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點|“電蚯蚓”何去何從,該有個說法

據報道,在河南商丘、貴州威寧、海南瓊海等地,“電蚯蚓”早已成為地龍產業鏈中的一環。“一個電瓶,兩根線子,插在地上,蚯蚓馬上爬出來了,看著讓人頭皮發麻。”在有些地方,一塊充滿電的電瓶能連續工作5個小時。在尚未被“電”過的土地上,一天電兩三百斤也不在話下。

被捕殺的是蚯蚓,而在中藥材中,開肚、衝淨、曬乾後的蚯蚓被稱為地龍。一些地方已從事捕捉地龍的生意20多年,但都規模有限,對生態環境影響不大。用來“電蚯蚓”的“地龍儀”在2013年問世,此後,多地大規模捕殺野生蚯蚓,引發不少人的擔憂。

這種擔憂並非多餘。作為土壤結構中的一種必要生物,如果蚯蚓被過度捕殺,數量急劇減少,必然會破壞土壤結構,引發諸如土壤板結等問題。不僅如此,儘管蚯蚓並非保護物種,更不是珍稀瀕危物種,但瘋狂的捕殺也會影響生物多樣性。對此,有關方面不能繼續置若罔聞,“電蚯蚓”何去何從,該有個說法。

其實,蚯蚓入藥在我國已有近2000年曆史。本來,這在大的生態系統裡並無問題,但如果人類對大自然的取用超過了一定限度,或者完全無視自然狀態,以現代工業的集約化、機械化方式“收割”大自然,必然會出現生態不平衡、不均衡。這種急功近利的瘋狂掠奪,並不可取。

在一些地方、一些人的認知中,“電蚯蚓”不失為農民脫貧致富的一條門路。從20年前的20元/公斤,到現在的200元/公斤,地龍價格的暴漲確實讓一些農民增收。然而,作為利益鏈的底端,真正在一線的農民並不能獲取更多利益。所謂“機器一響,黃金萬兩”“打工打工,兩手空空,不如在家,蚯蚓加工”,不過是蚯蚓商人具有蠱惑力的口號罷了。何況,更多的人投入到捕殺野生蚯蚓的隊伍,也會存在邊際效用遞減的問題。

實際上,因為農藥、化肥、除草劑等大量使用,土壤面臨的汙染不斷地加劇,野生蚯蚓種群已然降低;而“電蚯蚓機”的出現使蚯蚓的種群更少了。特別是,從中藥品質的角度考量,當下的野生蚯蚓其實已經出現了重金屬超標等問題。根據各省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釋出的通告,多年來,在藥品抽檢中,常出現地龍抽檢不合格的情況,其中不合格專案就包括“重金屬”。地龍來自土地,當土地被汙染,地龍品質的下降就並不令人意外。這也是對坊間那些“致富”聲音的科學回應。

無論如何,如何看待“電蚯蚓”,如何獲得中藥材地龍,該有個章程了。

目前,儘管不少專家對一些地方滅絕式捕殺蚯蚓憂心忡忡,但從相關法律法規看,並無明確規定。據報道,貴州省畢節市威寧縣檢察院在準備公益訴訟的起始階段,翻遍了《野生動物保護法》《環境保護法》《農業法》《土地管理法》等,並沒有找到可以對應(蚯蚓)使用的具體的規定。這顯然是一種滯後,為貫徹生態文明思想,保護生物多樣性,有必要啟動立法程式,依法保護野生蚯蚓不被過度索取。此外,中藥材市場對地龍的需求量仍然巨大,不妨在一些地方推廣開展蚯蚓養殖業,畢竟,還有很多心腦血管疾病患者需要它。

(作者 龍之朱,來源:光明網時評頻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