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皇宮有一個“老”風箏,上面的圖案,揭開了它使用的秘密

放風箏是老少皆宜的專案,在古代社會中風箏還有很多寓意,比如清朝的宮廷風箏就很獨特。在北京故宮博物院中,收藏了一件清朝晚期的風箏,上面的圖案一般人都沒見過,後來經過專家們的研究和解釋,才知道其中的奧秘……究竟是什麼樣的風箏呢?下面,就讓小編來給您揭秘吧。

清朝皇宮有一個“老”風箏,上面的圖案,揭開了它使用的秘密

(本文所有圖片,全部來自網路,感謝原作者,如侵犯您的權利,請聯絡本號作者刪除。圖片與內容無關,請勿對號入座)

風箏是我國的傳統手工藝品,其歷史最早可以追溯到先秦時期,而關於風箏的起源也有多種不同的說法,不過最令人信服的還是《韓非子外儲說左》中的記載:“墨子為木鳶,三年而成”,其中的“木鳶”就是木風箏,因此人們認為是墨子發明了風箏。在漢代,風箏的主要作用還不是娛樂,而是作為一種軍事上用的武器,直到唐宋時期民間百姓才以放風箏為樂,最後到明清時期風箏發展到鼎盛,上至達官貴人,下至市井百姓,都在放風箏和做風箏方面下足了功夫。因此,明清時期的風箏種類繁多,而形式也變得更加新穎,在造型上也更符合科學,能飛得更高和更遠。

清朝皇宮有一個“老”風箏,上面的圖案,揭開了它使用的秘密

雖然風箏的種類和造型不計其數,但是歸納起來無非只有5種。最常見的風箏是軟翅風箏和硬翅風箏,前者多為鳥獸,如老鷹,仙鶴和蜻蜓等,這類風箏看起來是軟綿綿的,而後者剛好相反,它有橫竹條,風箏翅膀是被固定住的,看起來很結實。還有

龍形風箏

,這類風箏最大的特點就是長,一般都在30-50米之間。除此之外,還有立體風箏和平板風箏也多見,前者是立體結構,如燈籠或花瓶,而後者是平面結構,有三角形,四方形,或者多邊形,通常這類風箏會繪製豔麗的圖案。在我國很多博物館中,也都收藏了大量的風箏,但是其中最知名的還是故宮博物院的收藏。

清朝皇宮有一個“老”風箏,上面的圖案,揭開了它使用的秘密

故宮博物館是世界著名博物館,它以明清皇宮紫禁城為基礎建立,其中絕大部分收藏都是原來的清宮舊藏,而且還有很多文物都真實地反映了明清時期的宮廷生活。故宮博物院收藏豐富,在其中一個館內還有一件風箏,它造型傳統古樸,與我們現在的風箏相比略有不同。專家們經過研究確定,這是一件紙張竹骨風箏,即在竹製的骨架上糊上紙,構造成一隻鯰魚,寓意著年年有餘。

清朝皇宮有一個“老”風箏,上面的圖案,揭開了它使用的秘密

經過測量,該風箏通長約80釐米,通高約114釐米,這樣的體型比一般的風箏都要大得多。在風箏的正面,還繪製了豐富的色彩和圖案,頭部的白色紙條為鯰魚須,眼睛部位也用

兩個

棗核替代,看起來也顯得栩栩如生。正中間是一座祈年殿,兩側共有九隻仙鶴在圍繞起舞,再下面就是彩繪的海水,看起來也給人一種波濤翻滾的感覺。

清朝皇宮有一個“老”風箏,上面的圖案,揭開了它使用的秘密

總的來說,這件風箏寓意十分豐富,專家們透過清宮檔案的記載,發現這也不是普通風箏,而是隻有在皇帝或者皇后做壽時才會放出來,上面有海水,有仙人居住的亭子,還有飛翔的仙鶴。海水是寬闊,綿長的意思,仙鶴和仙人表達的意思是吉祥和長壽的意思。原來這個風箏,就是在帝王壽誕的時候使用,由小太監將風箏放到了天上,象徵帝王壽命千千萬萬年。不過可惜的是,類似的風箏在清宮舊藏中卻只有四五件,據說還有一些在當時被清末帝溥儀給放跑了,否則我們如今還能看到更多的清宮風箏。雖然宮廷風箏少了,但是如今我們的現代風箏卻爭奇鬥豔。

清朝皇宮有一個“老”風箏,上面的圖案,揭開了它使用的秘密

在我國的山東濰坊,這裡被譽為“世界風箏之鄉”,甚至還被人們

稱作

“鳶都”,早在2000多年前濰坊的風箏就已經聞名天下。如今,濰坊風箏也走出了國門,在世界舞臺上大放異彩,每年都舉辦的濰坊國際風箏會,都會吸引數十萬人參加,甚至還有很多國外的風箏愛好者來到濰坊交流和學習。此外,風箏還有不同的派別,比如傳統派風箏,現代派風箏和創新派風箏;如果按照地域區分,有蘇式風箏,四川風箏,天津風箏和廣州風箏等等,總之現代的風箏一點不比古代差。

放風箏是傳統民俗,代表了對美好生活的祝願,值得我們不斷髮揚。現如今,風箏技藝也成為了非物質文化遺址,得到了很好保護和傳承,小編也相信在不久的將來,風箏一定還有更大的創新。

參考資料:

《中國風箏》作者:馮旭 田子千,出版社:中國友誼出版公司

文瀾海潤工作室主編文秀才,本文撰寫:特約歷史撰稿人:劉立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