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家琪:回顧童年,真的很慶幸我沒那麼聽話

瑞士心理學家維雷娜·卡斯特說:“在我們一生的成長過程中,對我們產生影響的除了父母、手足、朋友、伴侶、子女之外,還有故事。”(《童話的心理分析》)。卡斯特在用童話作為治療手段時,總會問:“你能想起童年時最喜歡或最害怕的一個童話嗎?”卡斯特認為,這樣的童話“洩露了我們的主要情結,這些情結或多或少掌控了我們的生活”,我的理解是,多少能反映出我們的價值觀。

本文出自《新京報·書評週刊》5月27日專題《軌跡——我們的童年閱讀記憶》的B02版。我們也由本期專題策劃了讀者徵文活動,希望聆聽你的童年閱讀記憶——

你成長至今的哪些特質與童年的閱讀息息相關?

童年的閱讀帶給你哪些豐富的體驗和感受?

管家琪:回顧童年,真的很慶幸我沒那麼聽話

本文出自《新京報·書評週刊》5月27日專題《軌跡——我們的童年閱讀記憶》的B02版。

「主題」B01丨軌跡——我們的童年閱讀記憶

「主題」B02丨自童年開始,我就在閱讀中找尋自我認同

「主題」B03丨媽媽的教材,終於成為我的教材

「主題」B04丨我的閱讀習慣和興趣的建立究竟有多偶然?

「主題」B05丨書籍讓我們探測自己和周圍世界的關係

「主題」B06丨我一直在和書裡的主人公一起長大

「歷史」B07丨追尋共同血緣:歐洲族群意識的中世紀想象

「文學」B08丨《海豚》: “我為這虛構文字著色,用的是第一手證據”

撰文 | 管家琪

管家琪:回顧童年,真的很慶幸我沒那麼聽話

管家琪,少兒文學作家,1960年出生於臺灣台北,祖籍江蘇鹽城。輔仁大學歷史系畢業。專職寫作至今三十年。目前在臺灣已出版的童書逾400冊,在中國大陸等地也都有大量作品出版。

從一篇童話開始說起

我童年時最喜歡、印象最深的童話是哪一個呢?我首先想到的,是《伊索寓言》中“驢子與小狗”的故事。

農場裡的驢子,看小狗整天優哉遊哉,啥事也不用幹,只不過當主人下工回來時撲上去,搖搖尾巴,汪汪亂叫,耍耍可愛,就獲得主人無限的寵愛,反觀自己,每天累死累活,主人卻經常連正眼都不瞧自己一下。驢子的心裡很不平衡,便突發奇想,乾脆別做驢子了,做一隻狗狗吧。

接下來,驢子每天都暗中認真地觀察狗狗,用心學習怎麼叫、怎麼撒嬌、怎麼搖尾巴,直到一天自認時機成熟,就站立起來,朝主人撲過去想要撒嬌,結果,主人嚇壞了,馬上操起一根棍子把驢子痛打一頓!

驢子就是驢子,小狗就是小狗,驢子怎麼可能做小狗呢?想想這個故事,跟我的人生觀還真的很符合,我確實一直都覺得鐘鼎山林、各有天性,一個人若能儘早回答“我是誰?”就愈早能夠心平氣和,並找到自己安身立命的方式。

從事兒童文學創作工作三十年來,不止一位評論家說過,無論童話或是小說,“做自己”是我作品中常見的主題。其實,我很少刻意想要強調這個主題,不過,作品本來就是作者個人風格的延伸,作者的所思所想總會自然而然地流露出來,當我有了一定的作品量之後,回頭再看,才發覺我好像確實特別鍾愛關於成長、關於尋找自我等這方面的主題。包括有一篇曾經在小學二年級上冊語文課本中待了十幾年的小童話“從現在開始”,也是關於自我認同的。

管家琪:回顧童年,真的很慶幸我沒那麼聽話

圖片來源:《夢的彼岸》,[法]安妮·阿葛皮安 著[瑞士]阿爾貝蒂娜 繪 梅思繁 譯,魔法象·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20年11月版。

很慶幸我沒有那麼聽話

很多人都喜歡宣稱,一定要“做自己”,我覺得這應該至少有兩個層次,首先應該是好好地認識自己,這並不容易,希臘神廟中刻著“認識自己”這四個大字,這可是一生的功課,很多人都是渾渾噩噩過了大半生,連好些重要課題,包括自己的性格、興趣、能力所在、適合什麼樣的工作、適合什麼樣的伴侶,都不明白,結果自然只能人云亦云;其次,在對自己有了一番客觀的認識之後,還要繼續完善自己,做一個更好的自己。

一個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總會有不少困惑,如果身邊沒有一個可以交流的大人,難免會有點辛苦。我就是這樣。幸運的是,我會想辦法從書裡去找答案。

由於父親工作的關係,小時候我們家經常搬家。我是在臺灣的臺北市出生(1960年),然後在中南部長大。小學六年,我們住過三個城市,我也念了三所小學。每次轉學,除了教室,我總要儘快把圖書館的所在位置搞清楚,這樣以後就可以在圖書館借書了。

因為,當時爸爸媽媽並不鼓勵我看課外書,所以,不大樂意給我買書,我只能借書,回家後放在書桌中間的抽屜,再拉開抽屜看,如此只要一聽到媽媽“查房”的腳步,就可以趕快把抽屜關上。

管家琪:回顧童年,真的很慶幸我沒那麼聽話

電影《藍色大門》(2002)劇照。

記得多年前有一回在北京做講座,有一個小朋友問,爸爸媽媽不贊成她看課外書,該怎麼辦?我脫口而出:“那就偷看啊。”後來想想,當眾這麼回答或許不大妥當,不過,我說的是真心話,同時也是我的親身經驗。

我的父母就跟大多數的家長一樣,希望孩子每分每秒都撲在學習上,覺得世間沒有什麼比成績更重要,而我的成績沒達到父母的要求,偏偏哥哥弟弟的成績又都非常好,這就更加凸顯我不行,因此,看課外書(閒書)自然就受限了。

長大以後,我完全理解當年父母親的想法。他們都是在40年代末先後去臺灣,那個時候兩人都很年輕,父親是浙大中文系三年級的學生,母親才十五歲,還在唸書。幾年後,他們在臺灣認識、交往,共組家庭。母親有強烈的“母以子貴”的心理,這似乎是很多家庭主婦共有的情結,總會把孩子的成績當業績,同時,母親也很想在孃家揚眉吐氣,因為我的兩個舅舅都是留美深造,她希望自己的孩子也是成績一流;而父親,到了臺灣,舉目無親,失學了一年多,好不容易復學,從中文改唸法律,畢業後考上司法官,可以說如果不是靠著苦讀,恐怕很難在臺灣找到立足之地。

所以,我理解父母當年的心態和做法,但我必須要說,限制孩子看課外書、或者不鼓勵孩子看課外書,這是錯誤的。從成長的角度而言,回顧童年,我真的很慶幸自己沒那麼聽話,靠著偷看而看了不少書。我們的肉身總有被困在什麼地方的感覺,尤其是還無法獨立的孩子,但書本可以給我們一個極其廣闊的世界。一個人無論在真實世界中是如何的不起眼,只要擁有閱讀的習慣,就有能力成為一個精神貴族。

愛看書的孩子,在心智上也總是比較成熟,比較懂得三思而後行。什麼“吃一塹長一智”,那太慢了,人生不過短短數十寒暑,哪能都要靠親身經歷才能獲得某種寶貴的經驗教訓,人類的文明發展至今,書裡早就可以提供我們太多的智慧。

管家琪:回顧童年,真的很慶幸我沒那麼聽話

電影《不能說的秘密》(2007)劇照。

猶記在中學時期,我興起過幾次離家出走的念頭,但最終都是一方面靠著偷偷寫日記,處理掉很多負面的情緒,另一方面就是多虧閱讀課外書,從很多故事中明白很多道理,更可以預測如果真的離家出走,自己可能的下場是什麼,這麼一想,就會覺得,算了,還是熬著吧,我還是想念大學,將來長大也還是想做一個有用的人,我不想自暴自棄。

說真的,就算後來沒有走上寫作之路,勤於動筆以及喜歡閱讀這兩個習慣,真的拯救了我,要不然我真不知道自己後來的命運會如何,自己現在又會在哪裡。

我在閱讀上也曾很“偏食”

年少時,我跟大多數孩子一樣,讀書很“偏食”,我特別喜歡讀故事類,不過,印象中除了《格林童話》《伊索寓言》《天方夜譚》《綠野仙蹤》等,很多兒童文學的經典作品我都不是那麼喜歡,而更喜歡讀成人文學,譬如《簡·愛》《咆哮山莊》《傲慢與偏見》《理性與感性》《孤雛淚》《基督山伯爵》《鐘樓怪人》《化身博士》《飄》《野性的呼喚》《麥田裡的守望者》《了不起的蓋茲比》等。

伏爾泰說:“當我們初讀一本好書時,彷彿找到了一個朋友;當我們再次重讀這本好書時,就像和一個老友重逢。”對於這樣的描述,我真是深有同感。好書真是一輩子的朋友。在我長大以後,進行過重讀經典的讀書計劃,想要把年少時讀過的很多經典再讀一遍。隨著年紀的增長,生活經驗的豐富,我總算可以欣賞《苔絲》《包法利夫人》《悲慘世界》《蒼蠅王》和亞里士多德的《倫理學》,等等,以及莎士比亞的諸多戲劇劇本了。而像《希臘羅馬神話故事》《奧德賽》《哈克貝利·費恩歷險記》《白牙》《科學怪人》《格雷的畫像》,歐·亨利和莫泊桑的短篇小說等那些我特別喜歡的作品,則是從小到大都重讀過很多遍,每次重讀都會有一番新的體會。這也正是閱讀的趣味所在,當你自己理解能力愈好的時候,收穫就更多。

此外,既然書本是精神食糧,總還是應該廣泛接觸,營養才會均衡。上中學以後,由於意識到自己閱讀太偏食、太著重文學性,於是,我便刻意提醒自己也要多接觸文學以外的書。而其他型別的書,後來對我幫助很大、深具啟發的是歷史、心理學和人物傳記這三大類。

讀歷史,真會讓人深感世界之大,以及自己之渺小。有時想想,我們今天看到的月亮,和李白、亞歷山大大帝、拿破崙、米開朗基羅等看到的是同一個月亮,真覺得不可思議。

心理學的書,我在中學時期當然還看不懂弗洛伊德的《夢的解析》、榮格的《潛意識心理學》等等,完全是囫圇吞棗,但即使是硬啃,也還是打開了一扇窗,幫助我在尋找自我價值時多一點思考。

再說傳記故事。《史懷哲傳》和余光中先生翻譯的《梵高傳》,是我中學時期最喜歡的兩本書。我由衷敬佩史懷哲的無私,有些人真的就是天生頭頂帶著光環,品德太高尚了,我們一般人就算辦不到,好歹總還是有一個學習的榜樣。而《梵高傳》中,最讓我感動的是弟弟對梵高的友愛和支援。

成年之後,我讀了一本同樣兼顧了文學性的傳記,講述美國傳奇女詩人艾米莉·狄金森一生的《孤獨是迷人的》。這本書檯灣的中譯本是1999年11月初版,當時我的小兒子九歲。我非常喜歡這本書,多年來一讀再讀。

如今我有兩個孩子,我認為孩子有他們自己的人生,在把握住基本的是非原則後,我希望永遠給予無條件的支援,讓他們自己去尋找自我價值,找到自我認同。一個人只有先接受了真實的自己,才可望在既有的基礎之上不斷完善。我從來不敢說很瞭解自己的孩子,因為我始終堅信“認識自己”非常不易,應該讓孩子自己去完成人生的答卷。

注:本文所用書名皆為臺譯本書名。

管家琪/文

申嬋/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