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入則孝,出則弟”

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

《論語》—“入則孝,出則弟”

孔子說:“弟子們在父母跟前就要孝順父母;出門在外,要遵從兄長,謹慎少言,言而有信,博愛民眾,親近有仁德的人。這樣躬行實踐之後,若還有精力,就再去學習文化知識。”

[微風][微風][微風][微風][微風][微風][微風][微風][微風][微風][微風][微風][微風][微風]

【故事分享】

淳于意從小喜愛醫學,曾拜陽慶為師,學得了黃帝、扁鵲傳下來的醫術,治好了不少疑難雜症。

後因得罪了權貴而被官府處以

肉刑

(包括在犯人臉上刺字、割鼻、斷足等),並要押解到長安去行刑。

淳于意有五個女兒,臨走時面對著五個哭哭啼啼的女兒,感慨地說:“我只有女兒,沒生兒子,到了緊要關頭,誰也派不了用場!” 他的小女兒緹縈聽後很悲傷,決定跟隨父親西上長安,並給漢文帝寫了一封信,信上說:“我父親做官時,齊地一帶的老百姓都稱讚他廉潔公平。如今犯了罪,當然應該受處罰。但我痛切地感到,人死了不能復生,受肉刑斷了手足也不能再長出來,雖然想改過自新,也不可能了。我情願給官府做奴婢,來替父親贖罪,以便讓他有一個改過自新的機會。”

漢文帝看到緹縈寫的信後,深受感動,沒有想到這麼年輕的少女能有如此的智慧和文才,佩服之餘,就下令免了她父親的罪,並下令廢除了肉刑。

《論語》—“入則孝,出則弟”

“弟子,入則孝,出則弟”

弟子應該指的是年輕人,而不單一的是指孔老夫子的弟子們。

“入則孝”,就是你在家的時候你要孝順。把父母當做自己的修煉物件,

這裡有一個段子哈,說拜佛去,寺廟裡磕頭,和尚說你在這裡拜佛一點用都沒有,還跑這麼遠,佛在你家裡呀。他說那坐在堂前的那兩位父母就是你家的佛。

所以說父母有時候也會有很多的暴力情緒,奇奇怪怪的指令。但是,在家裡面我們如果能夠孝敬父母。用父母來修煉。豈不是更好的事情。

“出則悌”去外面和其他人打交道,俗語說在家靠父母,出門靠朋友。就是說把大家當做朋友,當做兄弟一樣好好的對待,尊敬別人。用他人做修煉。

[太陽][太陽][太陽][太陽][太陽]

“謹而信”

就是指不誇誇其談,不要任何事情張口就來。身邊的很多人慢慢的變得不靠譜,就是因為他們沒有做到盡心盡力,你少說一點嘛,那麼愛吹牛。所以說用事情來修煉。

[太陽][太陽][太陽][太陽][太陽][太陽][太陽][太陽][太陽]

“泛愛眾,而親仁”

就是你能夠愛更多的人,這是一種能力。其實可以分為一下幾種情況,第一種情況就是愛自己,就是我們所說的自私的人。第二種情況就是愛別人,愛身邊的人,愛家人,但這種人也很累,他沒有顧及到自己,身心俱疲。第三種人能夠愛更多的人,愛自己,也愛別人,甚至愛身邊更多的人,這種人就很厲害。培養對世界的愛,對他人的愛,這是一種完善的人格,有了完善的人格,你才有能力去關愛這個世界上其他跟你沒有血緣關係的那些人,所以孔夫子說泛愛眾而親人這是內心的修煉。這到底是一種什麼樣的境界呢?就是曾經有一個大居士,他的子女講到他的父親,別人問他說你的父親和別人有什麼不一樣,他說其實我的父親和別人沒有什麼不一樣,他只有兩件事和別人不一樣,視眾生如子女。待子女亦如眾生。這就是那種很牛的境界了,“泛愛眾,而親仁”。

《論語》—“入則孝,出則弟”

“行有餘力,則以學文”

意思就是說,你把之前的日常都做好了,然後我們再去追求一些外在的質。禮,儀,聲,樂等等,學這些東西就孔子說的那個禮,樂,射,御,書,數等等。不學詩無以言!不學禮,無以立!把這些東西綜合的學好,你才能變成一個有學問的成年人。其實孔子這段話是給所有人的一個進階修煉的態度,即便你沒有能力去讀那麼多的書,去學那麼多的知識,但是你在家裡面可以把為人處事,日常生活這方面的內在涵養給修煉的很好。為什麼這句話放在最後,更由此看出一個人的品德教養更是在其他文學涵養之上的。

《論語》—“入則孝,出則弟”

其實這篇段落講的,可以歸納為,跟父母修煉,跟他人修煉,做事情修煉。在自己內心修煉。從而使自己更為優秀。所以古人的很多流傳,經驗和教言都是意義非凡,涵義深長,很有意義的,在現代社會中我們都能夠使用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