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尚和道士都是吃齋修行,和尚大多都肥頭大耳,道士為何瘦骨嶙峋

導語

“酒肉穿腸過,佛祖心存中留”是濟公的名言,中國漢族的主要宗教信仰是佛教和道教,二者的代表分別是和尚和道士,二者在大多數人心目中的形象大不相同,同為吃齋修行,和尚一般比較胖,而道士一般比較瘦,這是什麼原因。為什麼這種形象會如此根深蒂固呢?

和尚和道士都是吃齋修行,和尚大多都肥頭大耳,道士為何瘦骨嶙峋

和尚和道士修行方式有何不同

僧人雖不吃肉,但整天盤腿打坐,吃得不好消化,才導致身體發福發胖。不過,在僧人中,也有一些特殊情況,他們也是比較清瘦的那種。

而且這些清瘦的和尚,不外乎兩種,一些是年長的和尚,他們吃得少。此外,還有寺裡的武僧,他們日復一日地練功,所吃的卡路里都是透過鍛鍊消耗掉了。

另一方面,道士與和尚的運動量完全不同。大部分道士平時都是在練功,有時間就被派到山下去歷練。僧侶之所以胖,是因為長時間打坐誦經缺乏運動,而道士清瘦,是因為長時間練習運動,消耗體內脂肪。必須說,由於生活習慣的原因,使僧侶和道士的體型有了明顯的不同。

和尚和道士都是吃齋修行,和尚大多都肥頭大耳,道士為何瘦骨嶙峋

事實上,僧人的修行方式在於修心,以學為主,所以他們整天盤腿坐禪。“道”在於實踐,“道”更提倡“行”。

戰亂的時候,和尚大多會選擇關門大吉,道士則會下山共赴國難。

常言道:亂世道士下山救世,和尚關門避禍。

盛世道士回到深山,和尚出去圈錢。僧侶與道士的求道方式有著本質的不同,僧侶以佛經為主,道士以歷練為主。兩者修行方式的差異最終導致身體素質的差異。

在實踐意義上,貪生怕死與視死如歸併無高下之分。但是身體是革命的本錢,沒有好的身體,真的影響了修行。常見瘦骨嶙峋的道士,常稱僧人為“胖和尚”。從現代人的角度來看,有高下之分。

和尚和道士都是吃齋修行,和尚大多都肥頭大耳,道士為何瘦骨嶙峋

歷史對道教和佛教的影響

佛教傳入中國時,正值盛唐時期,天下因楊玉環而盛行肥胖為美之風,大唐到處提倡肥胖,似乎不胖就不美。因此說,佛教想要更好地傳播,必然要順應時代潮流,而這也正是僧侶們順應唐朝大勢的一種表現。

此外,武則天還竭力打壓道家,使佛教得以發展,長此以往,胖和尚成了佛教的象徵。

佛教與道家的淵源頗深,佛教東漢時期傳入我國,道教則誕生於此,二者在歷史上曾相互牴觸,但在新中國的政策下又能協調發展。這兩個教派都提倡修行,所吃的食物也多為清淡食品,但和尚和道士給人的感覺卻大不相同。

和尚和道士都是吃齋修行,和尚大多都肥頭大耳,道士為何瘦骨嶙峋

結語

總而言之,不管是和尚還是道士,都是在修行,只是修行方式不同而已。僧侶更注重修心,道士更注重修命行。但是,兩個宗教的出發點都很好,都是對美好事物的希望和憧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