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在臨汾和運城看蒲劇的觀眾越來越少了,未來蒲劇會消亡嗎?

蒲劇雖然不是我國五大戲曲劇種之一,但是在北方的影響力不小,尤其在臨汾和運城兩地影響力最大,說來平陽府(包括臨汾和運城)在元朝的時候就是元曲的沃土,元曲四大家中的鄭光祖就是今臨汾襄汾縣人。如今全國儲存的8座元代戲臺中,有6座就在臨汾和運城,分別是魏村牛王廟、王曲東嶽廟等。

總之在古代臨汾和運城就是戲曲的天堂,後來能產生蒲劇實在是正常。

為何在臨汾和運城看蒲劇的觀眾越來越少了,未來蒲劇會消亡嗎?

蒲劇與古戲臺

蒲劇為山西四大梆子之首,音調高亢,代表劇目《三家店》、《竇娥冤》等,早在2006年就被列入了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那麼為何現在就算是臨汾和運城地區看蒲劇的觀眾也越來越少了呢?

首先需要看到蒲劇是產生於農業社會的,如今都是數字化時代了,蒲劇生存發展的土壤已經發生了變化。

農業社會生活節奏慢,大家在農閒的時候,聽聽蒲劇是一種難得的娛樂方式,如今大量年輕人早就不從事農業活動了,生活節奏非常快,有人看個電影都要二倍速,何況慢悠悠的蒲劇呢?這不只是蒲劇的困境,就算是國粹京劇一樣難逃式微的困境,難逃觀眾越來越少的困境。

另外蒲劇大量的傳統劇目產生於封建社會,很多聽眾對於劇目的內容和產生的背景都感到非常的陌生,

除了永恆的愛情和親情等主題外,其它主題的生命力就難以超越時代了。

為何在臨汾和運城看蒲劇的觀眾越來越少了,未來蒲劇會消亡嗎?

蒲劇《西廂記》

在農業社會娛樂方式非常少,而且民眾的知識水平不高,那麼戲曲作為當時受眾最多的娛樂方式,能直達鄉村,除了娛樂作用還有教育民心,教人向善的作用。如今戲曲的娛樂作用早已式微,除了60歲以上的人聽蒲劇較多,中青年人聽蒲劇的越來越少了,

體現了蒲劇的娛樂作用被電影、遊戲等取代,至於教育作用也是一樣,被其它媒

介取代了。

所以綜合而言,蒲劇在臨汾和運城地區聽的人都越來越少的原因,實在是因為其生存的土壤發生了變化,強悍如電視、報紙等都在不斷衰落,尤其是報紙,從精英化到大眾化,如今又從大眾化到精英化了,除了企事業單位的訂閱,個人看紙質報紙的是越來越少了。

還有一點是蒲劇的創新力度不足,雖然從改開以來湧現了任跟心、郭澤民等蒲劇名家,但是新創的蒲劇曲目遠遠不夠,這一點不光是蒲劇的問題,也是幾乎所有戲曲劇種的問題。

為何在臨汾和運城看蒲劇的觀眾越來越少了,未來蒲劇會消亡嗎?

蒲劇《啞女告狀》

有人說新創劇目不夠,那麼就招一些頂尖編劇不就行了嗎?

其實很難,因為蒲劇的觀眾越來越少,意味著市場收入不足,靠財政補貼有限,一個行業沒錢,那麼必然無法

吸引優秀的人才,這和現在機械專業的學生紛紛轉到計算機專業是一個道理。

哪一行市場前景大,工資高,就能吸引到最優秀的人才,而蒲劇市場不斷萎縮,從業人員紛紛外流,怎麼會有優秀編劇進來呢?

至於蒲劇會不會消亡,這個論題比較難回答,但是越來越小眾化是可以預見的。

你認為在臨汾和運城聽蒲劇的觀眾越來越少的原因是什麼?未來蒲劇會走向消亡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