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省立三院核醫學科:為精準診療賦能,開啟個性化治療新時代

記者 王小蒙 實習生 楊美娟 通訊員 曹坤 劉學鳴

走進山東省立第三醫院核醫學科,一個個有著硬“核”技術的“大傢伙”頗為引人注目。作為目前尖端的醫學影像診斷裝置之一,SPECT/CT可謂功能性顯像診斷的“偵查”利器,不僅為臨床個體化診斷提供全面依據,還可助力為患者提供更加精準的診療服務。

功能性顯像診斷的“偵查”利器,更容易發現病灶

提起核醫學科,相信很多人都不太清楚這個“神秘”的科室到底是做什麼的,甚至有些人談“核”色變。山東省立第三醫院核醫學科主任劉堅介紹,核醫學是利用放射性核素來診斷和治療疾病的一門醫學,近年來核醫學進入高速發展的分子影像及精準診療時代,得益於基於示蹤技術的核醫學分子影像技術近年來在多模態融合成像技術、飛速發展的電子計算機技術以及新的示蹤劑不斷湧現的推動下,進展日新月異,以SPECT/CT、PET/CT為代表的核素成像裝置在臨床得到更廣泛的普及和應用。

核醫學SPECT/CT不僅可以瞭解腦、甲狀腺、心臟、腎臟、肝臟、膽囊、骨骼等主要臟器的功能;還能瞭解心肌、腦、肺等臟器的血流灌注,判定腫瘤的存在以及淋巴轉移和骨轉移等。目前,全身骨顯像、腎動態顯像、心肌灌注顯像、PET/CT的氟18代謝顯像等都已經成為臨床上必不可少的檢查手段之一。

疾病的早期發現、早期治療,對提高臨床治癒率至關重要。而核醫學影像在疾病的早期階段就能觀察到功能代謝的異常。“比如全身骨掃描對骨轉移癌的早期診斷就非常有意義,通常能比X線的檢查要早3個月甚至半年以上發現異常。”劉堅說,如果一個惡性腫瘤患者出現了骨轉移,在X線顯示出形態或結構改變前的3-6個月,骨掃描就能提早監測到了。

在半年前一次外傷後,51歲的女性患者出現腰疼的症狀,之後越來越嚴重,疼痛蔓延至頸部、肩部,左上肢也有麻木、疼痛的感覺。考慮到患者14年前還得過乳腺癌,那這次到底是癌症骨轉移還是外傷引發的骨痛?核醫學科的一次全身骨顯像就給出了確切答案。

“檢查發現患者已經出現癌症骨轉移,這為後期的治療提供了準確的依據。”劉堅說,SPECT/CT能夠比較清楚的顯示全身骨骼的形態,而且能反映骨骼的血液供應和代謝情況,所以對各種骨骼疾病的診斷和治療效果的觀察有著很重要的價值。並且一次檢查就可以完成全身顯像,而不只是觀察某一個部位,可以有效避免遺漏病灶。

技術力量雄厚,為精準治療鑄就保障

近一年來,濟南一位69歲的女士總覺得口乾、眼乾,喝再多水也難以緩解,最近一個月來症狀更嚴重了,這才來到醫院就診。醫生詢問了既往的病史,得知她患有高血壓、糖尿病已經近10年了,建議她到核醫學科進行唾液腺動態顯像檢查,聽說要注射放射性核素做檢查,不免有些打怵,唯恐“核輻射”對身體造成不良影響,所以一再猶豫是否要做此項檢查。

“雖然注射的示蹤劑屬於放射性核素,但是一次檢查的用量非常少,基本等同於天然本底輻射。”聽到醫生這樣說,患者放心地去做了檢查。根據唾液腺動態顯像結果,結合患者口乾、眼乾、飲水難緩解等臨床症狀,符合乾燥綜合徵表現,後來在風溼免疫科確診為乾燥綜合徵,經過調節免疫、改善迴圈等綜合治療,病情逐漸好轉。

山東省立三院核醫學科:為精準診療賦能,開啟個性化治療新時代

一位膽囊結石的患者,慕名到山東省立第三醫院肝膽外科就診,尋求保膽治療,但是醫生告訴他,保膽手術的前提是膽囊必須具備有良好的收縮功能。肝膽外科醫生為他開具了肝膽動態顯像,顯像結果示:膽囊排膽指數只有5%,遠小於35%,意味著膽囊無收縮功能,所以保留膽囊已沒有價值,最終患者還是選擇了膽囊切除手術。

核醫學科主任劉堅表示,大多數人由於缺乏瞭解才會畏懼,其實大可不必談“核”色變。劉堅介紹,在進行核醫學影像檢查過程中,受檢者只需要經靜脈注射少量藥物,這些藥物在十幾分鍾到幾個小時的時間內就完全從人體內消失,輻射量是很低的,做一次SPECT/CT檢查,患者所接受的由放射性核素引起的輻射量僅為一次胸部CT檢查的1/5左右,兒童也完全可以放心去做。

除了唾液腺顯像、肝膽動態顯像、全身骨顯像外,山東省立第三醫院核醫學科還開展了甲狀腺顯像、甲狀旁腺顯像、負荷/靜息心肌灌注顯像、異位胃粘膜顯像、腎動態顯像、親腫瘤顯像、腦血流灌注顯像等多項核醫學SPECT/CT檢查技術;除了核素顯像工作,核醫學科還開展了核素治療工作,主要包括碘131治療甲狀腺機能亢進證和分化型甲狀腺癌、神經母細胞瘤等;碘125粒子插植治療實體腫瘤等,為廣大患者來省立三院就醫提供更加全面細緻的醫療服務。

山東省立第三醫院核醫學科正逐步發展成為在濟南市乃至山東省具有重要影響的,集核醫學的分子影像、核素治療、功能檢測、臨床教學於一體綜合性科室。核醫學科將努力推進核醫學在臨床的應用,讓更多患者得到及時精準治療,引領核醫學影像平臺走向精準、定量成像的新紀元,為個性化精準治療貢獻“核”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