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軾《題西林壁》詩,既賦山勢之奇,又悟哲理之妙,饒有趣味

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

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宋代:蘇軾《題西林壁》

蘇軾《題西林壁》詩,既賦山勢之奇,又悟哲理之妙,饒有趣味

蘇軾常自稱遊於物外,不遊於物之內,並以之自喜。縱心物外,不為物所拘泥,故而能看得更通徹,並能得物理之妙,於是無所往而不樂。及至蘇軾到了廬山之中,一身渺渺,居於巍峨綿延的群山之間,所見無非是山。一座山,無論站在哪個位置,只能看到山的一面。換一個方位,所見山的形態也不一樣。因為物理侷限,不能立於其外而觀之,於是眩亂反覆,美惡橫生,而憂樂出焉。有所感悟,而題下這首詩。

蘇軾《題西林壁》詩,既賦山勢之奇,又悟哲理之妙,饒有趣味

可惜宋代沒有纜車和直升機,不然使蘇軾在其上,一覽眾山小,並不會陷入在山間的眩亂。如果那樣,蘇軾的這首膾炙人口的《題西林壁》詩,也就不會有了。沒有那首詩,倒也沒什麼,最可惜的是會減少許多遊山的趣味。比如今天,坐著纜車,一會功夫就把山看遍了。也只是走馬觀花一般,不能得到山的妙處,也不會剩下許多樂趣。

蘇軾《題西林壁》詩,既賦山勢之奇,又悟哲理之妙,饒有趣味

這首詩透過山勢的迴轉變化之奇以說理,既寫出了山形之妙,寓理其中,不但不枯燥,反而妙而有趣。前兩句則是所見,後兩句則是所悟。“只緣身在此山中”,這樣話語,只有從蘇軾那樣,有著“物外”、“物內”概念的哲人口中所能道出,他人斷是想不到這一層。比如楊萬里就不及蘇軾,他只能說出:“政入萬山圍子裡,一山放出一山攔”的話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