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洲七年戰爭:法奧俄圍毆普魯士,腓特烈內線抗諸強

歐洲七年戰爭,腓特烈“先下手為強”搶佔薩克森引發戰爭,寧可負上侵略者之名,即是為了保有儘可能大的戰場空間。當時腓特烈已知奧法俄將聯合對付自己,其打算是迅速佔領薩克森,以之為基地,而後侵入波西米亞,直取維也納首先逼迫奧地利退出戰爭。普軍初期相當順利,很快佔領了薩克森,並在波西米亞取得布拉格之勝,但隨即卻遭科林之敗,以至形勢不利,已無法實現原有意圖。

歐洲七年戰爭:法奧俄圍毆普魯士,腓特烈內線抗諸強

於是腓特烈調整方略,略事整頓後迅速轉戰西面,在羅斯巴赫一戰中擊敗法奧聯軍,暫時解除了西面威脅。其時寒冬已降,聯軍宿營過冬,以待來年春季圍

普魯士。腓特烈則趁此掉頭東向,冒寒急行,八百里奔襲西里西亞,其行軍速度達到在當時驚人的平均每日26公里,並終於在洛伊滕之戰中擊敗奧軍,獲得了暫時有利的局面。之所以如此拼命趕路,基本理由還是為了保有儘可能大的戰場空間。普魯士得能在諸強圍毆之下苦撐數年,主因之一即為普軍憑藉較優的素質充分發揮了內線之

歐洲七年戰爭:法奧俄圍毆普魯士,腓特烈內線抗諸強

此例中還有一點值得指出:科林之戰後,腓特烈轉戰西面,應對該方向威脅,在羅斯巴赫打擊法奧聯軍前,曾以10萬塔勒賄賂另一路法軍統帥黎塞留(內含日耳曼諸侯聯軍),居然換得其按兵不動,不增援蘇比茲親王所率的法奧聯軍。而正當腓特烈跟蹤法奧聯軍,尚未動手之際,留守西里西亞的普軍已為道恩元帥指揮的奧軍擊敗,並有三千多奧軍透過普軍防線,偷襲並佔據了柏林。有趣的是,率領這幫奧軍的哈迪克伯爵只是索要了大筆錢財即自動撤走。為何金錢在當時戰爭狀態下仍能有如此效力?既可“行賄”,又可“贖城”?

從軍事上說即是因為腓特烈當時保有較大的戰場空間,鹿死誰手尚未確知,即便普魯士最終落敗也非眼前之事,則對各路聯軍來說,那就能撈一票是一票了(瑞典軍橫渡波羅的海登陸而參戰,主要動機也是在波美拉尼亞搶劫)。假如是各路聯軍兵臨柏林城下,普魯士敗局已定,則聯軍自然也就不會是些許錢財所能打發了。尤其哈迪克伯爵雖然佔了柏林,但其時腓特烈已在回援,於是乾脆敲一筆竹槓,拍屁股走人好了。不知腓特烈當時聽聞此信作何感想,大概也有些哭笑不得吧。在當時那個時代背景下,歐洲這些小國間的戰爭有時也像是

過家家

,“給錢就不打你,不給就打”,性質上基本等同於土匪強盜,倒是頗有意思。

歐洲七年戰爭:法奧俄圍毆普魯士,腓特烈內線抗諸強

今天就分享到這裡。感興趣的朋友可以關注我,也可

留言

評論,交流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