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七月半不讓捉的兩種昆蟲,說是已故親人化身,有一種叫鬼蜻蜓

七月半在農村是非常隆重的祭祀節日,在農村也有非常豐富的中元節儀式,這些儀式各地都不一樣,非常具有地域特色,形成了不同地區的民俗文化。

今天要分享的,就和農村七月半民俗有關。

農村七月半不讓捉的兩種昆蟲,說是已故親人化身,有一種叫鬼蜻蜓

民俗傳說裡,認為中元節有兩種昆蟲不能捕捉,覺得他們是已故親人的載體,專門在七月半這天回來看望活著的親人。

還有的直接說它們是“好兄弟”的化身,不能亂捉,以免得罪被懲罰。

尤其是祭祀隆重的中元節這天,斷不能捕捉,不然就是不尊重逝者!

那麼是哪兩種昆蟲這麼神奇呢?咱們就來說說吧~~

農村七月半不讓捉的兩種昆蟲,說是已故親人化身,有一種叫鬼蜻蜓

一、螽斯(蟈蟈、蚱蜢)

螽斯是比較古老的叫法,比較現代的叫法則是蟈蟈、蚱蜢。

螽斯的體型在鳴蟲中算大的,身體大多是草綠色活灰色、深灰色。

雄蟲在發情期會利用自己前翅的發音器和前足脛節基部的對聽器發出明亮的叫聲,以此吸引磁性前來交配。

這種蟲子偽裝能力很強,白天很難被人們發現,晚上人家開燈,它們就會飛到別人家裡。

有的地方會把它們打死掃到垃圾桶裡扔到,或衝進下水道,亦或是直接趕出家門。

農村七月半不讓捉的兩種昆蟲,說是已故親人化身,有一種叫鬼蜻蜓

但在南方客家地區,他們把螽斯叫蚱蜢、鬼蜢,認為是已故親人們的魂魄,所以當地在七月半這天晚上,遇到螽斯飛進家裡,都會將其抓住後,拿米飯餵食後再放生到野外。

這樣做覺得是對已故親人的一種尊重和回饋,但其他日子和在野外,遇到螽斯倒不這樣做,甚至還會把它們當害蟲消滅掉。

不過螽斯的確有害處,因為暴飲暴食,對一些農作物、牧業都有很大影響,一些吃肉的螽斯,還影響養蠶業。

不過也被利用作為害蟲的天敵來捕殺害蟲,以保證生態平衡。

很多人都以為蚱蜢、蟈蟈是螞蚱,或者屬於蝗蟲,但其實並非。

螞蚱的身體比蚱蜢的要大,而且螞蚱的前翅膀顏色大多是淺粉色,後翅膀為淺藍色。

但蚱蜢則不一樣,蚱蜢的翅膀顏色大多都是褐色的。

所以蚱蜢並非螞蚱,也並不屬於蝗蟲。

農村七月半不讓捉的兩種昆蟲,說是已故親人化身,有一種叫鬼蜻蜓

蚱蜢對農作物有好處也有壞處,所以有的地方的農民討厭蚱蜢,有的地方卻喜歡,甚至把它當做逝去親人的化身來尊重。

不過大多地方農村沒有這種說法,比如我老家就不覺得蚱蜢身份特別。

農村七月半不讓捉的兩種昆蟲,說是已故親人化身,有一種叫鬼蜻蜓

二、蜻蜓

在我老家也有說不能捉蜻蜓和帶蜻蜓回家的習俗,因為蜻蜓的確是一種益蟲,它們以蚊、蠅、葉蟬、小形蛾子、蝴蝶、虻類等對莊稼、農作物有害的害蟲為食。

所以農民伯伯非常喜歡它們,積極保護它們,以蜻蜓來捕殺害蟲,促進農作物生長。

但一些民間傳說中,卻說蜻蜓和螽斯一樣,是“好兄弟”的化身,中元節隨意捕捉這兩種昆蟲,容易引來“好兄弟”上門。

農村七月半不讓捉的兩種昆蟲,說是已故親人化身,有一種叫鬼蜻蜓

個人覺得,這種說法和一種名叫鬼蜻蜓的昆蟲有關。

鬼蜻蜓也是蜻蜓中的一種,這種蜻蜓體型還算大的,從人們眼前飛過時,能聽見就像轟炸機一樣的巨大聲響。

不僅如此,鬼蜻蜓腳上的剛毛還像鐵鉤子一樣嚇人,加上雄性鬼蜻蜓複眼呈綠色,額部上方與唇基各有一條黃斑,胸方有兩條黃斑,側面有兩條大黃斑,整個看上去就比較不尋常和嚇人。

磁性鬼蜻蜓據悉體型更大,腹部黃斑也更發達,翅基還有棕色的斑紋,相貌還是比較讓人害怕的。

農村七月半不讓捉的兩種昆蟲,說是已故親人化身,有一種叫鬼蜻蜓

所以人們才覺得鬼蜻蜓是那啥的化身,但可能是很多人不清楚鬼蜻蜓只是蜻蜓裡的一種,而非所有蜻蜓,所以誤以為所有蜻蜓都是那啥的化身。

而且鬼蜻蜓在美國南部被成為蛇醫,說是能讓生病的蛇恢復健康,還說它們會利用自己的針把行為不檢的小孩子的眼睛、耳朵、嘴巴縫起來。

當然,這些都是傳聞,但這些說法,不僅讓人們對鬼蜻蜓產生不好的印象,連同對蜻蜓本身,也有了一些歧義。

但事實上,鬼蜻蜓只是名字嚇人,但和普通蜻蜓一樣,對人類是無害的。

農村七月半不讓捉的兩種昆蟲,說是已故親人化身,有一種叫鬼蜻蜓

其實不管螽斯還是蜻蜓,都是人們的一種想象,七月半的確是一個民間比較隆重的祭祀節日,人們其實也挺想念去世的親人們的,所以才會對這天進家門的一切事物都溫柔以待。

那麼此外大家還聽過哪些類似的有趣的民間傳說,或農村俗語呢?歡迎留言交流吧~~~

農村七月半不讓捉的兩種昆蟲,說是已故親人化身,有一種叫鬼蜻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