈玲

當然,也有的觀點認為東北話之中對於很多事情和語句都能一句話概括,簡潔明瞭,比如磨嘰,嘎哈,造等等。

其實這些也都是人們對於東北話喜歡的原因,個人喜歡原因不同,自然著重點也是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