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糧於地”,夯實豐收之基——從“中國飯碗”看亳州“糧方”(中)

自從家裡的9塊“巴掌田”變成一塊田後,邵朝銀便不再為種田發愁了;儘管一度乾旱少雨,但硃紅彬的小麥今年每畝增產了75公斤,這讓他嚐到了“高標準農田”的甜頭;每天一有空,袁治國就要到村外巡田,發現有侵佔、破壞耕地行為,便拿出手機拍攝取證……

糧食生產根本在耕地。創新“一戶一塊田”改革破解土地碎片化難題,大力建設高標準農田為穩產增收蓄勢賦能, 推行“田長制”嚴守土地紅線……我市一項項著眼於穩住耕地數量、提升耕地質量的舉措,讓糧食高產穩產更有底氣。

守紅線 巡田員守護良田“管得寬”

“巡田員管得可寬了,在耕地上建房建廠要管,在耕地上取沙挖土要管,耕地撂荒要管,往耕地排放垃圾也要管……” 6月10日下午,譙城區蘆廟鎮袁莊村黨總支委員袁治國在村裡開完會,便騎著電動車來到地頭。

去年起,袁治國有了一個新職務——巡田員,負責兩個自然村的巡田工作。每天只要一有空,他就會到田間地頭轉轉。

近年來,亳州市出臺了系列耕地保護措施,護耕地紅線,找回流失耕地,其中就包括聘用巡田員。

“以前有村民在田地裡種樹,我發現之後去他家找了幾次,宣傳耕地保護政策,最後他想通了,把樹砍了。”袁治國說,被聘任為巡田員後,他除了加強巡查次數,還加大了對村民政策宣講力度,熱心答疑解惑。

“過去還有在田裡私自挖坑、搭棚挖塘搞養殖的,現在已經沒有了,村民現在的耕地保護意識都挺高。”袁治國說,一年多來,村裡未出現侵佔耕地和破壞耕地的行為。

蘆廟鎮相關負責人姜光輝說,蘆廟鎮聘任巡田員68名,一個月前,巡田員們開始試用一款叫作“安徽省耕地保護監管平臺”的軟體,巡查時如果發現有侵佔耕地、破壞耕地的情況,可以用手機拍攝影片、照片和文字資訊釋出到監管平臺,相關負責人可以線上實時檢視,及時解決。

自2021年開始,我市已聘用巡田員9770名,初步形成了橫到邊、縱到底、全覆蓋、無死角的耕地保護新機制。目前,全市已發現並制止問題79處,找回流失的耕地6358。1畝。

“流出去的耕地,必須找回來;被佔用的耕地,必須恢復原狀!”今年5月,《亳州市落實最嚴格耕地保護制度若干措施》印發,在省級出臺的9條耕地保護措施的基礎上,細化制定了落實耕地保護黨政同責、嚴控各類非農建設佔用耕地、強化耕地農業用途管制、嚴格落實耕地佔補平衡和進出平衡責任、嚴厲查處違法違規行為、多措並舉“找回”流失耕地、嚴格耕地保護目標考核和完善約談問責機制等8條“長牙齒”的耕地保護硬措施,為堅決守住耕地保護紅線和糧食安全底線提供了制度保障。

“對任期內未完成耕地保有量、永久基本農田保護面積目標任務的黨政主要負責人,我市實行‘終身追責’。”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相關負責人表示,耕地是糧食生產的“命根子”,只有保護好耕地,保證足夠的糧食種植面積,才能確保國家糧食安全。

添活力“新土改”讓農村土地“活”起來

自從自家的9塊“巴掌田”變成“一塊田”後,蒙城縣樂土鎮雙龍社群的邵朝銀便不用再為收割小麥發愁了。他將連片的十餘畝土地,以每畝800元的價格流轉給了合作社。

而過去,他家的土地分散成9塊,不好流轉。每年收麥,他都要等上好幾天。“農機收割要等這一大片地收完了,才能收另一片,我家的地比較分散,大的兩三畝,小的一畝多點,收完至少得三天。有時機器收割過了界,還容易和鄰居產生矛盾。”邵朝銀說,收麥、耕、種,都麻煩。

2010年,雙龍社群實行土地互換合併,一塊塊“巴掌田”變成了“一塊田”。邵朝銀將自家的“一塊田”流轉了出去,這樣不僅可以獲得土地租金,還能外出打工增加收入。

雙龍社群的老支書柳向陽是這場“新土改”的見證者。1994年,蒙城縣農村土地二輪承包時,受土地差異、農田水利設施不完善等因素影響,採取“肥瘦搭配”的方式,將土地按“一、二、三”等級發包到戶,戶均6塊以上,近三分之一的農戶超過了10塊,小地塊面積不足0。1畝,大地塊面積不超過3畝。這為以後的機械化耕作、規模化生產以及土地流轉帶來了麻煩。

在規劃建設宜居村莊時,雙龍社群藉機把一戶幾塊甚至十幾塊耕種不便的土地,調整為每家一塊既好種又好收的“大塊地”。此後經過探索總結,蒙城縣制定政策、拿出資金、組織人力,在全縣範圍內推行“一塊田”改革。

“透過‘一塊田’改革,可以從根本上解決土地確權登記頒證不便,以及土地無法機械化耕作、規模化經營,農民因土地承包經營易引發糾紛等一攬子問題。”市農業農村局政策法規與合作經濟指導科科長趙海濤說。

目前,我市不但在全市範圍內開展“一戶一塊田”改革,還大力推廣了全村“兩塊地”、整村流轉、土地入股、股權聯盟幾種規模經營模式。現在全市315個村、5327個村民組透過開展“一戶一塊田”改革,整合土地面積171。6萬畝,全市適度規模經營面積達478萬畝,佔全市耕地總面積的53。17%。

“40年前,鳳陽縣小崗村的18戶農民按下手印,約定‘分田到戶’,土地‘大塊變小塊’。如今,亳州推行‘一戶一塊田’,讓土地‘小塊並大塊’。”趙海濤說,這在減少地塊數量的同時,也降低了農戶種地的成本,整合提升了耕地質量,釋放發展了耕地生產力,為適度規模經營打下了基礎,促進小農戶融入現代農業。

提質量 高標準建設,讓“糧田”變“良田”

小麥收割完後,亳州一直乾旱無雨,這給夏種帶來了難題。但譙城區蘆廟鎮袁莊村村民硃紅彬已經抗旱種下了接茬的玉米。

這得益於該村完成了高標準農田建設。硃紅彬的水源來自高標準農田建設的半固定噴灌裝置。

“以前要把拖拉機開到地頭,用柴油機帶動水泵抽水,又費人又費工。現在只要用這張卡在機井灌溉控制器上一刷,地頭的噴灌裝置就能出水了。”硃紅彬拿出一張智慧灌溉射頻卡告訴記者,6月10日一天澆透了地,第二天玉米就種了下去。

其實硃紅彬已經嚐到了高標準農田建設的好處。今年乾旱少雨,在過去小麥很可能會減產,但今年硃紅彬卻一畝地增產75公斤。“這是高標準農田建設帶來的實惠。”硃紅彬感慨很深。

高標準農田建設為村民新建了農用井、半固定噴灌裝置,還新建了排灌渠、機耕橋、低壓線路、高壓線路等,水泥機耕路可以讓農用機械直接開進田地,實現旱能澆、澇能排,同時也實現了全程機械化耕作。

“高標準農田建設實現了從‘望天收’變為旱澇保收。”袁莊村黨總支書記、村委會主任袁凱說,這是他們村高標準農田建成後第一次收麥,畝產均不少於500公斤,創下了該村的新高。“這讓大家都看到了高標準農田建設的成效。”袁凱說。

蘆廟鎮黨委副書記祝崇山說,該鎮2017年開始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目前全鎮6。8萬畝土地全部實施完畢。

據悉,到去年年底,我市已建成高標準農田741萬畝,約佔全市耕地總面積的82。4%。2021年我市開始推進建設高標準農田“升級版”,透過施有機肥、深耕深松、秸稈還田、種植綠肥等措施,使耕地地力保持或持續提高,提升土壤有機質。當年全市完成深耕深松耕地41萬畝,今年秋季將繼續推進。此外,我市還在譙城區趙橋鄉試點建設了380畝的智慧農業,今年將在三縣一區各設定四個智慧農業試點。

“保障糧食安全的根本在於‘藏糧於地’,就是要從宏觀角度上確定種糧客體,解決‘種在哪裡’的問題。高標準農田建設提高了農田的防災抗災減災能力,提高了耕地的利用效率和土地產出效率,同時讓農田成為農民願意種的‘穩產田’‘高產田’。”市農業農村局農發中心負責人陳聖軍說。 (記者 曾瑩瑩 李東)

【來源:亳州晚報】

宣告: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資訊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絡,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