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演義:司馬懿撤軍,不只是因為空城計,還有這個原因。

三國演義:司馬懿撤軍,不只是因為空城計,還有這個原因!

沒有人完美的,都有一定的弱點,今天我們就來談一談“多疑”。古今中外有很多名人的性格都是多疑的,他們看待問題也和我們有很大的不同。普通人眼中是十分平常的事情,在多疑的人眼中往往別有意味。三國時期擁有“多疑”性格的代表性人物就是司馬懿。他與諸葛亮之間發生的最為人稱道的事情想必就是“空城計”了,但是司馬懿當時明明識破了空城計,那他為何還要堅持撤兵?這件事的真相在他臨終之時才對兒子道出。

三國演義:司馬懿撤軍,不只是因為空城計,還有這個原因。

一直以來,空城計中諸葛亮與司馬懿的正面交鋒都使人津津樂道,許多人都認為諸葛亮更勝一籌。民間對於諸葛亮的評價非常之高,甚至將他稱為“智聖”。文學創作甚至現代影視創作中也時常將諸葛亮塑造為一個運籌帷幄的大能人,但往往會貶低諸葛亮的眾多對手,如周瑜和司馬懿。

三國演義:司馬懿撤軍,不只是因為空城計,還有這個原因。

然而,筆者今天想說的是,近年來隨著主題為三國或司馬懿的影視劇的增多,這個一直被諸葛亮光芒和歷來片面文藝創作所掩蓋的歷史人物,才逐漸地走進人們的視野裡,他的形象也被更完整地建構了出來,諸葛亮與司馬懿之間曾發生的空城計也隨之被人們重新審視。

事情發生的當天,蜀軍處於極其不利的地位。諸葛亮把城裡的可以使用的軍隊都派出運送糧草了,因此當時城中只有2000多名幾乎沒有戰鬥能力的老弱病殘士兵,一旦遭遇攻擊,那麼後果將不堪設想。事實上,司馬懿的15萬大軍在諸葛亮剛派兵出去的時候就到來了。

如果當時司馬懿直接命令士兵攻城的話,之後發生的事情可能就會完全不同了。但是,諸葛亮也是非常有謀略的。面對如此險境,他沒有選擇緊閉城門逃避,而是將城門大開,命令一些士兵打扮成商人和百姓的模樣,進行日常的貿易與生活。而他自己也和書童在城門上悠閒地彈起了琴。

諸葛亮做出這樣一幅姿態當然是要利用司馬懿多疑的性格使他猶豫不決而退兵,但那時就連戰爭經驗不是那麼豐富的司馬昭都識破了諸葛亮的計謀,聰慧如司馬懿,他怎麼會被騙呢?但他卻非要說害怕城中有埋伏,命令大軍撤退。

其實,當時的蜀軍在各方面也都已經受到了重創,司馬懿就算是中了諸葛亮的計,帶兵攻入城中,他也是能夠輕易獲勝的。就算會有士兵傷亡和自己陷入險境的風險,這也是除去諸葛亮的最好機會。只要諸葛亮一死,蜀國不久就會滅亡。然而,司馬懿卻並沒有這麼做。

我們都知道,司馬懿之所以能夠得到曹操的重用,就是為了能夠和其他兩個國家制衡,誰也不能輕易傷害誰,保持暫時的和平局面。一旦司馬懿成功除掉了諸葛亮,那麼劉備的蜀國基本上就垮掉了,到那時曹操擊潰孫權就是輕而易舉的事情。但是曹操也是一個生性多疑的人,等到曹操統一天下,他肯定會擔心擁有如此實力的司馬懿是否會謀反,那麼彼時司馬懿將必死無疑。所以司馬懿不能也不敢在此時讓諸葛亮死掉。

平心而論,司馬懿的聰明智慧與對時局分析把握的能力在三國諸謀士中應是數一數二的,但別人眼中的他卻是十分平庸普通,甚至是不值一提的。那是因為司馬懿懂得藏拙來保全自己。為了讓別人輕視他,讓懷疑與試探他的人對他放鬆警惕,他才故意裝作沒有識破諸葛亮的計謀而退兵,就是這樣他才能在波雲詭譎的亂世中最大程度地保全自己與家族。

現在我們再來看,空城計其實是司馬懿與諸葛亮之間心照不宣而表演的一場戲,他們對彼此將會採取的措施都是心知肚明。所以諸葛亮才敢如此不慌不忙、大膽行事。這樣一來,諸葛亮保住了城池與性命,而司馬懿也能夠保全自己的性命和在曹魏的地位,以及司馬家族的延續。

當時是否有人看穿了司馬懿的心思,我們不得而知。但最後司馬懿臨終之前才將他關於這件事的考慮清楚地告訴了後代。他雖然看破了諸葛亮的詭計,但為了更長遠的利益,為了司馬家族更有機會成就霸業,才沒有殺諸葛亮。如此一來,三個政權之間的制衡就多存在了幾十年,三國之間風雲詭譎的權謀與鬥爭才有了更廣闊的施展平臺,同時也給予了司馬家族在亂世中發展崛起的時間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