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得齋記|蘇東坡夜宿湘溪村

本文轉自:錢江晚報

□楊新元

一得齋記|蘇東坡夜宿湘溪村

去富陽古城新登採風,有太多的人文景觀和自然景觀讓人難忘。

然而,我印象最深刻的,還是位於新登西北部山區的一個小山村。雖然,我們在那裡只住了一個晚上,但是,那裡的山,那裡的溪,那裡的樹,那裡的人,卻鮮活地留存在我的腦海裡,久久難忘。

那天下午,我們在半山村的桃林裡賞桃花,吃完農家菜後,就摸黑驅車向湘溪村駛去。

我問當地的朋友:湘溪村有什麼值得一看的東西?友人說:這個村雖然地處偏僻,山多地少,這幾年卻異軍突起,成為農業生態建設的排頭兵。是省級中心村培育建設單位,富陽市“富春山居”新農村精品工程建設村。當然,最值得一看的,還有千年銀杏樹王,蘇東坡古道等景觀。

車到湘溪村,入住民宿“又一邨”。

村黨委書記、村委會主任w已在那裡等候我們。

W書記樸實憨厚,一個典型的山裡漢子。這些年,他帶領全村二千多人,大力發展竹筍、楊梅、葡萄、獼猴桃等生態觀光農業,圍繞中心村和美麗鄉村的建設平臺,先後實施了一大批基礎設施建設、農居點安置房、村莊的環境整治等專案,小山村面貌大變。

而w書記也因工作出色,成績顯著,從小山村走向全國,被評為全國勞動模範,受到中央領導的接見。

在與w書記的交談中,我知道我們所住的民宿,原來是老的村委會大樓,新的村委會大樓造起來以後,這裡才被改造成民宿“又一邨”。

他說,這幾年,隨著湘溪村的知名度不斷提高,來這裡觀光旅遊的城裡人也越來越多。村裡趁勢建起了鄉村旅遊集散廣場、籃球場、游泳池、森林公園、遊客接待中心等。

他告訴我,生產發展了,村裡有錢了,就在2011年啟動了中心村的安置小區專案。透過多年的建設,建成了一個比較上檔次的安置小區。一批原來在五至十年內很難改善居住條件的村民,透過集中建房,都住進了嶄新的公寓房。

你知道我們湘溪村與北宋文學家蘇東坡的淵源嗎?

w書記的問題,引起了我的興趣。w書記說,蘇東坡有一首《新城道中》的詩很有名,他寫的景色就是我們湘溪村。

那是北宋熙寧六年(公元1073年),時任杭州知府的蘇東坡,從富春江水路行至窄溪碼頭,然後騎馬巡視新登縣城。當時的新登縣令相當清廉,深受百姓的擁戴,蘇東坡十分高興。潑墨留下了頌詞。

後來,蘇東坡要去臨安縣巡視,途經我們湘溪村時,天色已晚,在我們村裡留宿,就住在下金家的一戶農家。

第二天一早,蘇東坡起床後看到村裡的石盤山頂升起一輪紅日,照著房前的湘溪,就即興潑墨寫下了《新城道中》:“東風知我欲山行,吹斷簷間積雨聲。嶺上晴雲披絮帽,樹頭初日掛銅鉦。野桃含笑竹籬短,溪柳自搖沙水清,西崦人家應最樂,煮芹燒筍餉春耕。”

w書記告訴我,十分湊巧的是,我們今夜下榻的“又一邨”,就是北宋時期的下金家一帶。也就是說,我們現在站立的地方,九百多年前,大詩人蘇東坡或許也站立過。而古人看到過的風景,或許我們現在也能看到。

山村的夜,靜謐,安詳。空氣清新得似乎有點甜。

那一晚,送走w書記後,我沿著門前水泥路散步。身邊的湘溪波光粼粼,默默地流淌著。我知道,蘇東坡的名篇《新城道中》,其實有兩首。剛才w書記介紹的是一首,還有一首也很有名:“身世悠悠我此行,溪邊委轡聽溪聲。散材畏見搜林斧,疲馬思聞卷旆鉦。細雨足時茶戶喜,亂山深處長官清。人間岐路知多少,試向桑田問耦耕。”意思是,漫漫人生旅途就如同我腳下悠悠的路,馬行溪邊,放下韁繩緩緩走著,聽那潺潺的溪水聲。那朝廷上的黨爭,即便是無用之材也怕搜林之斧,疲憊的戰馬希望聽到收兵的號令。下夠了的細雨,帶給茶農喜悅,在這亂山深處還有我的清官好友。人間的歧路能知多少?那就問問在田裡耕作的農民吧!

第二首繼寫山行時的感慨,與第一首的詞意銜接。行進在這崎嶇漫長的山路上,詩人聯想到人生的旅途同樣是這樣崎嶇而漫長。“散材”“疲馬”,都是作者的自況。蘇東坡是因為在激烈的新、舊黨爭中,在朝廷無法立足,才請求外調到杭州任地方官的。“散材”,是作者自喻為無用之才。“搜林斧”,喻指新、舊黨爭的黨禍。即使任官在外,作者也在擔心隨時可能飛來的橫禍降臨。作者對政治鬥爭、官場角逐感到厭倦,就像那久在沙場衝鋒陷陣的戰馬,早已疲憊不堪,很想聽到鳴金收兵的休息訊號。

所以,作者對自己此時這樣悠然自在的生活感到愜意。他在飽覽山光水色之餘,想到了前幾日霏霏春雨給茶農帶來的喜悅,想到了為官清正的友人、新城縣令晁端友。

詩的最末兩句,就寫詩人向田園中農夫問路的情形,同時也暗用了《論語。微子》的典故,詩人以此喻自己的歸隱之意。

蘇東坡是我欽佩的文學家,一生雖屢遭貶謫,總處之坦然。所到之處,又總想為百姓做點事情。被貶官嶺南惠州,他寫出了“日啖荔枝三百顆,不辭長作嶺南人”的佳句;在杭州為官時,留下了一條蘇堤和很多著名的詩篇,為杭州平添了厚重的人文色彩。而途經湘溪村時,又留下了兩首《新城道中》,千百年來人們反覆吟誦,口口相傳。使湘溪村這個新登北部的小山村,也成為文人墨客都想一遊的地方。這,大概是蘇東坡自己都沒有想到的吧。

那一晚,雖然我身處異鄉,卻很快就沉沉入睡。

大概是山村的空氣好,負氧離子濃度高吧。一覺醒來,陽光已照進房間。我掛念著銀杏樹王,便直奔村裡的銀杏公園。

沿著湘溪向前走,不多遠就看到一座小橋橫在溪上。走過小橋,迎面就看見高大偉岸的銀杏樹王矗立在眼前。

四周靜悄悄的,此刻,銀杏樹王如巨人般站在我的面前,一陣輕風吹過,它抖動起並不豐滿的樹冠,發出輕輕的沙沙聲,似乎在向我點頭致意。

我細細地打量這株經歷了人間千年風霜的老樹:粗大的樹幹表皮斑痕累累;盤根錯節的根鬚,深深地扎進泥土之中。樹冠不大,卻瀟灑地向空中伸展,雖然已是千年壽翁,看起來卻充滿了青春的活力。

我想,在這千年的時間長廊裡,有多少古人也像我們今天一樣,在這裡與銀杏樹王“親密接觸”,靜聽著四周的風聲鳥鳴,觀賞著湘溪的自然景觀呢?如果銀杏樹王能說話,它一定會告訴我們許多人間故事。

那天上午,我們還參觀了村史館,遊覽了蘇東坡古道。這條古道,是否就是當年蘇東坡經過湘溪村的通道,可能今天已無從考證。但是,蘇東坡途經湘溪村,在這裡住宿了一個晚上,並且留下了吟詠湘溪村自然美景的名詩《新城道中》,卻是有文字記載的事實。

詩人以虔誠的語氣,描寫人民安居樂業的生活,如今在湘溪村早已成為事實。這裡的人們,雖然身處偏僻的山村,卻住新房,吃山珍,鍛鍊有籃球場、游泳池,散步有森林公園,空氣清新不用擔心霧霾之苦,過著連城裡人都羨慕的生活。他們除了發展生態觀光農業,還接待四方遊客來此旅遊,經濟收入一年比一年多。而這一切,都是因為有黨的好政策,還有一個帶領大家走致富路的好領頭人。

雖然我到這裡的時間不過一晚,所見所聞也是浮光掠影。但是,湘溪村的一切早已在我的腦海裡打上了烙印。我想,社會主義的新農村,就應該是像湘西村這樣。如果蘇東坡活在今天,我相信他會寫出更美的《新城道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