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你讀詩:《登飛來峰》,白雲之上,陽光燦爛

經典的詩歌,或許總是常讀常新。再次翻讀《登飛來峰》時,我不禁想起那次乘坐飛機的感受。

那一次旅行,飛機在雙流機場騰空而起時,周圍一片陰翳。這其實也沒什麼奇怪的,四川盆地嘛,日常的雲層是極常見的,連帶著盆地裡的女子膚色也極白皙皎好。所以,有點副作用,光線有點暗,也是尋常。但是,當飛機在雲層之上飛翔的時候,我卻驚喜地發現:白雲之上,陽光燦爛。當時我還是有點懵,飛機一下子就飛離四川盆地?沒這麼快吧?回過神來一想,才明白,這卻是常理。陽光始終都在,見不到陽光,只是因為身處雲層以下,才不得不感受陰沉,不得不承受風雨。雲層之上,始終是陽光燦爛。

為你讀詩:《登飛來峰》,白雲之上,陽光燦爛

這情況,人間事,大概也是。你瞧,王安石在很多年前就明白這個道理,並寫下了《登飛來峰》。

咱們先了解下王安石。

王安石是唐宋八大家之一,文學才華自然驚豔。可王安石更出色的,卻在於他在政治上的才能。王安石小時候很聰明,愛讀書,他跟隨父親宦遊各地,接觸現實,體驗民間疾苦,覺察到當時嚴重的社會危機,就有了移風易俗之想法。後來,王安石心想事成,被皇帝重用,大力推行“青苗法”,扭轉了北宋積貧積弱的局勢。

為你讀詩:《登飛來峰》,白雲之上,陽光燦爛

《登飛來峰》大概是王安石三十歲時的作品,當年王安石還沒能推行他的治國之策。但從這首詩裡,其實我們大略可以窺探他的一些思考。

登飛來峰

王安石

飛來山上千尋塔,聞說雞鳴見日升。

不畏浮雲遮望眼,自緣身在最高層。

為你讀詩:《登飛來峰》,白雲之上,陽光燦爛

飛來峰:飛來峰是杭州有名的景點,傳說這座山峰跟濟公和尚有些牽連,大家可以自己雲看看相關的傳說。

千尋塔:飛來峰上有沒有這麼一座高達千尋的塔呢?千尋,按古代的單位換算,一尋就算只有六尺,千尋也大約有兩千多米高。如果真有這麼座高塔,那應該是建築界的奇蹟,早就轟動世界了,史書上早就大書特書了。有的人可能要說,千尋塔,或許是塔的名字?好吧,確實有座塔叫千尋塔,不過呢,這叫做千尋塔的建築,遠在雲南大理,跟飛來峰沒半毛錢的關係。所以說,飛來山上的千尋塔,是不存在的,是詩人憑空想象出來的。詩人借千尋一詞,來誇張地形容這座想象中的塔非常高非常高。

當然,“聞說”,意為傳說,這其實也透露出千尋塔是憑空想象的些許痕跡了。從句法上看,聞說一詞,管轄的範圍,應當是涵括了“千尋塔”、“雞鳴”、“日升”。整個詩句簡單翻譯,可以翻譯成:傳說中飛來峰上有座高達千尋的塔,在塔上可以聽到雞鳴,可以見到日出。當然,這麼翻譯,意思是清楚了,詩的韻味卻全沒有掉了。真正讀詩,還是要按原句來讀,翻譯只是要有助於理解罷了。

為你讀詩:《登飛來峰》,白雲之上,陽光燦爛

可以說,全詩就在這個想象的基礎上展開。在這麼高的塔上,可以聽到雞鳴,可以見到日出,可以不被浮雲遮蔽。這只是為下文的議論營造了一個形象化的環境,為下文的觀點做好鋪墊,詩人真正要表達的就是:不畏浮雲遮望眼,只緣身在最高層。

浮雲,這個意象,是有獨特內涵的。從“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開始,到“神馬如浮雲”,”浮雲“真正用來指天上的雲朵的,有是有,卻還是比較少的,人們用這個詞,更多的是用其比喻義。西漢陸賈《新語·慎微篇》:“故邪臣之蔽賢,猶浮雲之障日也”裡,“浮雲”開始用於比喻奸邪之人,李白《登金陵鳳凰臺》裡的“總為浮雲能蔽日,長安不見使人愁”,用的也是這個比喻義。那麼,王安石用“浮雲”,應該也是沿襲了這種用法。當然,因為是比喻,王安石的意思不是解說的非常清楚明白,你也可以把“浮雲”的比喻義理解成各種各樣的困難。

但不管“浮雲”比喻什麼,在王安石看來,只要登得高了,就能看得遠,就能看得清,就能見到瑰麗的日出景象。因為,身在最高層,就可以無懼浮雲,可以抵制困難。或許,這樣的思路影響了王安石的人生決定。王安石在宋英宗在位的時候,曾多次婉拒了宋英宗的入朝為官的邀請,或許就是因為宋英宗不能讓人處於最高層的位置吧?宋神宗在位時,王安石陳述已見,得到了宋神宗的肯定,並委以重任,王安石才大力推行變法。

或許,處於最高層,才更能高瞻遠矚,才可以不受干擾,大刀闊斧,才可以讓堅定的意志變成堅定的措施吧。所以,對於“不畏浮雲遮望眼,只緣身在最高層。”,一眾詩評家對於這富有哲理意思的詩句,是各有高見。有的認為這是要表現其積極進取的精神,有的認為這是要表現其高瞻遠矚,有的認為是要表現其意志堅定,凡此種種不一而足。

詩的魅力或許就在於這兒:可以從同一句詩裡品出不同的意味。

個人認為,這兒,詩人不僅是要表現其宏偉志向,也是要表現其積極進取的精神。因為,白雲之上,陽光燦爛,只有努力爭取到最高層,才可以有無限風光,才可能大刀闊斧,不受風雨侵蝕。

那麼,你呢,認為王安石想表達什麼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