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漢書|董仲舒同樣是儒家代表人物,為什麼選公孫弘做丞相?

公元前124年,獄卒出身,40歲才開始學習春秋,70歲才得到漢武帝重用的公孫弘當上了大漢帝國丞相,時年77歲。

此時漢武帝33歲,董仲舒55歲。

同樣是治學《公羊春秋》,公孫弘和董仲舒同時因為漢武帝下令“舉薦賢良文學”而被漢武帝著重考察。

而且董仲舒顯然是當時儒家執牛耳式的人物,比公孫弘年輕了20多歲,為什麼漢武帝選擇了年邁的都快走不動路的公孫弘作為自己的丞相,而不是更年輕,更有威望的儒家標杆董仲舒做丞相呢?

讀漢書|董仲舒同樣是儒家代表人物,為什麼選公孫弘做丞相?

01

打破傳統,絕對掌控

漢武帝16歲繼位,但並不是說在繼位之後既可以為所欲為了。

在他繼位之初御史大夫趙綰請武帝不要把政事奏知竇太后,竇太后大怒,隨即下令罷免了趙綰、王臧的官職。這麼忠誠,這麼為皇帝著想的臣子就這麼分分鐘被竇太后拿下了,你說漢武帝心裡有沒有陰影?

再看漢武帝繼位之初的幾位丞相:竇嬰、許昌、田蚡、薛澤,都是貴族出生,祖上要麼是漢朝的開國功臣,要麼就是竇太后、王太后的外戚家族成員。好不容易熬到竇太后去世,外戚集團被清掃一空,33歲的漢武帝被壓抑許久的掌控慾望空前強大。

漢武帝要一展抱負,抒發多年來被勳貴集團壓制的雄心壯志,需要對帝國的絕對掌控,而作為百官之首的丞相職位對於皇帝的幫助性不言而喻。

此時正好有一個絕對符合的人選——公孫弘就在眼前。

公孫弘家境貧寒,年輕的時候做獄卒,因為沒文化,多次觸犯法律,最後因為犯罪被免除了公職,成了無業遊民,為了養活自己,不得不在海邊放豬為生。痛定思痛,40歲開始讀《公羊春秋》,讀到60歲才通透,首次被推薦作為賢才徵為博士,但是不久就因為出使匈奴不太成功被免職,直到70歲第二次被推薦,才得到漢武帝的賞識,重新被拜為博士。

相對早早出仕,弟子眾多,在儒家中執牛耳,和現有的勳貴階層有著千絲萬縷關係的董仲舒而言,公孫弘和勳貴集團沒有半點關係,而且經過幾年的相處知道公孫弘會處處順著自己,年齡雖大,但是威望又不那麼足,更方便掌控。

而且公孫弘是沒有封侯的,封毫無依靠的公孫弘為丞相,向臣子們彰顯獨斷專行的皇帝權利,打破先封侯後為相的傳統,建立新的“為丞相者封侯”傳統,同時也打破勳貴壟斷丞相職位的傳統,透過這其中遇到的阻力,判斷潛在的政治理念反對者,對漢武帝而言是一石多鳥的舉措。

而這樣的效果確實很好,隨後的宰相基本上都在漢武帝的陰影之下瑟瑟發抖,丞相的權利自公孫弘之後受到極大的限制,皇帝空前強大。

02

順我者昌,逆我者亡

古代做學問有個特別的地方:同一本書能做出不同的學問,同一段話根據人的不同能理解出不同的意思出來。

公孫弘和董仲舒就是這種典型的代表。

公孫弘讀書是為了長知識,更好的做官、做事,因為年輕時候做過獄卒的原因,公孫弘的學問有種披著儒家外衣、法家行事的感覺,很是實際。

更妙的是公孫弘處處以皇帝的意見為主,基本就是個人形印章。

例如,公孫弘曾經和汲黯商量好向漢武帝上奏事情,怎麼處理的議案都商量好了,但是到了漢武帝面前公孫弘就立刻看皇帝臉色行事,明明事前商量好的,只要皇帝意思不是這樣就立刻順著皇帝的意思辦理,氣的汲黯當面罵他:“你們齊地人太奸詐了,最開始和我們商量好的方案建議,到陛下面前全都改了,真不是個忠臣,這點堅持都沒有。”

毫無節操,由此可見公孫弘對皇帝的順從。

而反觀董仲舒,一直致力於透過上天來制衡皇帝的權力,動不動把天災描述成“上天懲罰人君”那一套。

董仲舒在給江都王做國相的六年間,搞了不少透過祈求上天不要下雨,停止水澇災害的活動,而且屢次成功。有次皇帝祭祖的地方發生大火了,董仲舒又開始搞事情,想上奏這是上天對天子的警示。

不過他的奏章草稿被主父偃偷偷交給皇帝,漢武帝看了估計比較惱火“說是上天的兒子,不過是騙騙天下愚民罷了,你還真給我整個虛擬的爹?”於是漢武帝把草稿給董仲舒的弟子呂步舒看,呂步舒不瞭解這個是老師寫的,認為奏章裡說的都是愚昧之言。這下就讓漢武帝抓住把柄了,要不是看他影響力比較大,當時就要殺董仲舒。

所以在漢武帝順我者昌,逆我者亡的思想下,公孫弘勢必比董仲舒更具優勢。

03

選擇個人,避開團體

前面也說過公孫弘是寒門出身,被舉薦上來的,沒有太多複雜的關係。

董仲舒不一樣,如果說董仲舒是含著金鑰匙出生的,公孫弘那確實是“赤條條”來到世上的。當公孫弘還在溫飽線上苦苦掙扎、經歷風吹日曬的時候,董仲舒在自己的藏書閣裡優哉遊哉的讀著唾手可得的書籍藏本。公孫弘是隻有《春秋》可讀,董仲舒是選擇了一圈最終選擇了《春秋》。

一個是到老學習,一個是學習到老。

相比公孫弘,董仲舒出自有大批藏書的大地主階級家庭,堪稱書香門第,從小衣食無憂、讀書習文,接受的是標準的封建文人精英教育。30歲就已經是遠近聞名的文化人,開始講學,招收了大批弟子,在漢景帝時代就因為聲譽日隆,成為博士,掌管經學講授。如今已經55歲,門下弟子多到都不認識老師,滿天下的當官為吏。

所以選擇公孫弘只是選擇了一個寒門子弟,老朽一位,而選擇了董仲舒就是選擇了一個儒家團體。

雖然董仲舒的學問層次確實是比公孫弘高,如果說公孫弘是實際做事情的,那麼董仲舒是做戰略規劃的。

但是公孫弘做事是為皇帝做的,而董仲舒的戰略規劃“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是為儒家做的,為皇帝服務只是在實現儒家獨尊的過程中,封建政治環境下的妥協而已。

所以站皇帝立場的公孫弘顯然是比站儒家立場的董仲舒更合適做丞相。

而實際上,漢武帝確實對公孫弘很中意,特別想讓公孫弘在丞相位子上待著。當公孫弘生病的時候請求辭職都不行,病好了之後繼續做丞相,最終死於任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