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最好的我們》到《你好,舊時光》青春劇找到正確開啟方式?

前幾年,以《小時代》系列為代表的國產青春片大行其道。熱門IP加上小鮮肉的配置,讓青春片一度成為了賺錢利器。然而,大部分的青春片口碑都不如人意,引得觀眾吐槽一片,幾乎讓青春片淪為“爛片”的代名詞。

今年以來,聲勢漸弱的國產青春片沒能掀起什麼波瀾,青春校園題材的影視劇反而迎來了井噴。不但電視熒屏上出現了《求婚大作戰》、《夏至未至》等熱門劇,網劇市場也湧現出《春風十里,不如你》、《秘果》等多部校園劇。僅僅在這個月,就有《你好,舊時光》和《致我們單純的小美好》兩部青春校園劇先後播出。

從《最好的我們》到《你好,舊時光》青春劇找到正確開啟方式?

從《十六歲的花季》至今,國產青春劇已經在電視熒屏上走過了近30年。既有過風靡全國的“黃金時代”,也曾因為劇情的不接地氣、亂撒狗血而陷入低谷。近幾年,隨著《最好的我們》、《一起同過窗》等多部高口碑作品的出現,青春劇再度回到了觀眾的視野。這是否意味著,青春劇找到了正確的開啟方式呢?

國產青春片聲勢漸弱,青春劇卻佳作頻出

追溯國產青春片大熱的源頭,還得從2013年趙薇執導的《致我們終將逝去的青春》說起。這部製作和宣發成本僅為6000萬的電影,在國內狂攬7。19億票房,成為了以小博大的經典案例。此後,內地電影市場湧現了大量的青春片,各類同質化的作品層出不窮。

回顧前兩年的內地電影市場,國產青春片一路高歌猛進,《小時代》系列、《匆匆那年》、《同桌的你》、《梔子花開》等片,無一不攬下了高票房。但與票房成功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國產青春片慘淡的口碑。在此類影片中,經常出現的墮胎、車禍、打群架、三角戀等情節廣受觀眾詬病,似乎只有“作死”才是青春的唯一內涵。

從《最好的我們》到《你好,舊時光》青春劇找到正確開啟方式?

經歷了三年的高歌猛進後,2016年的國產青春片開始出現了頹勢。這一年,《致青春:原來你也在這裡》、《夏有喬木 雅望天堂》、《泡沫之夏》等多部青春片扎堆上映,票房卻都不如人意。其中,票房最高的《致青春:原來你也在這裡》,票房也僅有3。37億。把馬思純和周冬雨捧成金馬獎影后的《七月與安生》,票房也僅僅突破了1。6億。至於其他的青春片,幾乎都陷入了口碑票房雙撲街的窘境,難以重現《致青春》時期的票房輝煌。

到了今年,國產青春片依然沒有出現“回春”的跡象。往年青春片扎堆的暑期檔,今年的情況十分低迷。先後上映的三部青春片《秘果》、《青禾男高》和《閃光少女》,票房表現都不如人意。其中,豆瓣評分達到7。4的《閃光少女》,最終僅收穫了6400多萬票房。該片上映期間,還因為“跪求排片”遭到了網友的群嘲,可見青春片處境之尷尬。

國產青春片頹勢初現的同時,青春校園題材的影視劇卻出現了不少佳作。2014年的《匆匆那年》,為國產青春劇打響了頭炮,豆瓣評分高達8。1分。2016年,接連幾部青春劇的走紅,讓這一型別劇進入了爆發期。其中,《最好的我們》、《一起同過窗》兩部網劇,讓國產青春劇的口碑達到了新高度。前者的豆瓣評分高達8。7分,後者的豆瓣評分高達8。8分。

從《最好的我們》到《你好,舊時光》青春劇找到正確開啟方式?

其中,《最好的我們》的關注度和話題度更勝一籌。這部網劇高度還原了校園生活,主演的表現清新自然,很容易讓觀眾產生代入感。從開播到收官,《最好的我們》斬獲了20億的網播量,微博話題度閱讀量超過了36億,討論量也超過了200萬。該劇播出期間,主演劉昊然的微博粉絲增長了300多萬,譚松韻也增長了200多萬,足見該劇的火爆程度。

最近,又有兩部青春劇引發了觀眾的熱議,一部是《最好的我們》原班團隊打造的《你好,舊時光》,一部是《致我們單純的小美好》。這兩部青春劇同樣收穫了不錯的口碑,前者的豆瓣評分高達7。8分,後者的豆瓣評分也高達7。7分,都有望成為口碑佳作。相較於深陷套路的國產青春片,看來青春劇似乎已經找到了正確的開啟方式。

回顧青春劇30年沉浮,改變的不只是畫風

說到青春校園題材的影視劇,就不得不提到《十六歲的花季》。這部1990年播出的電視劇,可以說是中國最早的也是影響最大的一部校園青春劇。該劇第一次把父母與子女間的代溝問題、教育制度問題、早戀問題搬上了熒屏,獲得了各年齡層觀眾的喜愛。

《十六歲的花季》之後,再次引發廣泛反響的青春劇,就要數《十七歲不哭》了。1998年,《十七歲不哭》播出,迅速風靡全國。該劇雖然沒有精緻的服道化,但寫實的校園場景和接地氣的臺詞,很容易引發觀眾對校園生活的追憶。郝蕾飾演的直率女孩楊宇凌,李晨飾演的完美學長簡寧,都成為了他們演藝生涯早期最為經典的熒屏形象,至今為觀眾津津樂道。

從《最好的我們》到《你好,舊時光》青春劇找到正確開啟方式?

步入新世紀之後,國產青春劇的畫風也發生了明顯的變化。或許是受到《流星花園》的影響,國產青春劇一改往日質樸的畫風,越來越追求時髦,逐漸走上了校園偶像劇的道路。

2002年播出的《十八歲的天空》,就是一部偶像劇風格的青春劇。這部劇雖然影響力很大,但因為脫離實際的劇情引發了不少觀眾的吐槽。但總體來看,這部劇還是瑕不掩瑜。劇中每個角色都性格鮮明,故事也生動有趣,充滿正能量。石延楓和藍菲琳這對校園CP的互動,更是戳中了觀眾的“少女心”。即使放到現在來看,這部電視劇也不算過時。

提到《流星花園》,就不得不提到一部模仿《流星花園》風格的國產青春劇——《紅蘋果樂園》(2003年)。雖然這部電視劇山寨氣息明顯,主演的演技也比較稚嫩,但在當年國產偶像劇匱乏的情況下,該劇還是火了一把。該劇走紅之後,原班人馬趁熱打鐵,推出了《星夢緣》和《極速的浪漫青春》,但影響力和話題度都遠不如《紅蘋果樂園》。

到了2009年,又有一部青春校園題材的偶像劇橫空出世,這次不是山寨,而是翻拍。沒錯,說的就是鄭爽和張翰的成名作《一起來看流星雨》兩部曲。該劇播出之後,很快因為廣告亂飛、劇情狗血和臺詞尷尬等問題,遭到了觀眾的吐槽。但不得不承認的是,該劇雖然備受爭議,收視率卻居高不下,多次蟬聯收視冠軍寶座,彰顯了青春校園題材的巨大魅力。

《一起來看流星雨》之後,青春校園題材的影視劇少有熱門之作。直到2014年的《匆匆那年》,才讓青春劇重新回到了觀眾的視線。近兩年內,高口碑的青春劇層出不窮,大有回春之勢。除了前文提到的《最好的我們》、《一起同過窗》,《睡在我上鋪的兄弟》等劇,也斬獲了不錯的口碑。

從《最好的我們》到《你好,舊時光》青春劇找到正確開啟方式?

青春劇的口碑回溫,讓影視創作者看到了這類題材的潛力。今年以來,青春校園題材的影視劇層出不窮,型別也多種多樣。電視劇方面,翻拍自日劇的《求婚大作戰》,改編自郭敬明小說的《夏至未至》,以及粉絲定製劇《我們的少年時代》,都引發了廣泛關注。網劇方面,正在播出的《你好,舊時光》和《致我們單純的小美好》,豆瓣評分都超過了7分。

如何駕馭青春題材,青春劇找到了正確方法?

縱觀近30年來的國產青春劇,細心的觀眾可能已經發現,青春劇口碑的“變壞”,是從青春劇的“偶像化改造”開始的。早年間的青春劇,雖然服道化和場景設計都十分質樸,但劇情更加接地氣,主演的表演也十分清新自然,很容易獲得觀眾的喜愛和共鳴。

反觀新世紀之後的青春劇,雖然服裝場景越來越華麗,打動人心的作品卻越來越少,這正是青春劇偶像化導致的。偶像劇的核心在於“造夢”,而青春劇的核心在於“懷舊”,這是兩個完全不同的概念。打動人心的青春劇,不只是製造童話般的青春美夢,也應當展示青春的痛苦、尷尬和挫敗。有情緒,有憤怒,有哀怨,才是真實的青春,才能引發觀眾的共鳴。

從《最好的我們》到《你好,舊時光》青春劇找到正確開啟方式?

國產青春片的由盛而衰,同樣是因為執迷於“造夢”導致的。這些墮胎、虐戀、打架的青春片,根本無法喚起普通青年的青春回憶。畢竟,他們的青春可能只有《五年高考三年模擬》,考不完的試,還有追不到的“男神”和“女神”。

值得慶幸的是,不少影視創作者已經意識到了以往青春題材影視作品的種種弊端。近兩年湧現的《最好的我們》、《一起同過窗》等劇,都逐漸告別了“狗血”,還原了普通人的青春生活。文創資訊總結了這些青春劇的成功之道,以供影視創作者參考——

1、劇情貼近現實生活

對於中國大部分的80後和90後來說,青春其實更多的還是平淡。尤其在高中時期,無非就是聽著周杰倫,玩著魔獸世界,暗戀各種班花班草,再加上為考試而煎熬。這種略顯枯燥的青春生活,往往讓影視創作者無從下手,寧願在銀幕上“意淫”狗血浮誇的青春。

然而,遍地狗血的青春故事,只能在一時之間博人眼球,很快就會令觀眾感到厭倦。就拿今年來說,翻拍自郭敬明小說的《夏至未至》,集結了三角戀、主角被冤、好人變逃犯等眾多狗血情節,最終豆瓣評分只有4。3分。備受期待的《春風十里,不如你》,開播之初口碑甚佳,最終也因為一路撒狗血的三角戀拖累了口碑,豆瓣評分定格在了6。3分。

從《最好的我們》到《你好,舊時光》青春劇找到正確開啟方式?

反觀近兩年口碑較高的青春劇,幾乎都打破了狗血浮誇的套路,演繹了普通學生的青春故事。就拿《最好的我們》來說,這部網劇講的都是學校的那些事兒,上學、考試、寢室生活,同學之間的友情,少女的心事等種種青春生活的細枝末節。在24集的劇情裡,充滿了大量校園生活的細節,但並沒有刻意為之的“大起大落”,堪稱是狗血青春劇中的一股清流。

2、選擇年齡氣質合適的主演

在以往的青春題材影視劇中,要麼主演選擇在校大學生,演技方面過於青澀,要麼選擇了已成名多年的演員,其自身年齡和劇中年齡有較大差距,使得畫面充滿了“違和感”。

2010年播出,黃曉明、何潤東和大S主演的《泡沫之夏》,就是一個選角上有“違和感”的經典案例。出演該劇時,大S已經33歲,何潤東34歲,最年輕的黃曉明也32歲了。在劇中,即使大S還原了小說裡那一頭海藻式的長髮,即使黃曉明笑的再邪魅,何潤東的側臉再憂鬱,每當他們一穿起校服,觀眾還是會忍不住齣戲。

從《最好的我們》到《你好,舊時光》青春劇找到正確開啟方式?

由此可見,對於青春劇來說,選擇年齡貼近的演員尤為重要,這會讓劇情顯得更加真實可信。就目前來看,近兩年的青春劇已經在選角上下了功夫。《春風十里,不如你》的主演周冬雨和張一山,都只有25歲,演起大學生來毫無違和感。《最好的我們》的男主角劉昊然,《你好,舊時光》的女主角李蘭迪,出演該劇時還不到20歲,很接近劇中人的年紀。

即使年齡上有一些差距,如果長相和氣質方面比較有少年感/少女感,也很適合擔任青春劇的主演。比如,《最好的我們》的女主角譚松韻,出演該劇時26歲,但她本人的氣質仍然十分少女,和小7歲的劉昊然搭戲也毫無違和感。

3、突破青春劇談情說愛的老格局

或許是國內平淡的青春生活限制了編劇的想象力,國產青春劇的主題一般都是談情說愛。只注重人物情感的刻畫,而忽略了青春歲月中的困惑、奮鬥與成長。

實際上,即使是在平淡的青春生活中,仍然有很多的主題可供挖掘。青春是一個過度階段,剛脫離兒童時代的單純無知,又尚未掌握成人世界的圓滑老練。這個階段的價值觀和世界觀與成年人完全不同,這正是青春的魅力所在。除了談情說愛,青春劇還有很多可以展示的內容,困惑、夢想、愛恨、叛逆、掙扎、成長等多種元素交織在一起,才是青春的全貌。

從《最好的我們》到《你好,舊時光》青春劇找到正確開啟方式?

比如,在《春風十里,不如你》中,來自農村的小玉從小就是個尖子生,個性非常要強,但來到北京讀大學後才知道自己遠遠落後於同班同學。城鄉之間造成的心理落差,使她產生嚴重的自卑感,甚至因為表白失敗害怕別人嘲笑而自殺。小玉的故事,實際上也是我國城鄉教育差距的縮影。這個故事顯然已經跳出了談情說愛的格局,給觀眾留下了更多的思考空間。

正在播出的《你好,舊時光》,同樣透過校園生活映照了社會現實。該劇的視角不僅僅侷限在校園生活,每個角色成長背後的經歷、家庭、社會等方方面面都涵蓋其中。比如,女主角餘週週由於失去母親,一直寄住在舅舅家中,提前體味到了人生百味,卻仍然有積極向上的心態。轉學生辛銳家庭條件不好,內心自卑敏感,這也引發了觀眾對家庭教育的思考。

4、服道化頗具年代質感

為了追求美感,前些年國產青春劇的服道化紛紛效仿日韓。尤其是校服,無一不是小短裙和過膝襪,完全不是中國學生現實生活中穿的款式。就連講述大學生活的《一起來看流星雨》,也特意讓主演穿上了校服,結果反而因為奇葩的紅藍配色備受吐槽。

從《最好的我們》到《你好,舊時光》青春劇找到正確開啟方式?

直到網劇《匆匆那年》播出,觀眾才終於找到了熟悉的感覺。在這部劇中,主演統統穿上了肥肥大大的藍白校服,捧著鋁製飯盒吃飯,瞬間把觀眾帶回了學生時代。此後的《最好的我們》、《你好,舊時光》等青春劇,不但讓主演穿上了最接地氣的肥大校服,主演的妝容也乾淨舒服,盡顯高中生的青春氣息。

青春劇終於有了真實感,但仍然缺乏思想深度

有了接地氣的劇情,有了年齡合適的主演,也試圖突破談情說愛的格局……不得不說,近兩年的青春劇終於有了“真實感”,不再執迷於構築虛無縹緲的空中樓閣了。但也應當承認的是,目前的國產青春劇僅僅停留在“清新小品”的水平,距離經典還有一定的距離。

究其原因,大部分青春劇的創作格局有限,僅僅停留在校園生活的階段,涉及人生思考和社會問題的青春劇少之又少。即使是前文提到的《春風十里,不如你》、《你好,舊時光》等劇,對於社會問題的觸及也是淺嘗輒止,大篇幅講述的仍然是校園生活和懵懂戀情。

這也意味著,即使國產青春劇終於有了真實感,最終還是可能會陷入同質化的泥潭。畢竟,國內的校園生活大都是千篇一律,觀眾看了開頭就知道結尾,青春劇只能依靠男女主角的甜蜜互動增加噱頭。這本質上也是一種“造夢”,為青春已逝的觀眾造一個迴歸青春的夢,或者為正值青春的觀眾造一個甜美戀情的夢。

從《最好的我們》到《你好,舊時光》青春劇找到正確開啟方式?

在文創資訊看來,青春題材的影視作品不應該僅僅滿足於觸動觀眾的懷舊情懷,也應該嘗試討論嚴肅深刻的主題,把青春故事拍出深度。正如前段時間大熱的泰國電影《天才槍手》,並沒有拘泥於講好一個青春故事,而是透過展現環境改變命運及主人公與命運抗爭的過程,批判了教育的失敗,階層的不公,成年人的虛偽、不作為,並表達出對社會現實問題的批判和反思。

在國內評價甚高的印度電影《三傻大鬧寶萊塢》,同樣是一部頗具社會意義的青春片。影片透過三位主人公在大學期間的種種經歷和見聞,評價了印度刻板僵化的教育制度。《人間失格》、《人生》等日劇,則毫不避諱地展示了校園暴力帶來的危害。

由此來看,無論對於國產青春劇還是青春片來說,想要成長和發展,避免陷入同質化的泥潭,主創必須打破對青春題材的狹隘認知,讓青春片不再只是講故事,而是能夠承載更深刻的意義。希望在未來,我們也能看到既有可看性,又有思想深度的青春題材影視作品。

作者 | 文創資訊記者 任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