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月蘆,三月蒿”,春水初生,食蒿正當時

在我國,有很多可食用的野生植物,但有些都是有很強的季節性,就像本文介紹的這種蘆蒿,就是如此。

蘆蒿,又叫蔞蒿,葉片很薄的一種青綠色植物,其嫩莖葉可涼拌或清炒後食用,而根狀莖可醃漬。

在民間,有句俗語叫“二月蘆,三月蒿,四月五月當柴燒”。由此可見,蘆蒿是一種美味的蔬菜,但是,它可食用的時間很短。大致在農曆的二三月,蘆蒿是最為鮮嫩清香的時候,這時,也是品嚐蘆蒿的最佳時間。過了這時候,蘆蒿就漸漸長老了,也就沒人願意吃了。

“二月蘆,三月蒿”,春水初生,食蒿正當時

蘆蒿

如果要對蘆蒿考究起來,可發現,這種植物在我國已有幾千年的歷史了。翻看中國最早的詩歌總集《詩經》中,就可發現對蘆蒿的記載。如《國風·周南·漢廣》中的“翹翹錯薪,言刈其蔞;之子于歸,言秣其駒”;《小雅·鹿鳴》中的“呦呦鹿鳴,食野之蒿。我有嘉賓,德音孔昭”等等。但是,從這些詩句中,可看出,蘆蒿這時是用來餵馬和鹿的一種牧草。不由要感慨一句,古代的馬和鹿真有口福。

不知道蘆蒿默默無聞地做了多少年的牧草,人們才反應過來,這種植物不僅味美,而且具有藥性。據《神農本草經》和《本草綱目》中記載:“蘆蒿,全草入藥,有止血、消炎、鎮咳、化痰之效。”後來,中醫界還發現,蘆蒿根性涼,味甘,葉性平,可平抑肝火,可治胃氣虛弱、浮腫及河豚中毒等病症以及預防芽病、喉病和便秘等功效。

許是人們在將其當作中藥,運用的過程的發現,這種東西可以當作食材的。後來,據營養學分析,蘆蒿的嫩莖中含有蛋白質、鈣、鐵、胡蘿蔔素、維生素、天門冬氨酸、穀氨酸、賴氨酸等豐富的營養成分。

“二月蘆,三月蒿”,春水初生,食蒿正當時

清炒蘆蒿

這受百姓喜歡的蘆蒿,吃法簡單而多樣。可清炒,也可與其他食材一起炒,比如香乾、臘肉、肉絲等。最簡單的要數清炒蘆蒿了。將其去了葉子,切成小段,清水浸泡一下,去除澀味。瀝乾,下油鍋,用大火爆炒,炒上幾下,馬上出鍋,盛在瓷盤裡。這時,一盤翡翠色的蘆蒿油光水滑的,便可上桌了。趁熱夾上幾根,送入口中,呵,又香又嫩,咬起來脆生生的,彷彿能聽見春潮湧動冰河開裂的聲音,聽見河中流水叮咚的聲音。突然,想到了汪曾祺先生曾描寫蘆蒿的片段。

他曾在小說《大淖記事》的註釋中寫道:蔞蒿是生於水邊的野草,粗如筆管,有節,生狹長的小葉,初生二寸來高,叫做“蔞蒿薹子”,加肉炒食極清香。後來,又在他的一篇美食散文中說:“我的小說註文中所說的‘極清香’很不具體……我所謂‘清香’,即食時如坐在河邊聞到新漲的春水的氣味。這是實話,並非故作玄言。”

“二月蘆,三月蒿”,春水初生,食蒿正當時

菜市場上賣的蘆蒿

也許你會說,這蘆蒿再怎麼品味,也不就是脆嫩中夾雜著一股子清香嗎?

確實,但只有嘗過蘆蒿的人,才能明白汪曾祺所言的“清香”究竟是怎麼回事了。那是一種夾雜了清嫩、清脆與清新的來自春天原野的鮮美與清香,也許這就是先生所說的那種新漲春水的味道。