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行志之——閒話“塔”

旅行志之——閒話“塔”

在中華的各種建築文化當中,“塔”文化也是不容我們去忽視的,但凡是去國內著名的旅遊景點旅遊時,我們亦有可能參觀到“塔”。不過,“塔”文化並非是中國人獨創的,它屬於外來文化,在我們國家的“兩漢時期”,跟隨古印度的“佛教”,一起被傳入到中國。

旅行志之——閒話“塔”

要說“塔”的開山鼻祖,應該是古印度時期建造的“佛祖塔”。此塔初建於公元2世紀,它又在14世紀時被重新建造。這座塔塔身的輪廓是“弦形”的,由下至上逐漸地被收縮,在表面上佈滿有各種雕刻,在四個角上,還有四座樣式相同的小塔,這樣做的目的,為的就是去襯托主塔。我們國家有不少塔,都深受其影響。譬如說:雲南省昆明市古渡鎮的金剛寶塔,它就是仿照“佛祖塔”而建造的。

旅行志之——閒話“塔”

也並非只有古印度和中國有塔哦,在世界上、在其他國家的裡面,也同樣是有著許多著名的塔聞名於全世界哩。譬如說:法國巴黎的埃菲爾鐵塔,它是世界上第一座鋼架鏤空結構的高塔;又譬如說:馬來西亞吉隆坡有一座雙子塔,它的高度達到252米,層級達到88層;還譬如說:英國倫敦有一條泰晤士河,在泰晤士河的上面,就有一座塔與橋合一的塔橋,它是一座開索橋……凡事種種舉不勝舉哩!

旅行志之——閒話“塔”

我們國家所建造的塔,無論是在古代,還是在現代,並非全都照辦照抄古印度塔的形狀與樣式,還融入漢代人(漢代文化)的特點與特色。如若是從外形上看,分六角形、八角形、圓形等多種形狀。還若是按照建塔的材料來區分的話,又分木塔、磚塔、磚木塔、石塔、鐵塔、銅塔、琉璃塔,除去上述所說的塔之外,還有金塔、銀塔與珍珠塔,而且寶塔的層數,一般都是單數,通常是五層至十三層。

旅行志之——閒話“塔”

在我們國家也建造有十大名塔哩,它們分別就是:山西省洪洞縣廣勝寺內的“飛虹塔”,因為塔鑲嵌有“琉璃”,故而又名為“琉璃塔”;河南省登封市“嵩山寺塔”,它的塔為磚築密簷式塔;雲南省大理市崇聖寺內的“千尋塔”,它的塔身同樣是磚結構的塔;山西省朔州市應縣佛宮寺內的“釋迦塔”,它的塔為木製結構的塔;陝西省西安市慈恩寺內的“大雁塔”,又名為“慈恩寺塔”,它的塔身同樣為磚塔;浙江省杭州市淨慈寺前的“雷峰塔”;江蘇省蘇州市虎丘塔;浙江省杭州市錢塘江畔輪山上的“六和塔”,它的塔身為磚木結合型別的塔;江蘇省蘇州市報恩寺內的“報恩寺塔”,它的塔身為木製的塔;河北省開封市鐵塔公園內的“開封鐵塔”,它的塔身同樣為琉璃塔。

旅行志之——閒話“塔”

還有就是,在我們國家的古代時期,古塔的形式也同樣是多種多樣豐富多彩的,如若是從塔的外表造型和結構形式上來看的話,最最主要的古塔,它一共可以被分為七種型別,就分別來加以介紹。

旅行志之——閒話“塔”

第一種就是:“樓閣式塔”,像這種樣式的塔,其體形是最最高大的,而且儲存的數量也最多,是漢民族所特有的佛塔建築樣式。

旅行志之——閒話“塔”

第二種就是:“密簷式塔”,它在我們國家古塔中的數量和地位,是僅次於“樓閣式塔”,它的形體一般情況下,也同樣是比較高大的,它是由“樓閣式的木塔”向磚石結構發展時不斷地演變而來的。

旅行志之——閒話“塔”

第三種就是:“亭閣式塔”,它把印度的覆缽式塔、與我們國家古代傳統的“亭閣建築”,有機的融合在一起,是我們國家一種古塔形式,其塔身的外表,就好像是一座亭子,具有十分悠久的歷史。

旅行志之——閒話“塔”

第四種就是:“花塔”,它的形制既有單層的,也有多層的。

旅行志之——閒話“塔”

第五種就是:“覆缽式塔”,是印度古老的傳統佛塔形制,在中國很早就開始建造,廣泛開始流行起來的時間,則是在元代以後。

旅行志之——閒話“塔”

第六種就是:“金剛寶座式塔”,這種型別的塔,它是有著兩個最最基本的特徵的。其一就是:在塔的下面,有一個高大的基座,在基座的上面建有五塔,位於中間的一座塔,通常都是來的比較高大的,而位於四角的四座塔,相對而言就來的比較矮小哦。其二就是:在基座上面的五塔,其形制並沒有一定的規定,有的是密簷式的,有的則是覆缽式的。凡是像這種型別的塔,主要是供奉佛教中,密教金剛界五部主佛舍利的寶塔,在我們國家,流行的時間則是明朝以後。

旅行志之——閒話“塔”

第七種就是:“過街塔”和“塔門”,所謂的“過街塔”就是指,修建在街道中或大路上的塔,在塔的下面還建造有門洞,可以使車馬行人透過;所謂的“塔門”就是指,把塔的下部修成門洞的形式,在一般的情況下,只能容行人經過,是不可以通行車馬的。這兩種塔的形式,開始流行的時間都是在元朝。此外,門洞上所建的塔,一般都是覆缽式的,有的是一塔,有的則是三塔並列式或五塔並列式。

旅行志之——閒話“塔”

在我們國家十大著名的塔中,筆者十分榮幸地參觀過其中的五大名塔,它們分別是“虎丘塔”、“大雁塔”、“雷峰塔”、“六合塔”和“千尋塔”,除去有去參觀過五座名塔以外,還瀏覽參觀過北京市北海公園的“白塔”,並且還和“白塔”留過影、拍攝過照片的;江蘇省崑山市千燈古鎮內的“秦峰塔”,“秦峰塔”又名“釋迦佛塔”、陝西省延安市寶塔山上的“寶塔”、陝西省西安市法門寺“真身寶塔”、浙江省杭州市寶石山的“保俶塔”,“保俶塔”又名為“保叔塔”……

旅行志之——閒話“塔”

筆者參觀瀏覽的第一座古塔就是——蘇州虎丘山上的“虎丘塔”,時間則是在1985年的9月份,那時的本人只有8歲,是虛歲。

旅行志之——閒話“塔”

明朝的文學家袁中郎袁宏道著有《虎丘記》一文,全文如下:

虎丘去城可七八里,其山無高巖邃壑,獨以近城,故簫鼓樓船,無日無之。凡月之夜,花之晨,雪之夕,遊人往來,紛錯如織,而中秋為尤勝。

旅行志之——閒話“塔”

每至是日,傾城闔戶,連臂而至。衣冠士女,下迨蔀屋,莫不靚妝麗服,重茵累席,置酒交衢間。從千人石上至山門,櫛比如鱗,檀板丘積,樽罍雲瀉,遠而望之,如雁落平沙,霞鋪江上,雷輥電霍,無得而狀。

旅行志之——閒話“塔”

布席之初,唱者千百,聲若聚蚊,不可辨識。分曹部署,竟以歌喉相鬥,雅俗既陳,妍媸自別。未幾而搖手頓足者,得數十人而已;已而明月浮空,石光如練,一切瓦釜,寂然停聲,屬而和者,才三四輩;一簫,一寸管,一人緩板而歌,竹肉相發,清聲亮徹,聽者魂銷。比至夜深,月影橫斜,荇藻凌亂,則簫板亦不復用;一夫登場,四座屏息,音若細發,響徹雲際,每度一字,幾盡一刻,飛鳥為之徘徊,壯士聽而下淚矣。

旅行志之——閒話“塔”

劍泉深不可測,飛巖如削。千頃雲得天池諸山作案,巒壑競秀,最可觴客。但過午則日光射人,不堪久坐耳。文昌閣亦佳,晚樹尤可觀。而北為平遠堂舊址,空曠無際,僅虞山一點在望,堂廢已久,餘與江進之謀所以復之,欲祠韋蘇州、白樂天諸公於其中;而病尋作,餘既乞歸,恐進之之興亦闌矣。山川興廢,信有時哉!

旅行志之——閒話“塔”

吏吳兩載,登虎丘者六。最後與江進之、方子公同登,遲月生公石上。歌者聞令來,皆避匿去。餘因謂進之曰:“甚矣,烏紗之橫,皂隸之俗哉!他日去官,有不聽曲此石上者,如月!”今餘幸得解官稱吳客矣。虎丘之月,不知尚識餘言否耶?

旅行志之——閒話“塔”

“虎丘山”素來就有“吳中第一山”和“吳中第一名勝”的美譽哦,宋朝時期的大文豪蘇東坡蘇軾曾寫下過這樣一句話語,曰:“到蘇州不遊虎丘乃憾事也!”據《史記》中的記載,說“虎丘”原來的名字叫“海湧山”,因吳王闔閭葬於此,傳說葬後三日有“白虎蹲其上”,故名虎丘。還有一種說法,“丘如蹲虎”,所以以形為名。

旅行志之——閒話“塔”

儘管“虎丘山”的高度只有30多米,卻有著“江左丘壑之表”的風範,絕巖聳壑,氣象萬千,還有三絕九宜十八景之勝,其中最為著名的景點還是要數——“雲巖寺塔”、“劍池”和“千人石”。

旅行志之——閒話“塔”

“雲巖寺塔”即為“虎丘塔”,距今已經有1000多年的歷史,它被譽為是世界上第二座斜塔,更是蘇州古城的標誌性建築,“虎丘塔”始建於五代後周顯德六年,即公元959年,落成於北宋建隆二年,即公元961年。塔七級八面,內外兩層都有枋柱半拱,磚身木簷,是10世紀長江流域磚塔的代表之作。由於宋朝到清末曾遭到多次火災,頂部的木簷均遭到毀壞,現塔身高47。7米。在1956年時,塔內發現大量文物,其中有越窯、蓮花石龜等罕見的漢族傳統藝術珍品。

旅行志之——閒話“塔”

“劍池”因為埋有吳王闔閭的墓葬,故而天下聞名,“劍池”之所以會被取名為“劍池”,有三個主要原因。其一就是:從上面往下看去,這池宛若一把平鋪的劍;其二就是:傳說想當年為吳王闔閭殉葬的時候,埋藏有扁諸、魚腸寶劍三千把,故而取此名;其三就是:傳說在當年秦始皇與孫權都曾來這裡挖過劍,“劍池”就是由他們所挖掘出來的,其實並不是這個樣子的,“劍池”是天然形成的。“劍池”也是虎丘最為神秘的地方,傳說吳王闔閭墓的開口處就是在這個地方,所以說“劍池”還有著“千古之謎”這一說法。依稀記得,在那個時候,筆者的家父還特意給筆者拍過一張照片,以茲紀念……

旅行志之——閒話“塔”

有關於“千人石”的傳說是有兩種,第一種傳說就是:吳王夫差為先王闔閭治喪,在地宮內埋藏有 3000把寶劍和許多其它的財寶,為了能夠保守這個秘密,夫差在石上殺害築墓的工匠達到上千名之多,故而被稱之為“千人石”。第二種傳說就是:近代有位高僧竺道生,人稱他為“生公”,滿腹經綸,悟性極高,但是他超前的觀點,未能被當時的寺廟住持所接納,他只能是獨闢蹊徑,在法堂之外講經,未曾料想到的一件事情就是,巨石上有1千多人列坐,傾聽他的講座,所以說“千人石”又叫“千人坐”,因此名字也是由此而來的。

旅行志之——閒話“塔”

2004年筆者去浙江杭州旅遊時,瀏覽參觀過錢塘江畔輪山上的“六和塔”。據史料的記載,北宋開寶三年,即公元970年,僧人“智元禪”師為鎮江潮而建立“六和塔”,他之所以要把塔的名字取名為“六和塔”,皆是因為其含義來源於佛教當中的“六和敬”。“六和塔”又名為“六合塔”,它還有另外一層意思哩,它的意思和含義就是指:“天地四方”之意。“六合塔”的塔高為59。89米,有人是這樣來說到的,遠遠望去它就好像一位將軍。如若是碰到漲潮時節天氣晴好時,從塔內向江面眺望,就可以看到錢塘江壯觀寬闊的江面和大橋。

旅行志之——閒話“塔”

那一次,筆者去遊玩的時候,由於天氣時而晴朗,時而又變得霧濛濛的,故而未能去攀登“六和塔”,只能聽見江畔波濤洶湧的江濤之聲。還有就是,自己只是在塔的底層正門上看到懸掛著一副楹聯,楹聯曰:“一塔聲江天,越水潮奔初月上;六和存佛地,吳山本落大橋橫。”另據導遊娓娓的介紹說道,在塔的內部,磚石結構分七層,外部木結構則為8面13層。塔內由螺旋階梯相連,塔身則自下而上塔簷逐級縮小,塔簷翹角上掛有104只鐵鈴。塔內每二層為一級,由螺旋階梯相連,壁上飾有“須彌座”。塔內第三級須彌座上雕刻花卉飛禽、走獸、飛仙等各式圖案,刻畫十分精細。“六和塔”構思之精巧,結構之奇妙,可以堪稱為我國古代建築藝術的傑出之作……

旅行志之——閒話“塔”

在中華文化之中,亦不乏各式各樣的神話與傳說,“六合塔”也莫不是如此,據導遊介紹說,有關於“六和塔”的傳說有其二。

旅行志之——閒話“塔”

其一就是:據傳說古代的錢塘江裡面住著龍王,性格十分的兇暴殘忍,還經常歡喜去興風作浪,時不時地要去淹沒農民的家田,百姓也因此遭受到災害。漁童六和的父親不僅被波濤洶湧的江潮淹死,連母親也都被捲走,六和內心萬分悲痛,就整日投石鎮江,震得水晶宮搖晃不定。龍王只好向其求饒,以金銀財寶與六和講和。六和提出:①要放回母親。②不許再用潮水來禍害百姓。龍王無可奈何,只得答應。從此,錢塘江潮水不再氾濫,人民過著安居樂業的生活。人們為了感激六和,就在他投石的小山上建造一座塔,這就是六和塔。

旅行志之——閒話“塔”

其二就是:和《水滸傳》裡的花和尚魯智深是息息相關的。相傳梁山泊英雄在南征方臘時,宋江將兵馬駐紮在六和塔外的寺廟內,魯智深與武松忽然聽到錢塘江上潮聲如雷鳴般的雷響。魯智深因為是北方人的緣故,從沒有聽到過錢江潮,他還以為是戰鼓之聲,便起身準備迎戰。後來僧人跟他好好的解釋,方才知曉這是潮信。於是他就想起以前出家時,老師父曾對他說過一句“聽潮而圓,見信而寂”的偈言,便覺得這是屬於他的宿命,於是就在六和塔邊圓寂坐化……

旅行志之——閒話“塔”

同樣是依據史料的記載,崇聖寺內的“千尋塔”,則是始建於南詔王勸豐祐時期,建造的主要原因,除去可以弘揚“佛法”以外,還因為古代的大理地區是屬於“澤國多水患”,為了能夠鎮壓住水患,故而去修建“千尋塔”。在古籍《金石萃編》中記載有這樣一段文字:曰:“世傳龍性敬塔而畏鵬,大理舊為龍澤,故為此鎮之。”……“千尋塔”的全稱名為“法界通靈明道乘塔”,“千尋塔”的塔身高59。4米,兩層臺基高3米,總高62。4米。據導遊介紹說,“千尋塔”在古代的時候,有井字形樓梯可以供人攀登(爬)的,相傳古時修建千尋塔時,採用墊一層土修一層塔的方法,塔修好以後,才將土逐層挖去,讓塔顯現出來,故而有“堆土建塔”與“挖土現塔”的說法……

旅行志之——閒話“塔”

筆者所在的城市上海,也有一座全國聞名的塔——松江區的“方塔”。“方塔”又名為“興聖教寺塔”,皆是因為在建塔之前,先去修建寺廟,故而塔就以寺命名之。“興聖教寺”始建於五代後漢乾描二年,即公元949年,而“方塔”建於北宋熙寧、元佑年間,即公元1068——1094年,距今約有900年的歷史。由於戰亂、朝代更替等種種原因,“興聖教寺”已是不復存在,唯有留存有“方塔”,儘管是這樣,“方塔”亦可謂是歷史悠久、人文薈萃,更是上海歷史文化的根基。雖說筆者是土生土長的上海人,已經走過四十個春秋,說來也十分慚愧,一次也未曾去遊覽參觀過,只是在央視4套的《國寶檔案》中看過介紹“方塔”的紀錄片,若有機會的話,一定要去看看。

旅行志之——閒話“塔”

除去筆者上文所提到的、各式各樣的塔之外,不管是在國內,還是在國外,還有許許多多的塔,有關於各類“塔”的歷史、文化與故事,是述說不盡的,故只能選擇印象最為深刻的幾個塔說說……

旅行志之——閒話“塔”

【備註:①:文章為作者原創;②:各種和文章有關係的圖片均來源於網路上;③:感謝原創圖片。】

旅行志之——閒話“塔”

杜老倌俠客居(陸偉)寫於2016年09月16日星期五下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