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元奔‖質疑司馬遷,並質疑王安石對司馬遷的質疑:孔子與世家

原創文/董元奔(江蘇宿遷)

董元奔‖質疑司馬遷,並質疑王安石對司馬遷的質疑:孔子與世家

王安石曾有一篇小隨筆,題目叫《孔子世家議》,該文質疑司馬遷在《史記》中以“世家”為孔子立傳。司馬遷為歷史人物寫傳記,其自己確定的原則是:帝王入本紀,諸侯入世家,公卿及其以下入列傳。王安石認為:孔子的影響力超過許多帝王,司馬遷理應以“本紀”為孔子立傳。其實,元奔覺得,司馬遷和王安石都是不對的。

司馬遷確立了人物傳記的尊卑分類,後人常說他在《史記》中有兩篇傳記違背了他自己所確定的原則,一是《項羽本紀》,一是《孔子世家》。關於《項羽本紀》,比如北宋司馬光撰寫《資治通鑑》,“秦紀”後面就是“漢紀”,項羽的事蹟分別被列入“秦紀”和“漢紀”,司馬光不接受秦漢之間有一個短暫的項羽時代。其實,滅秦後,項羽自立為西楚霸王,並分封諸侯,被分封的絕大部分軍閥包括劉邦在內是接受的,他們承認項羽是天下共主,就是說,在劉邦打敗項羽並取得天下之前也就是秦漢之間的四年確實是項羽的時代。司馬遷由此以本紀為項羽立傳,是符合歷史唯物主義原則的。

但是,《孔子世家》就不同了。

孔子生前的最高地位是魯國的司寇。魯國只是周朝的一個地方行政單位,魯國司寇的地位是遠低於周朝的公卿的,當然也低於魯國國君。按照司馬遷的立傳原則,魯國國君當列入世家,周朝公卿則屬於列傳,那麼孔子其實是隻能入列傳的。

孔子死後是不是被帝王追封過相當於天子的爵位了呢?這其實是有的。只是司馬遷及其以前的時代尚無任何帝王追封孔子為諸侯,司馬遷以“世家”寫孔子所依據的只能是當時漢武帝關於“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國策,也就是隻能是孔子在當時的社會影響力。但是依據社會影響力不應該成為司馬遷改變立傳原則的理由,如果可以憑歷史人物的社會影響力為他們立傳,那麼,《史記》中的老子也該列入世家而不應該是列傳才對。從這個意義上說,王安石質疑司馬遷以世家寫孔子,是有道理的。當然,司馬遷作為儒家弟子,也有因崇拜孔子而以世家寫孔子的緣由,這是司馬遷因私心在“作弊”。

但是,王安石在《孔子世家議》中,從孔子的影響力出發,接著認為,孔子對後世的影響力超過許多帝王,應該以“本紀”為孔子立傳,這又是不正確的。

在司馬遷的時代,儒學才剛剛被朝廷重視,並且漢武帝所謂“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國策更多的還只是一句口號,漢武帝治理天下的最主要手段還是法治。不過,從西漢末期開始,儒家思想越來越受到封建皇帝重視,典型的標誌就是西漢末期以後許多皇帝對孔子諡號、爵位或官位的追封。漢平帝於元始元年(公元1年)追封孔子為“褒成宣尼公”,周靜帝於大象二年(公元580)追封孔子為“鄒國公”,唐高宗於乾封元年(公元666)追封孔子為“太師”,武則天於天授元年(公元690)追封孔子為“隆道公”,唐玄宗於開元二十七年追封孔子為“文宣王”。公爵、太師屬於公卿類的,當然只能入“列傳”;漢唐時期的“王”一般是指地方諸侯,可以入“世家”,不過唐玄宗在追封孔子時特意把文宣王與周武王相提並論,可見唐玄宗是把孔子追封為“天下共主”的,是天子級別的。就是說,如果從唐玄宗之前的孔子的這些追封情況出發,唐玄宗時期的歷史學家是可以以“本紀”為孔子重新立傳的。

北宋皇帝開始信奉道教,他們故意適當壓抑了孔子。宋仁宗於至和二年(公元1055)下詔取締唐玄宗對孔子“文宣王”的追封,把孔子降為“衍聖公”,孔子從“天下共主”重新成為“公卿”,這一年王安石三十五歲,任常州知州。整個宋朝時期,孔子的稱號沒有再被提升,只有南宋時期的西夏皇帝把孔子恢復加封為天子級別的“文宣帝”,但是宋朝是不會接受夷狄小國西夏對孔子的這個封號的。總之,在王安石的時代,無論是從影響力還是從追封的稱號來看,假如時人重修孔子傳記,孔子都不該是“本紀”中的歷史人物,何況王安石自己還以反對孔子的舊儒學,提倡他自己的新儒學著稱於當時。

說明:1、插圖為王安石故居半山園。2、編輯:董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