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吹的“牛皮”真要實現了!21年20次諾貝爾獎,它憑什麼做到的

本屆全球諾貝爾獎評選已經接近尾聲。

到目前,最具價值且最受矚目的生理學或醫學獎、物理學獎、化學獎已經產生。

日本吹的“牛皮”真要實現了!21年20次諾貝爾獎,它憑什麼做到的

它們分別由

美國大衛·朱利葉斯和阿登·帕塔普蒂安

獲得生理學或醫學獎;

美籍日裔科學家真鍋淑郎、德國科學家克勞斯·哈斯曼和義大利科學家喬治·帕裡西

獲得物理學獎;

德國化學家本亞明·利斯特和英國化學家戴維·麥克米倫

獲得化學家。

從1901年至今,諾貝爾獎已經走過120年的歷史。一年一度的評選中,歐美國家一直是奪冠熱門。

但是近20年,有一匹亞洲黑馬打破了歐美國家對諾貝爾獎的壟斷格局,它就是日本。

21年,先後獲得20個諾貝爾獎。

日本吹的“牛皮”真要實現了!21年20次諾貝爾獎,它憑什麼做到的

這樣的戰績,縱然與美國無法媲美,但是放到歐洲行列對比,絲毫不遜色。

從去年開始,全球科學界和網路界便流傳一句話,

日本科學為何呈現井噴式發展

的確,用“井噴式”三個字來形容日本近二十年衝刺諾貝爾的成績,還是比較恰當的。

年年都參與,年年都不缺席,這一點不得不令人佩服。那麼,日本是如何做到的呢?

20年前吹過的牛

在01年時,日本官方出臺《第二個科學技術基本規劃》。在規劃中,日本官方首先提出“日本要在50年內爭取拿到30項諾貝爾獎”。

日本吹的“牛皮”真要實現了!21年20次諾貝爾獎,它憑什麼做到的

這句話聽起來十分豪言壯語,非常振奮人心。但在當時的全球人眼中,日本人又在痴人說夢了,各種調侃和挖苦迎面而來。

一個各種資源都貧乏的海島國家,從1868年明治維新開啟日本近代工業算起,日本一共153年的近現代歷史,二戰又敗得一塌糊塗。

種種不利因素和挫折擺在眼前,日本人放出“50年30個諾貝爾”的狠話,只能坐等打臉吧。

沒想到的是,自2001屆開始,日本獲獎屢試不爽。

物理學獎:

02屆小柴昌俊;08屆小林誠、益川敏英、南部陽一郎;14屆赤崎勇、天野浩、中村修二;15屆梶田隆章。

化學獎:

01屆野依良治;02屆田中耕一;08屆下村修;10屆鈴木章、根岸英一;19屆吉野彰。

生理學或醫學獎:

12屆山中伸彌;15屆大村智;16屆大隅良典;18屆本庶佑。

整整二十一年過去了,日本已經拿到20次諾貝爾獎。

用了五分之四的時間,完成吹牛的三分之二。而且獎項普遍集中在含金量最高的物理、化學和生理醫學領域。

不得不說,日本的科學進步速度非常快。

日本吹的“牛皮”真要實現了!21年20次諾貝爾獎,它憑什麼做到的

把老牌諾貝爾獎強國“英法德”都遠遠甩在後面,讓國際社會大吃一驚。

於是乎,全球都在問,為什麼21世紀的日本會出現諾貝爾獎大噴發。

實際上,造就日本諾貝爾獎“奇蹟”的因素是多方面,不是一方面的原因,也不是一蹴而就的。

經濟的飛速發展為科研提供物質保障

筆者曾專門拿出時間研究過諾貝爾獎的奪冠熱門,它們無一例外都是經濟強國,至少在全球經濟領域排名比較靠前,日本同樣如此。

近二十年,日本的諾貝爾獎獲獎者及獲獎成果,大多是上世紀80年代左右的科研成果。

也就是說,獲獎者是在成果研究後二十年才被提名獲獎。

大家不要忘記,從上世紀六十年代開始,日本提出非常有名的

“國民收入倍增計劃”

,從此日本社會經濟以10%的年平均率常年持續增長的快車道。

日本吹的“牛皮”真要實現了!21年20次諾貝爾獎,它憑什麼做到的

尤其在美國的扶持下,各種國際訂單接到手軟,大量的貿易財富流到日本國庫。

國庫充足了,便能夠出足夠的價格留住或吸收科研人才、購買先進的科研裝置以及提供充足的科研經費。

科學家也是人,也要衣食住行。所以,經濟基礎為日本的科研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重科研,輕教育的大學模式

日本的國立綜合大學以“研究型”大學為主。1992年到2007年,卡內基大學曾對日本的大學教師進行兩次走訪調查,七成以上大學教師表示大學應該把科研擺在理論教育前邊。

二戰前,日本有七所帝國大學,分別是東京帝大、京都帝大、東北帝大、九州帝大、北海道帝大、大阪帝大、名古屋帝大。二戰後,它們分別被改造為七所以研究為主的綜合國立大學,“科研至上”的觀念至今被保留下來。

日本吹的“牛皮”真要實現了!21年20次諾貝爾獎,它憑什麼做到的

從諾貝爾獎獲得者的履歷中也能看出日本重科研的觀念。

在日本,大學排名採取積分制,舉例來說。

諾貝爾獎獲獎者在一所大學讀完本科,該所大學加1分,讀完碩士加1分,讀完博士再加1分。

這也是為什麼日本的諾貝爾獎獲得者大多出自名古屋大學、東京大學、京都大學的原因。

由於名古屋大學先後出過下村修、益川敏英、小林誠、天野浩諾貝爾獎獲得者,名古屋因此獲得13分,排名暫居第一。

值得一提的是,名古屋是當年七所帝國大學裡辦學歷史最短的一所大學,比東京帝大晚60年,但是依然摘得大學的桂冠。

而且名古屋大學的校訓也是簡潔直白

“做有勇氣的知識分子”

科研工作者的從業態度

日本科研工作者向來以嚴謹著名。當然,嚴謹是所有真正從業科研人員的基本素養。在此,不再贅述。

日本的科研領域有一股非常有意思教學風氣,師徒關係極為親密。儼然是對“名師出高徒”最好的詮釋。

小柴昌俊帶領徒弟梶田隆章在神岡實驗室發現宇宙中微子,獲得02屆諾貝爾物理學獎。多年後,梶田隆章同樣在神岡實驗室發現中微子振盪現象的存在並獲得15屆諾貝爾物理學獎。

同樣是物理學領域,赤崎勇和天野浩也是師徒關係,不同的是他倆一起發明高亮度藍色發光二極體,從而獲得14屆諾貝爾物理學獎。

日本吹的“牛皮”真要實現了!21年20次諾貝爾獎,它憑什麼做到的

看似挺有意思的師徒關係,實際上反映出日本在科研領域有計劃地培養人才。上一代老科研人員對下一代科研人員十分重視和關照。

深度思考

猶記得,18屆諾貝爾生理醫學獎獲得者本庶佑,領獎時說:

對於孩子來說,什麼都想知道,有一顆什麼都想知道的心是最重要的。經常保持懷疑。用自己的眼睛去看。真正的到底是怎樣的,這樣的心態很重要。

而我們的家長有沒有給孩子自主選擇和發現的機會呢?

教輔書是家長代買的,興趣班是家長代報的,跟小朋友玩耍也是家長篩選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