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民閱讀」陳來:《論語》為什麼以“學而時習之”開篇

《論語》為什麼以“學而時習之”開篇

全民閱讀

「全民閱讀」陳來:《論語》為什麼以“學而時習之”開篇

★★★★★

在西方,古希臘以“愛智”為“哲學”的精神特色,這對後來的西方文化起到了相當大的塑造作用。古代中國哲學不是以“愛智”為特色的,有些學者主張以“成德”或“明德”為中國哲學的特色,以與愛智形成對比,這些說法也都言之成理。

“愛”如果是愛好,“智”如果與學習有關,則孔子思想中有一個觀念很值得注意,那就是“好學”。“好學”絕不是孔子思想中一個普通的概念,我們可以肯定地說,“好學”是孔子思想的一個具有核心意義、基礎性的觀念。

比如,孔子說過: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學也。

這就是說,有忠信之德者並不少見,但“好學”之人則難見矣。從這句話也可看出,孔子是把“好學”看得比“忠信”更為難能的一種品質,雖然在道德德性的系譜中“好學”不見得比“仁”“忠”更高(忠信本來是春秋時代最重要的德行)。

另一個例子是,魯哀公與孔子談論,問及孔門弟子,孔子說:有顏回者好學,不遷怒,不貳過,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則亡,未聞好學者也。

孔門賢人七十,弟子眾多,可是孔子卻獨許顏回為“好學”,顏回以外,則“未聞好學者也”,這再次證明了孔子的確把“好學”看成非常重要而難得的品質(德性)。

仔細體味《論語》中以上二段話,我們就可知,整部《論語》把“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置於全書之首,應非偶然。因為孔子對“學”、對“好學”的重視,確實非同一般。

我們也就知道,孔子講“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這一段話中的“志於學”的意義亦非普通,“志於學”亦即“好學”之志,所以“學”與“好學”既是孔子思想發生學上的歷史起點,也是他的思想生命的邏輯起點,是孔子思想的重要基礎。

那麼,什麼是好學呢?無疑,《論語》開篇第一句“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就是好學者的自道,好學首先是把學看作一種樂事。明代理學家提出樂學,這在孔子思想中是有根源的。反過來說,從學習中得不到“樂”趣,就不是孔子所說的好學者,也不是孔子理想的教育,責任不只在學者,也在教育。

子貢問曰:“孔文子何以謂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學,不恥下問,是以謂之文也。”

孔文子是衛臣孔圉,孔子說孔圉所以被稱“文子”,是因為他“敏而好學,不恥下問”,因此,好學不僅是個人獨享的樂事,也是在“問”“聞”的交往活動中展開的。當然,當世好學者並非顏回一人,孔子自己就是好學之士,孔門之外,孔文子亦被孔子視為好學者。

子曰:“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何有於我哉?”

這裡顯然講了好幾個方面,如默而識之屬思,誨人不倦屬教,但“學而不厭”與“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的確是一致的,體現了一種對學習活動的無條件的喜愛。這裡“愛學”“好學”正與“愛智”成為對比,所以,子曰:“吾嘗終日不食,終夜不寢,以思,無益,不如學也。”

《論語》記載孔門弟子子夏說:“日知其所亡,月無忘其所能,可謂好學也已矣。”時時知道自己所缺少的,同時又不忘已經學得的,這是好學的表現。

孔子留給後世的形象中,“好學”始終是一個重要的側面,這在唐代以前的儒學中是不曾有過疑問的。而“好學”對於中國文化之傳續、發達,也都有其不可低估的作用,對中華民族的民族性格亦有其重要的塑造作用。當然這種對民族文化及心理的塑造並非可以獨歸孔子,而是和後世儒家傳統的形成及各種社會教育機制的建立也密切相關。

子曰:“古之學者為己,今之學者為人。”不管學什麼,學的目的是最大限度地完善自己,實現自己的潛能,而不是為了表現給別人。學是為了自己的受用和享受,這種受用和享受是追求內心幸福的人所追求的精神與心智的滿足,從這裡我們可以看到孔子的人生哲學與倫理思想的基礎。

(陳來:長安街讀書會主講人、清華大學國學研究院院長)

長安街直播

注:授權釋出,本文已擇優收錄至“長安街讀書會”理論學習平臺(人民日報、光明日報、新華網、央影片、澎湃政務客戶端“長安街讀書會”專欄同步),轉載須統一註明“長安街讀書會”理論學習平臺出處和作者。

責編:邢深;初審:程子茜;複審:李雨凡

】【直播】檢視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