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大的嗩吶叫“青山蟒”,要五個人才吹得響,被稱為嗩吶之王

重慶市金橋鎮是嗩吶之鄉,此地的農民不僅能以製作、吹打嗩吶為業,還製作出了嗩吶中的巨無霸“青山蟒”。這究竟是怎麼回事?如果您想知道,就讓小編來為您揭秘:

最大的嗩吶叫“青山蟒”,要五個人才吹得響,被稱為嗩吶之王

(本文所有圖片,全部來自網路,感謝原作者,如侵犯您的權利,請聯絡本號作者刪除。圖片與內容無關,請勿對號入座)

嗩吶是我國一種常見的雙簧木管樂器,也是民間最喜聞樂見的一種傳統樂器。早在公元3世紀左右,嗩吶便由絲綢之路從東歐、西亞一帶傳入我國,經過數千年的發展與改良,國人為其賦予了獨特的氣質與音色,並順利成為我國具有代表性的樂器。

最大的嗩吶叫“青山蟒”,要五個人才吹得響,被稱為嗩吶之王

嗩吶的音色十分雄壯,其管身多由花梨木及檀木製成,前端為圓錐形,利於聲音的擴散,後端為筒型,有助於收納流動的空氣。在嗩吶的靠近吹嘴位置,還存在一個雙簧片,其作用就是為了發出各種聲音,以便令嗩吶吹奏出更多的音階。嗩吶發音高亢且具有穿透力,表演技巧十分豐富,既可以進行獨奏,又能合作組成交響樂團,是當之無愧的“樂器之王”。

最大的嗩吶叫“青山蟒”,要五個人才吹得響,被稱為嗩吶之王

重慶市萬盛區金橋鎮,是聞名已久的嗩吶之鄉,民間音樂之風盛行,形成了獨特的金橋吹打。金橋吹打應用的場合眾多,包括喜慶類、生產生活類、喪事類、民間傳說類等類別,曲藝形式為花燈、大麴牌、朝牌、宮堂等曲牌和品打、刁打、散打、幹打、夾打、刁散打、竹葉吹奏、口哨等演奏技藝。尤其是當地的“馬風聲”派,其風格更是突出,形成了具有傳統文化色彩的鄉村藝術。金橋吹打也以其獨特的藝術魅力,多次在四川省、重慶市的演出比賽中獲獎,金橋鎮也被重慶市文化局命名為“吹打樂之鄉”,並列入到“巴渝十大民間藝術”之一。

最大的嗩吶叫“青山蟒”,要五個人才吹得響,被稱為嗩吶之王

金橋鎮以吹打聞名,婚喪嫁娶自然也少不了音樂氣氛的烘托,嗩吶以其突出的音質效果,自然而然的成為了吹打演奏中的主力。在演奏儀式進行過程中,民間樂團往往會相互鼓吹嗩吶,希望以自己嘹亮的嗩吶聲壓倒對方,以此作為己方揚名立萬的資本。久而久之,為了能讓嗩吶的聲音更高亢嘹亮,樂團的製作者們也將嗩吶越做越大,最後終於催生了“青山蟒”。

青山蟒並不是蟒蛇,而是一隻特大號的嗩吶,因其粗大有力如蟒蛇一般,故此得名。青山蟒的前端喇叭直徑巨大,甚至可以與成年人的身高相媲美,與此同時,其巨大的器型也註定了它的不平凡,往往需要五個人同時演奏才能發出聲音。在演奏青山蟒時,需要一人吹、兩人抬、其餘兩個人用手指按動音孔,相互之間的配合必須默契,否則必然會前功盡棄。

最大的嗩吶叫“青山蟒”,要五個人才吹得響,被稱為嗩吶之王

青山蟒的製作過程十分複雜,在製作之時,首先要選用當地一種竹節特別長的“牛尾慈竹”編製成喇叭口,之後再用紅豆木材料製成發音管,並由黃銅製成吹嘴,以麻線捆紮野麥芊製成發音麥哨,再把牛骨削平磨製成圓形堵氣盤,用石膏填實牛尾慈喇叭口縫隙。與此同時,為了為保證青山蟒的完整、美觀、發音效果和經久耐用效能,在其製作完成後還要刷上生漆,其工序多達幾十道,製作工藝十分繁瑣,一件青山蟒從製作到成型,至少需要3年的時間。

前面我們曾提到,青山蟒的演奏需要多人協作,其表演難度有目共睹,正因如此,若是想完美的完成青山蟒的演奏,必須要加以刻苦的訓練,而非一朝一夕之功就可以練就而成的。青山蟒由於體型巨大,其聲音也相對單調,可一旦它出現在某種場合,其巨大體型,還有嗩吶聲的震撼力,必然能夠烘托氣氛。金橋鎮吹打藝術流傳多年,一直流傳著“非大事不請青山蟒”的規則,人們也多以“請得動”為榮。

最大的嗩吶叫“青山蟒”,要五個人才吹得響,被稱為嗩吶之王

巨大的青山蟒,體現了金橋百姓對藝術的熱愛,也凸顯了勞動人民的智慧與勤勞。由此來看,它發出的高亢樂曲並不單調,反而是最棒的國粹旋律。

參考資料:《民間聲樂總覽》 重慶音樂出版社出版 石靈著

文瀾海潤工作室主編文秀才,本文撰寫:特約歷史撰稿人:常山趙子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