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影響了李白的一生,可惜李白卻不能與他一樣實現政治理想

李白功成身退的思想主要來源於三個方面:第一,儒家積極用世的思想觀念。李白奉行“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的政治理想,但是他的首要人生目標是要先建功立業,兼濟天下,然後才是獨善其身。“苟無濟代心,獨善亦何益”即表明了這種心跡。透過李白一生的行事來看,還是把兼濟天下作為人生主要的理想。所以,李白身退的思想與不事功業的隱逸思想並不相同,它是建立在建立功業基礎之上的。他在《代壽山答孟少府移文書》中說:“申管、晏之談,謀帝王之術。奮其智慧,願為輔粥,使寰區大定,海縣清一。事君之道成,榮親之義畢,然後與陶朱、留侯,浮五湖,戲滄州。”

他影響了李白的一生,可惜李白卻不能與他一樣實現政治理想

李白希望自己能夠像範蠢、張良一樣,完成“寰區大定,海縣清一”的事君之事,然後功成身退。第二,老莊的道家思想。《老子》第九章雲:“持而盈之,不如其己。揣而稅之,不可長保。金玉滿堂,莫之能守。富貴而驕,自遺其咎。功成身退,天之道。”道家思想講究在人生出處上要做到進退有據,李白對歷史上的一些功臣沒有及時功成身退的下場有著清醒的認識。

他影響了李白的一生,可惜李白卻不能與他一樣實現政治理想

其《行路難》三雲:“有耳莫洗顧川水,有口莫食首陽藏。含光混世貴無名,何用孤高比雲月?吾觀自古賢達人,功成不退皆碩身。子霄既棄吳江上,屈原終投湘水濱。陸機雄才豈自保?李斯稅駕苦不早。華亭鶴映詛可聞?上蔡蒼鷹何足道?君不見吳中張翰稱達生,秋風忽、憶江東行。且樂生前一杯酒,何須身後千載名?”詩中列舉了伍子霄、屈原、陸機、李斯等人功成不身退而遭致殺身之禍的例子,對張翰能夠及時歸隱表達了讚賞之意。

他影響了李白的一生,可惜李白卻不能與他一樣實現政治理想

另外《古風》十六首也對此有清醒的認識:“功成不身退,自古多懲尤。黃犬空嘆息,綠珠成釁仇。何如鵝夷子,散發弄扁舟?”第三,戰國縱橫家思想和尚俠思想。如前所述,李白早年學習縱橫之術、王霸之道,習劍尚俠,所以對戰國時期的遊俠策士尤為崇拜,魯仲連是集策士與遊俠於一體的人物,逢人之急必慷慨助之,但又不圖回報。李白功成身退的思想受魯仲連的影響也是不容忽視的。

他影響了李白的一生,可惜李白卻不能與他一樣實現政治理想

綜觀李白詩中對於魯仲連典故的使用,最早的見於李白開元時期所作《留別王司馬昌》、《贈從兄襄陽少府陸》、《五月東魯行答汶上翁》等詩,最晚的見於李白在安史之亂以後逃亡時作《奔亡道中五首》之三、追隨永王李磷時期所作《在水軍宴贈幕府諸侍御》、入獄遇赦時作《聞李太尉大舉秦兵百萬出征東南懦夫請縷冀申一割之用半道病還留別金陵崔侍御十九韻》等詩,可以說魯仲連是影響李白一生的人物,但是終其一生李白也沒有建立魯仲連那般的功業,因為唐代的歷史環境已經不允許李白能夠實現那樣的立抵卿相、“寰區大定,海縣清一”的政治理想。“恨無左車略,多愧魯連生”的失落與早年的信心百倍、意氣風發形成了鮮明的對比,成為了李白終其一生失落和無奈的真實寫照。

他影響了李白的一生,可惜李白卻不能與他一樣實現政治理想

歷史人物總是生長於一定的地理環境之中,受其影響和制約。作為生長於齊地文化風俗影響之下的魯仲連也不例外。在他身上體現著齊人足智多辯的特點,這也也成就了他的功業理想。魯仲連對李白的影響,從大處來講,是齊文化是對李白的影響。李白對齊文化持一種讚賞的態度,像有經國濟世之才的管仲、足智多謀的晏子等齊地歷史人物也是李白詩中所稱頌的物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