闇音亭—依山而建,結構緊湊、構思巧妙

內外基本架構儲存完整,依地勢建,前低後高。外寨由大青石壘就,高約7米(壘石約5米,土牆並瓦頂約2米)。正面門左側石牆上有一朵青石鑲嵌入的蓮花,足見壘石工之技藝及品味。全寨僅開兩門,正面寨門極厚,整齊青石砌就約3米厚;此外在寨左邊開一側門。外寨前門屋頂為長燕尾脊頂,其他七邊為硬山頂次第升高,氣勢逼人;而石寨八邊裡向有走廊及過道相同,環繞一週。

闇音亭—依山而建,結構緊湊、構思巧妙

登上寨樓,沿寨走廊每隔約3米為一個外窄內寬鬥型的瞭裡窗,用木板撐邊,又隔3米為一斜向下的梭鏢攻擊口,此二項為防匪患的構建。內部以大寨門到大門到正廳及後廳中為軸線,對稱分佈三列屋厝,歇山頂,燕尾翹脊,十分別致。入寨門為一天井,左右有次第升高的橫厝,升上兩次臺階,過兩道大門就進入正廳天埕,佈置與一般此處的民居廳堂相仿,正廳上祖宗排位上高懸“舉案眉齊”四個大字的牌匾。廳前上方懸“大夫第”三字,體現本寨族人歷史上所出最大官銜。

闇音亭—依山而建,結構緊湊、構思巧妙

廳堂斗拱、瓜柱、雀替、梁枕及窗戶等皆有精美雕花,兩邊女兒牆也有彩給字畫與泥塑,可見當時建造所費不菲。正門至正廳的兩側還有兩個半獨立且對稱井與正廳相連的橫厝,也有較小的廳以及花壇,木雕更為精美。

闇音亭—依山而建,結構緊湊、構思巧妙

右側一廳正堂上有金木雕家訓,意味深長。正膳及旁厝都是兩架構,樓上的樓層較為低矮,但過道不僅在三個內厝間巧妙相連,而且還與石寨的走廊連成一體,十分有意思。

闇音亭—依山而建,結構緊湊、構思巧妙

中埔寨就在中埔村主幹道的東面,如果找不到它,問問當地入都知道的。由下潦村水泥路繼續深入約4千米,後行2千米山路到達。小汽車可達離寺廟約500米處,餘下路程因山路狹小隻能步行。到該寺的另條路是從永泰嵩口鎮到蓋洋鄉,然後往臨近尤溪縣的赤嶺村村部,右轉,有水泥路汽車可直通寺廟。

闇音亭—依山而建,結構緊湊、構思巧妙

該寺廟肇始於清初,時嵩口鄉盧厝寨人盧爾誠32歲削髮為僧,雲遊四方,後在圈然亭(即觀音亭)修道6年,辟穀不食。清順治十二年(1655年),康熙二年九月(41歲)圓寂。火化後,鄉人將其骨塑於坐像中,稱盧公佛像,並集資興建閣亭寺供奉。因有聖蹟顯現,寺廟香火開始興旺,建築也逐漸擴大,清道光五年(1825年)和光緒十八年(1892年)曾有重修。現存主要為清朝及民國建築。

闇音亭—依山而建,結構緊湊、構思巧妙

寺廟位於一山麓上,依山而建,結構緊湊、構思巧妙,不大的面積內竟規劃出近百間的廳室。寺廟主體顏色為硃紅,上覆黑瓦,這與問邊流水山林形成很好的呼應,甚有“深山藏古寺”之感。

闇音亭—依山而建,結構緊湊、構思巧妙

為了避免周邊潮溼的環境對木構建築的損害,以及躲避蛇蟲等,建築時建築師傅採用了幹欄式構造,即把寺廟主體建築用支柱支撐起來。水流從建築底部引入寺廟廳堂內,中間一個天井下有一放生池,泡下流水潺潺,游魚徜徉;池上圍廊環繞,情趣賠然。最值得稱道的,當是其極為豐富和華美的屋脊與封火牆。

闇音亭—依山而建,結構緊湊、構思巧妙

從高處無論哪個方向看閣亭寺,你所能感受的只有豐富無比的美。無論是總體構建還是細部雕飾都令人稱道。泥塑、彩繪、瓦飾、木雕,所見之處,所能之地,無不盡心為之。約略數來,各種動物及瑞獸在屋面及瓦臺的彰顯共有二十多種之多,讓人噴噴稱奇。而對稱的鐘鼓樓,其裝飾性斗拱和藻頂華麗繁複,也非常的美妙。

闇音亭—依山而建,結構緊湊、構思巧妙

寺廟左右都有水流叮咚而下,引水入寺生意盎然,兩水出寺匯於寺前一潭,與廟前照壁裡的四字“月動潭心”相映成趣;加之寺廟後山及左右皆有林木及竹叢掩映,前對遠山蔥鬱,下有深谷流泉,環境十分清幽可人。

闇音亭—依山而建,結構緊湊、構思巧妙

南宋時,朱熹曾路過暗山,題句於暗潭石崖:“暗潭水湧天心月”,後無名氏對句:“轉山石卷齡頭雲”。清代建寺後,把這對句作為對聯刻於寺大門兩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