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治為何把親妹妹以皇后之禮下葬?1300年後,考古界揭開真相

唐朝,一個自由開放的國度。

唐太宗李世民橫掃南北,被草原民族尊為“天可汗”;武則天反手為雨,用梨花美豔和無雙權謀成為歷史上唯一的女皇帝。

兩者之間穿插著唐高宗李治,李治體弱多病,一生醉情於武則天的溫柔鄉,但在位期間卻幹了件醜事,把自己的親妹妹新城公主以皇后之禮下葬。

李治為何如此出格?1994年,中法聯合考古隊開啟新城公主的墓門,發現墓葬之豪華,葬品之精緻極為罕見。

與此同時,另一個秘密浮出水面,墓室壁畫上侍從的面部被人為抹去,好似羞於見人,這又是為什麼呢?

李治為何把親妹妹以皇后之禮下葬?1300年後,考古界揭開真相

新城公主陵墓及牆上的壁畫

貞觀十七年正月(643年),宰相魏徵來到了最後時刻。李世民非常痛心,因為魏徵耳提面命,常常引用荀子“水能載舟、亦能覆舟”的金句上諫,猶如他的一面鏡子。

為感激這份知遇之情,李世民破例領著太子李承乾和新城公主前去魏府探望。

病榻上,魏徵深窩深陷,形容枯槁,努力朝床頭一瞥。

李世民輕輕拔弄他的額頭,問這個即將油盡燈枯的老臣還有什麼未了的心願。

魏徵哽咽著說:嫠不恤緯,而憂宗周之亡”一一婦人不怕自己布織得少,就怕亡國之痛。

彌留之際,魏徵沒有索取半分,而是思慮上下,憂國憂民。這句話更堅定了李世民來時的決心,於是喚過身後的新城公主,說道:

魏卿,打起精神來,看看你的兒媳婦吧!

魏徵雙眼模糊,喜極而泣,他的目光告訴李世民,如果有來生,即便砍頭百次仍要做個光明磊落的漢子。

這一年,新城公主還未及笄(15歲稱為及笄),正值豆寇年華,她的未婚夫魏叔玉不過20。

李治為何把親妹妹以皇后之禮下葬?1300年後,考古界揭開真相

李世民影視劇照

新城公主是李世民和長孫皇后的女兒,唐高宗李治的親妹妹,除了沒有資格繼統之外,在八個孩子中(其中抱養一個)最得父親寵愛。

新城公主容顏絕美,冰雪聰明,極有皇家風範,是李世民的掌上明珠,所以處處享受著超規格待遇。

8歲那年,被封衡山郡公主,有自己的食邑,可以在食邑內徵稅,是個富甲天下標準的“皇二代”。(當年,只有出嫁的公主才可以徵稅)。

封號更是講究。因為《唐六典》中明確規定:凡名山、大川及畿內縣皆不得以封。

意思是:全國上下的名山大川一律不能作為皇室子弟的封號,更不要說是女性了。

可李世民偏不信這個邪,硬是把衡山郡作為愛女的封號,可見女兒在他心中的地位。

衡山郡公主非常幸運一一呼吸著大內空氣,在父親面前撒歡,有未來皇帝哥哥的疼愛,如果魏叔玉娶了她,定是才子配佳人,天造地設。

李治為何把親妹妹以皇后之禮下葬?1300年後,考古界揭開真相

新城公主影視劇照

期間,李世民命內務府置辦嫁妝,在民間徵集珍寶,決定為女兒舉辦一場盛大的婚禮。

不久,意外發生一一太子李承乾謀反。李世民用霹靂手段收拾了叛亂,把李承乾廢為庶民,三年後流放黔州。

事後查實,陳國公侯君集、太子府左庶子杜正倫均是李承乾的同謀,李世民大筆一揮,把兩個人逐出了朝廷。

接著,一件無頭公案接踵而來,因為陳、杜二人當年都是魏徵舉薦的。李世民雖不相信魏徵有不臣之舉,但並不代表他沒有不臣之心。

所謂伴君如伴虎,夜裡,李世民越想越來氣,第二天,專門下道詔書叫停這門婚事。

就這樣,衡山郡公主望穿秋水,和魏叔玉擦肩而過,李世民硬生生地把兩人拆散。這似乎不是個好兆頭,從此,衡山郡公主的悲劇就開始了。

李治為何把親妹妹以皇后之禮下葬?1300年後,考古界揭開真相

李承乾劇照

與魏叔玉解除婚約後,並不代表李世民對女兒不上心。相反,李世民精挑細選,終於在(649年二月初六)長孫皇后生日那天再次敲定了女兒的婚事。

衡山郡公主的夫君是誰呢?他就是長孫操之子長孫詮。

提到長孫這個姓大家很熟悉吧!對,長孫操是長孫皇后的叔父,面如顏玉,對李唐王朝忠心耿耿,所以他的家族包括長孫詮在內一共出了四個駙馬(四尚公主)。

在選定長孫詮之前,長孫操負責修建過“廣濟渠”,可惜官位並不高。為了衡山郡公主李世民再次破例,直接提撥他為岐州刺史(四品),這樣雙方就顯得門當戶對了。

宮中一片歡騰,期盼著那個好日子的到來。

可由於出嫁的各項籌備工作太繁瑣,外加李世民事事要求完美,隨著時間推移,李世民在649年7月10日大行而去,終沒等到愛女出閣的那一天。

死前,李世民對跪在床頭的李治千叮萬囑,要求他用生命去保護妹妹,必須讓她幸福。

李治為何把親妹妹以皇后之禮下葬?1300年後,考古界揭開真相

李治影視劇照

李治接過李唐的大旗,史稱唐高宗。

其實,李世民的擔心完全是多餘的,兄妹倆的遭遇一模一樣,幼年喪母(長孫皇后),同時失去父親。

之後,李治不但兌現了承諾,還常常命妹妹陪伴在身邊不離左右,關係極為親密。

永徽元年(650年)正月,李治下令,著內務府按舊例再次準備衡山郡公主的婚禮,他的想法:守孝滿一年後即可出閣。

這無異於一道驚雷,讓大臣們群情激奮。為什麼呢?古中國以仁孝治天下,民間百姓父母死後必須得守孝三年,即使天大的事也得往後延。

這是一個非常充分的理由,李治只得打住,因為在禮儀面前帝王也有無可奈何的事。

距守孝期滿還有三天,李治突然不旨把衡山郡公主改封為新城公主,再增食邑5000戶——這個美麗的少女的終於要出嫁了。

李治為何把親妹妹以皇后之禮下葬?1300年後,考古界揭開真相

新城公主影視劇照

有人說,世上的幸福大抵都一樣,而苦難卻各有各的不同。

顯慶四年,李治因體弱多病很少上朝,同時被武則天架空。為肅清政敵,武則天授意許敬宗等人聯名誣告長孫無忌謀反。

怪事發生了,李治偏聽偏信,連審問的流程都不走,直接把舅舅投入大牢。

長孫無忌呢?一句為自己開脫的話都沒有,他知道這就是外戚參政的命運,另外武則天從中作崇,任何辯解都是蒼白的。

之所以這麼做長孫無忌還有一個理由,希望保全子女的性命以及留住長孫詮的附馬地位。然而政治就是血腥,沒有中立,只有勝利或失敗。

不久,長孫無忌被處決,因為謀逆是重罪,所以貴為附馬的長孫詮也無法倖免,結局流放巂州。途中被武則天派人秘密殺死,訊息傳回,新城公主放聲痛哭。

諷刺的是,謀逆案落定後,李治居然下了道詔書,重新追封長孫無忌官爵,屍首陪葬昭陵。

這就是李治,血腥屠戮後還要撕開舅舅沒有縫合的傷口塞入刺激的鹽。

從此,新城公主萬念俱灰,終日不再梳妝,用無聲對抗李治的殘忍,用思念消磨逝去的愛情,用孤獨隨意讓青春流逝。

李治為何把親妹妹以皇后之禮下葬?1300年後,考古界揭開真相

武則天畫像

新城公主如此消沉,李治心中不免愧疚,於是決定再為妹妹選擇一門婚事。

這一次,京兆韋氏家族的韋正矩被選中。

沒想到,新城公主寧願獨守空閨也不嫁。李治犯難了,只得賠禮道歉,日日規勸,就這樣新城公主沒有粉面,也沒有桃花,無奈地嫁去了韋府。

在這裡出現了兩個變化。韋正矩之前是一個小小的奉冕大夫,尚主後連升八級,一躍成為正三品的殿中監,仕途可謂平步青雲,一步登天。

新城公主呢?由於過於思念前夫,始終邁不過那道坎,這個美麗的婦人等同嫁給了憂傷。

與此同時,民間傳出韋正矩“遇主不以禮”的謠言,說他特別反感新城公主思念前夫的作派,對公主極其厭倦和冷漠,使用家庭暴力,動輒施以拳腳,還一步步攀附武則天。

我們無法驗證當年二人是否真的有愛情,但民間對韋正矩的汙衊卻是不公平的。

其實,韋正矩付出了很多,隱忍、遷讓、迎合,除了軀殼之外,從沒得到過新城公主的心。這是封建制度的悲哀,也是新城公主和韋政矩共同的悲哀。

李治為何把親妹妹以皇后之禮下葬?1300年後,考古界揭開真相

新城公主影視劇照

龍朔三年(664年),新城公主突然一病不起,李治慌了,忙命人建寺廟為妹妹祈福。然而,新城公主不吃不喝,早已厭倦了塵世,隨著病情加劇,三個月後尋找前夫去了。

這一年,新城公主30歲,臨走前,她給哥哥留了句話:韋正矩沒錯,請讓他活下去。

失去理智的李治只知道自己的傷心,這就意味著韋正矩和長孫詮的命運完全相同一一人頭落地,不是刺殺,而是斬殺,全族流放千里,連舉薦他的東陽公主一家也無法倖免。

韋政矩沒有辨白,也不容辨白,只有這樣才是對亡妻最好的交待,那一刻,他懂得了一個道理:何必生在帝王家。

韋正矩朝遠山望去,惆悵和酸楚湧上心頭,他也知道,妻子不是死於自然,而是敗給了皇權,輸給了宮廷。

李治為何把親妹妹以皇后之禮下葬?1300年後,考古界揭開真相

李治影視劇照

李治為了彌補內心愧疚,下了一道特殊的詔令:以皇后之禮下葬新城公主,陪葬昭陵。葬禮由他親自主持,皇后、太子以及所有親王、王妃必須披麻戴孝哭陵。

好個如喪妣考的葬禮!

《新唐書。宰相世襲表》記載:最後李治居然把韋正矩和新城公主合葬了!不知泉下的的韋正矩是否能忘記這段刻骨銘心的仇恨。

回到前文,為弄清楚發生在新城公主身上的謎團,1994年,中法兩國聯合組成考古隊開啟新城公主的陵寢,讓那段塵封千年的歷史終於大白於天下。

本文,不再去爭論陵寢的規模和其它,只想說說陵寢中的壁畫。

那些形態各異,生動鮮活的人物為什麼面部全部被抹去?難道是那些侍從羞於見到主子嗎?還是李治想掩蓋真相,連面都不給呢?

李治為何把親妹妹以皇后之禮下葬?1300年後,考古界揭開真相

李治畫像

而此後,唐朝尚公主的男人們變成了一種高危職業,人人談之色變。

參考資料:《唐六典》、《新唐書。宰相世襲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