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的“能臣”之道、“奸雄”之術,不可全學,又不可不學

一文了解演義中曹操的人物形象

《三國演義》中的曹操是一位陰險、狡詐、多疑的奸雄;但同時他又是一位心胸豁達、禮賢下士,文采飛揚的智者。人言曹操:“治世之能臣,亂世之奸雄。”下面本人就從《三國演義》中曹操的“能臣”和“奸雄”來進行分析曹操的人物形象。也是拋磚引玉,求教於名家多多批評指正。

曹操的“能臣”之道、“奸雄”之術,不可全學,又不可不學

一、曹操之“能臣”

曹操在混亂、分裂的三國時代,憑藉自己卓越的軍事才能,和強有力的組織能力,為統一中國北方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1、政治抱負

曹操出生在一個政治腐敗、天下大亂、群雄並起的時代。他的目標是結束:“白骨露於野,千里無雞鳴。生民百遺一,念之斷人腸。”的戰爭場面,實現:“山不厭高,海不厭深。周公吐哺,天下歸心。”的盛世願望。

文中第一回,在曹操剛剛二十歲的時候,他中舉孝廉,任洛陽北部尉:“初到任,即設五色棒十餘條於縣之四門,有犯禁者,不避豪貴,皆責之。中常侍蹇碩之叔,提刀夜行,操巡夜拿住,就棒責之。由是,內外莫敢犯者,威名頗震。”他從小吏開始的所作所為,體現了曹操做事果斷,不畏權貴,足見其政治抱負溢於言表。

文中第四回,董卓弄權,飛揚跋扈,絞死唐妃,以鴆酒灌殺少帝,引得朝堂一片怨聲。曹操亦是憤怒,遂到司徒府見王允曰:“近日操屈身以事卓者,實欲乘間圖之耳。聞司徒有七寶刀一口,願借與操入相府刺殺之,雖死不恨!”

然人算不如天算,曹操獻刀敗露,後為中牟縣縣令陳宮所獲,問曰:“我聞丞相待汝不薄,何故自取其禍?”操曰:“燕雀安知鴻鵠志哉!汝既拿住我,便當解去請賞。何必多問!”又說:“汝休小覷我。我非俗吏,奈未遇其主耳。吾祖宗世食漢祿,若不思報國,與禽獸何異?”這些話,說明曹操為了政治理想,敢於行動,寧死不屈。足見曹操的志向是多麼的遠大,政治抱負是多麼的高遠。

2、盡攬英才

在《三國演義》裡,曹操對人才的器重一點不次於劉備。因為他知道人才對於自己建功立業的重要性。人才就如同房屋的四梁八柱,沒有他們,再好的房屋也是空中樓閣、水中之月。

在屯土山收服關羽時,關羽第一條就是降漢不降曹,一般人能答應嗎?可曹操就答應了。並三天一小宴,五天一大宴。上馬贈金,下馬贈銀。之後又贈袍、又送赤兔馬,美女十名,百般殷勤。可見曹操對人才的收攬,使盡了渾身解數。

怎奈,最後關羽還是棄他而去,過五關斬六將,曹操還是沒有怪罪,依然又送金銀,又送袍。可見曹操的豁達心胸,和識才惜才的高貴品質。

文中四十一回,趙子龍為救幼主,單槍匹馬,殺曹營個七進七出,令曹操不寒而慄,又想收服此將,故傳令于軍士曰:“我要活趙雲,不要死子龍”因此軍士不敢放冷箭,至使趙雲殺出重圍,救出幼主。可見曹操對於人才,哪怕是敵方的人才,亦是愛惜的捨不得下手誅殺,這不能不說曹操的為人和豁達的胸懷,怎不叫人為之動容。

曹操的“能臣”之道、“奸雄”之術,不可全學,又不可不學

二、曹操之“奸雄”

《三國演義》裡的曹操是一位雄才大略,又多疑殘暴的奸雄。他做人的一個信條就是:“寧教我負天下人,不教天下人負我。”

1、多疑

曹操一生都生活在猜忌、多疑狹隘的心態中,他常濫殺無辜,錯殺好人,嘴裡還滿是道理。

文中第四回,陳宮捉住曹操,不但沒殺,還棄官同曹操一同逃出中牟縣,奔往曹操老家譙郡。半路上到呂伯奢家投宿,老人熱情招待,因家無好酒,便出門去西村買酒。曹操聽聞莊後有磨刀之聲,曰:“呂伯奢非吾至親,此去可疑,當竊聽之。”但聞人語曰:“縛而殺之,何如?”操曰:“今若不先下手,必遭擒獲。”遂與宮拔劍直入,不問男女,皆殺之,一連殺死八口。搜至廚下,卻見縛一豬欲殺。看到這曹操恍然大悟,遂與陳宮逃出莊外,剛好遇到買酒回來的呂伯奢,也揮劍斬殺。還扔出一句:“寧教我負天下人,不教天下人負我。”他這麼說的,一生也是這麼做的,可見曹操是多麼殘暴多疑。

文中第七十二回,曹操當年借七寶刀刺殺董卓,未遂,卻給自己留了個病根,總感覺身邊有人要謀害他,因此他常常對身邊的侍從曰:“吾夢中好殺人;凡吾睡著,汝等切勿近前。”有天中午,曹操在帳中午睡,被子就掉在了地上,一侍從慌忙走近,拿起被子準備給曹操蓋上,這時曹操一躍而起,拔劍將侍從斬了。醒後還裝作驚訝的問:“何人殺吾近侍?”裝,他太能裝了。他的多疑,又一次錯殺了好人。

2、殘暴

曹操的殘暴是出了名的,不管是平民百姓,還是身邊近臣,為了達到自己的目的,他從不手軟,從不猶豫。

文中第十回,曹操勢力越來越大,徐州太守陶謙想與曹操結盟,以為靠山。正愁沒有機會,恰巧曹操老父曹嵩經徐州去山東投奔曹操。於是將曹嵩接進徐州,好生款待。走時又親自送出城外,並派五百步兵護送。誰知路上發生兵變,將曹嵩一行人全部殺死,劫掠所有錢財落草為寇去了。

曹操得此噩耗,哭死於地,眾人救起,切齒曰:“陶謙縱兵殺吾父,此仇不共戴天!吾今悉起大軍,洗盪徐州,方雪吾恨!”又曰:“但得城池,將城中百姓,盡行屠戮,以雪父仇。”就這樣,曹兵所到之處,殺戮人民,發掘墳墓,慘不忍睹。足見曹操的殘暴到了極點。

而在文中第十七回,曹操大戰袁本初時,軍糧短缺,為了安定軍心,他對管糧官王垕說:“可將小斛散之,權且救一時之急。”本就兵多糧少,又用小斛分糧,各營軍士多有怨言,曹操聽後,將王垕傳到大帳,曰:“吾欲借汝頭以示眾耳。”垕大驚曰:“某實無罪!”操曰:“吾亦知汝無罪,但不殺汝,軍必變矣。”於是將王垕斬首,出榜示意軍士曰:“王垕故行小斛,盜竊官糧,謹按軍法。”就這樣化解了軍士的怨言,可是王垕卻冤死與曹操的刀下。為達目的,濫殺無辜,實在殘暴,怎不令人厭惡。

曹操的“能臣”之道、“奸雄”之術,不可全學,又不可不學

結束語

縱觀曹操的一生,從小小的北部尉做起,到騎都尉、到漢丞相、到魏王,勵精圖治幾十年,對內消滅二袁、呂布、劉表、韓遂等割據勢力,對外降服南匈奴、烏桓、鮮卑等,統一了中國北方。可以說曹操,上馬可以開疆拓土;下馬可以安邦定國。

然而他的陰險、狡詐、多疑,使得無數的官員、百姓遭其壓榨蹂躪。總之,我覺得曹操的“能臣”與“奸雄”性格的複雜性,說明了人類社會在自身發展的程序中,人們對功利追求、對道德進步兩種矛盾關係的嚮往。同樣曹操也是中國曆代帝王的一個縮影。一切是非功過自有後人評說。所以曹操的“能臣”之道、“奸雄”之術,不可全學,又不可不學

最後,我們欣賞被譽為創立了建安風骨的經典名篇,來結束這篇小文吧!

短歌行

對酒當歌,人生幾何?

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慨當以慷,憂思難忘。

何以解憂?唯有杜康。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但為君故,沉吟至今。

呦呦鹿鳴,食野之苹。

我有嘉賓,鼓瑟吹笙。

明明如月,何時可掇?

憂從中來,不可斷絕。

越陌度阡,枉用相存。

契闊談讌,心念舊恩。

月明星稀,烏鵲南飛。

繞樹三匝,何枝可依?

山不厭高,海不厭深。

周公吐哺,天下歸心。

參考資料《三國演義》評書《三國演義》

圖片來源於網路 如有侵權 告知刪除

曹操的“能臣”之道、“奸雄”之術,不可全學,又不可不學

【萬嘉】精裝四大名著西遊記+水滸傳+紅樓夢+三國演義

檢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