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文解字》518課:古代的木屐、皮鞋都怎麼稱呼

接著我們的《說文解字》課程,本課講“革”部的三個漢字“靸、、鞮”。這三個字在現代漢語都不是常用字,因此本課內容重點在於瞭解。三個字的詳情如下:

1、靸。讀

sǎ。《說文解字》給出的解釋是:“靸,小兒履也。從革,及聲。讀若沓。”

形聲字。本義是小兒的鞋子。

這裡的讀若沓,因為“及”與“沓”同為合部。

古代小兒穿的鞋子,前幫深而覆腳,無後幫,形制與之類似的鞋也叫“靸”。所以桂馥《說文解字義證》說:“小兒履也者,履之無跟(後跟)者也。《急就篇》:‘靸鞮卬角褐韤巾。’顏注:‘靸謂韋履頭深而兌,平底者也。今俗呼謂之跣子。’……今江南謂靴無頭者為靸。《釋名》:‘靸,韋履深頭者之名也。靸,襲也,以其深襲覆足也。’”馬敘倫《六書疏證》卷六:“如今日本舊俗所履之木屐。”這個“靸”字,可以與《足部》“趿”字對看(見344課)。

《說文解字》518課:古代的木屐、皮鞋都怎麼稱呼

(古代的木屐)

這種木屐,最早出現在中國,後來在日本廣為流行,實際是中國民間小孩穿的鞋子樣式。

本義之外,靸還有其他用法:

(1)穿鞋時不提起後跟,拖著行走;穿(拖鞋)。《六書故·動物二》:“靸,今人以履無踵直曳之者為靸。”就是把鞋子後幫踩在腳跟下面,不穿進去。《紅樓夢》第六十三回:“寶玉靸了鞋,便迎出來。

《說文解字》518課:古代的木屐、皮鞋都怎麼稱呼

(靸著鞋子)

(2)低下的物品。清代翟灝《通俗編·品目》:“《西湖遊覽志餘》:‘杭州人諱低物為靸,以其足下物也。’【按】《能改齋漫錄》:‘唐人謂事之不振者曰踏趿。’靸,跟踏趿之省。字當作靸,蓋以物之不佳,比照於事之不振耳。”

(3)樂曲中的一個樂段。宋王灼《碧雞漫志》卷三:“凡大麴有散序、靸、排遍、正攧、入破、虛搉、實摧、袞遍、歇指、殺袞,始成一曲,此謂大遍。”

(4)飄忽、輕舉。《洪武正韻·合韻》:“靸,輕舉貌。”《漢書·司馬相如傳下》:“汩淢靸以永逝兮,注平皋之廣衍。”顏師古注:“靸然,輕舉意也。”水流湍急飄忽消逝,注入水竭廣闊的地域。

“靸”的小篆寫法如圖:

《說文解字》518課:古代的木屐、皮鞋都怎麼稱呼

(靸的小篆寫法)

2、。讀音有兩個:

(一)

áng。這是中華書局注音版《說文解字》標註的讀音,給出的解釋是:“

,角,鞮屬。從革,卬聲。”

形聲字。本義是角,即木屐。

也單用“”。《方言》卷四:“東北朝鮮冽水之間謂之角……徐土邳圻之間,大粗謂之角。”

《說文解字》518課:古代的木屐、皮鞋都怎麼稱呼

(木屐)

木屐的種類很多,被稱為“角”這種木屐一說是指鞋底很厚,用料很大的一類;朱駿聲《說文通訓定聲》:“按蘇俗謂之木屐。”一說絲履。《玉篇·革部》:“,絲履也,鞮屬。”

《說文解字》518課:古代的木屐、皮鞋都怎麼稱呼

(各式各樣的木屐-來自知乎春梅狐狸)

(二)yìng。同“硬”。《說文解字》沒有“硬”字,用到小篆“硬”字,應篆作“”或“梗”。唐慧琳《一切經音義》卷十三:“

鞕,《韻英》雲:‘堅也。’俗作硬,或作

。”

“”的小篆寫法如圖:

《說文解字》518課:古代的木屐、皮鞋都怎麼稱呼

(的小篆寫法)

3、鞮。讀

dī。《說文解字》給出的解釋是:“鞮,革履也。從革,是聲。”

形聲字。本義是皮鞋。鞮,指的是古代的皮鞋。

《方言》卷四:“自關而東,復履其痺(同“卑”)者謂之(革+苑下)下,禪者謂之鞮。”郭璞注:“今韋鞮也。”

《說文解字》518課:古代的木屐、皮鞋都怎麼稱呼

(唐代的皮鞋)

本義之外,“鞮”還有其他用法:

(1)我國古代北方、西方少數民族的別稱。唐慧琳《一切經音義》卷八十五:“鞮,北狄西戎號也。”

《說文解字》518課:古代的木屐、皮鞋都怎麼稱呼

(唐代·萬國來朝)

(2)智;知。《廣雅·釋詁三》:“鞮,智也。”王念孫《廣雅疏證》:“知與智通,即今智字也……鞮者,《王制》:‘西方曰狄鞮。’鄭注云:‘鞮之言知也。’正義雲:‘謂通傳言語與中國相知。’”

此外,“鞮”還是姓氏。《元和姓纂·齊韻》引《風俗通》:“晉銅鞮伯華之後氏焉。”

“鞮”的小篆寫法如圖:

《說文解字》518課:古代的木屐、皮鞋都怎麼稱呼

(鞮的小篆寫法)

(【說文解字】之518,部分圖片源自網路,版權歸原版權方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